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形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大陆血吸虫病流行的7个省中,采集不同环境类型的21个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种群,每个种群各测量60只湖北钉螺的11个形态性状。采用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与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3种方法,分析不同湖北钉螺种群内形态性状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在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和形态性状多样性方面,都以江西都昌的变异最大,平均欧氏距离为2.88,方差为2.33,极差为9.05,多样性指数为1.56,个体间平均距离以四川西昌湖北钉螺种群的最小,仅为1.37,而多样性指数以四川丹棱湖北钉螺种群的最小,为0.91。在不同光壳湖北钉螺种群中,以云南大理湖北钉螺个体间的平均距离最大,为1.90,但方差和极差以江苏宜兴的最大,分别为0.55和4.46。不同湖北钉螺种群内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肋壳湖北钉螺种群内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光壳湖北钉螺种群内的变异程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钉螺螺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中国9省34个现场点的钉螺16项壳形指标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主要成分分析结果壳体大小、壳形和壳厚为描述钉螺壳的主要特征。光壳螺组内,壳形特征较壳体大小和壳厚特征更重要,而肋壳螺组内三者的重要性基本相同。其中,壳顶角度为壳形的主要指标,第三螺层宽、壳高和壳缘胼胝长度为壳体大小的主要指标,唇嵴厚度为壳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钉螺螺壳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数量分类法对21个湖北钉螺种群的11个螺壳形态数量性状指标进行了聚类和主成分分析,以来自安徽贵池和枞阳两地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最少为0.59,以四川丹棱和湖南华容两地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最大为9.83,平均为4.13.从钉螺螺壳形态数量性状上可以将21个钉螺种群划分为3类:1)包括四川的广汉、蒲江、丹棱和西昌,云南大理和江苏宜兴的钉螺;2)包括湖南省洞庭湖区的君山、南县和华容,江西省鄱阳湖区的南昌、星子和都昌,湖北阳新、汉川和蔡甸的钉螺;3)包括江苏的江宁和丹徒,安徽的枞阳、贵池和铜陵,湖北江陵的钉螺.  相似文献   

4.
1.问:钉螺蛳的构造与普通田螺或其他的小螺蛳有什么不同?是外壳不同呢还是螺体内部不同? 答:钉螺蛳和田螺以及其他常见的小螺蛳如川卷螺、扁卷螺等虽然都属于软体动物门,但它们却是属于不同的种或属,它们不仅外壳不同,内部形态也有差别,生态等也不—样。例如,钉螺蛳属于Oncomelania属,是长圆锥形,一般有8个螺旋,长7—8毫米,宽3毫米;壳较厚,壳的表面有一类钉螺蛳不平滑,有隆起的纵肋(图1);有一类钉螺蛳表面光滑,没有纵肋(图2)。但无论那一类,在壳口外唇的背侧都有一个隆起的嵴;在眼的上方有—些黄色的斑点——假眉;雄螺在颈部有一个扁的长大的阴茎。田螺属于Viviparus属,是卵圆的圆锥形,一般有4—5个螺旋,长2—5厘米;壳较薄,壳的表面光滑或有轻微隆起的綫;雄螺触角不等长,右侧的有阴茎的作用;颈部有两个叶.不同种  相似文献   

5.
湖南石门杨家坪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小壳化石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描述了湖南石门杨家坪组下段(本文命名为泥沙段)和灯影组顶部的小壳化石15个属、11个种和7个未定种(包括3个新属、8个新种)。它们分属于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海绵类、阿纳巴管类、牙形刺状化石、球状化石和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建立了二个小壳化石组合:上组合为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Kaiyangites multispinatus;下组合为Eocucumaria sinica-Huangshandongella yangjiapingensis。本剖面的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线划在上、下化石组合之间。该区小壳化石的发现改变了我国过渡区内没有小壳化石的观念,为解决本区和邻区(川、鄂、黔)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10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分析比较无性系树冠内外果实产量、性状色泽和果实采摘特性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林4号和长林53号树冠内部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鲜果产量显著大于外部,长林3号、长林4号、鄂油81号、鄂油102号和鄂油151号树冠外部果实采摘效率显著大于内部;单株鲜果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和采摘效率以鄂油81号较高较快,分别达到9.88 kg、3.94 kg·m–2、7.96 g·s–1,其次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102号和鄂油63号。运用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归纳为4个主成分,各无性系综合排名为:鄂油81号>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102号>鄂油63号>长林23号>长林18号>长林3号>鄂油151号;聚类分析将10个无性系分为高产高效采收良种、低产低效采收良种和中优型良种3类。研究结果为油茶轻简化良种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鄂西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并探讨了川鄂山地的区域性特征。木林子区系现知种子植物共134科、488属、约1043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下同)。本区系10个东亚特有科中有6科的分布边界止于川鄂山地,3科盛产于川鄂山地。约141属的分布区明显集中于川鄂山地或以川鄂山地为其主要分布区之一,约占该区系488属的28.9%。有52属的分布边界限于川鄂山地,另有27个百种以上大属的分布在川鄂山地呈急剧减少的态势。本区系以川鄂山地为主要分布区的有131种,占全部种数的12.56%,其中仅分布于川鄂山地的就有36种;还有约270种的分布边界止于川鄂山地。川鄂山地独特生境的阻限和对植物种系发生的诱发作用,是形成这种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13个县钉螺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详细比较,认为福建省只有一种光壳钉螺,即唐氏钉螺。它们的基本颜色都是棕色。根据6县8批160个螺蛳的统计,性别都是雌多于雄,雄与雌的比例为1:2.81。  相似文献   

9.
四川日本血吸虫在安徽钉螺体内传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血吸虫的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以往用四川绵竹等地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钉螺的成功率均很低,且常常发生大量死亡现象。我所曾对室外槽感染饲养钉螺及室内用不同感染和饲养方法进行比较,均未得到满意结果。从1986年开始,试用四川地区血吸虫在安徽贵池肋壳钉螺体内进行传代,使钉螺感染率有明显提高,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用逸蚴法分别从四川省芦山县现场采集的感染钉螺和人工感染浙江地区血吸虫的安徽贵池钉螺所获得尾蚴,感染家兔,42天后解剖,收集肝脏虫卵,孵化毛蚴感染安徽贵池钉螺,所得尾蚴为第Ⅰ…  相似文献   

10.
在对武陵山区硅藻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收集到了一种双肋藻的标本,经研究鉴定,其为明晰双肋藻[Amphipleura pellucida(Kützing)Kützing]。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明晰双肋藻具有以下特征:(1)纺锤形的壳瓣外形。(2)长而直的中央胸骨。(3)仅着生在靠近壳面两端的短壳缝系统。(4)线纹密度为38~39条/10μm,孔纹密度为54~58个/10μm。(5)壳缝的外近缝端呈直线状,远缝端略微膨大。(6)孔纹内侧开口被圆形筛膜覆盖。该研究结果为明晰双肋藻提供了清晰的超微结构图片资料以及科学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海伦闭螺Clea(Anentome)helena(Phillippi) 本种为蛾螺科中较小型的种类。壳高约20毫米,壳宽7毫米,个体大的壳高可达30毫米。有6—8个螺层,螺层缓慢均匀增长;壳坚固,外形呈长圆锥形。壳面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各螺层具有1—3条红褐色色带及粗的纵肋,体螺层上约有12条纵肋。壳口具有短而宽的前沟。  相似文献   

12.
陈训  巫华美   《广西植物》1992,12(4):337-339
本文对川鄂山茱萸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为染色体数目2n=18,与山茱萸相同;核型为K(2n)=18=12 m+6 sm。与山茱萸的核型进行比较,认为川鄂山茱萸核型比山茱萸的进化,同时山茱萸属染色体数目与其他相近的几个属进行比较,认为川鄂山茱萸与山茱萸应为同一独立的属,即山茱萸属。  相似文献   

13.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产于湖北神农架的川鄂獐耳细辛1个新变型―――重瓣川鄂獐耳细辛( Hepatica henryi Steward f. pleniflora X.D.Li et J.Q. Li),与原变型的主要区别为花冠重瓣。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R扩增家蚕二分浓核病毒(Bombyx mori bidensovirus,BmBDV)VD1-ORF4基因序列中的两个DNA片段,将测序正确的两个目的片段分别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对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n blot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截短多肽都获得了表达,其N-端融合有6个组氨酸.将割胶纯化的蛋白多肽与佐剂充分研磨,以研磨后的匀浆液对昆明小鼠进行皮下多点注射.获得的抗血清分别对原核诱导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的位置都能杂交到一条特异的蛋白带,表明制备的两个多抗能为深入研究VD1-ORF4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川鄂紫菀(菊科)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川鄂紫菀(Aster moupinensis (Franch.)Hand.-Mazz.)秭归居群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形态学研究表明,川鄂紫菀存在居群间分化,但不足以划分变种。发现了一些被以前研究者忽视的重要性状,首次报道了川鄂紫菀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核型公式为2n=2x=18m。  相似文献   

17.
广东深圳湾和海南新村港底质中的有孔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深圳湾和海南新村港均为非正常海相的潟湖型港湾,有孔虫十分贫乏,分异度很低,经初步坚定,计18属34种,其中包括3新种及3未定种。深圳湾以胶结壳有孔虫占优势,几乎不见瓷状壳,称Haplophragmoides shenzhenensis sp.nov.-Ammonia of.beccarii(Linne)组合;新村港则以瓷状壳占优势,未见胶结型壳,建立Triloculina trigonula(Lamaark)-Peneroplis planatus(Fichtel et Moll)组合。对两地各种不同类型的有孔虫壳体作成分分析及酸溶试验,表明水体的pH值是有孔虫分布差异的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钉螺静水沉降规律,本研究根据钉螺壳形的几何特征进行了钉螺静消沉同降观测试验。同时,运用流体力学理论,推导建立了钉螺静水沉速公式,并对其中反映钉螺壳形的三个主要物理变量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几种拟钉螺(Tricula)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采自云南省曾被混淆为钉螺(Oncomelania)的三种拟钉螺(Tricula): (1)泥泞拟钉螺Tricula humida[Heude]Annandale,1924。标本采自路南团山。在云南省尚属初见,现已在8个县市找到,其中有一个市也找到钉螺。 (2)仅在腾冲县找到的标本为格氏拟钉螺Tricula gregoriana Annandale,1924。亦属初次发现。 (3)系新见的一种Tricula sp.,暂不定名。标本采自宜良县。已找到同样标本的计有9个县市;其中两个县市也找到钉螺,一个县找到泥泞拟钉螺,以及另一个市同时发现钉螺和泥泞拟钉螺。 2.三种拟钉螺的形态特征,区别最显著的是鳃的结构和雄螺阴茎的形状,均为以往文献所未纪载。拟钉螺异于钉螺的是眼不凸出,颈下无狭仄纵襞,阴茎细小和脐成沟裂状或闭合。而眼后黄色颗粒形成的“假眉”,乃是两者共有的特征,不足为识别的根据。 3.检索表包括钉螺和拟钉螺以及易与两者混淆的其他吸虫的螺类中间宿主。提供识别的参考。 4.三种拟钉螺均有双叉尾蚴寄生,经吴光氏鉴定和当地卫生机构调查研究,证明都不是日本血吸虫尾蚴。因此,拟钉螺不必列入灭螺措施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20.
付三雄  戚存扣 《植物学报》2009,44(2):178-184
分别在南京(海拔8.9 m)和拉萨(海拔3 658 m)2个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高油品系H105, 该材料含油量在两地分别为(46.04±1.42)%和(53.09±1.35)%。利用拟南芥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两地种植的H105开花后30天种子基因的表达。以种植在南京的H105为对照, 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有42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 其中229个基因表达下调, 192个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因按功能可初步分为代谢相关、运输相关、结合相关、转录相关、结构相关、发育相关、信号转导相关、其它相关及功能未知基因等几大类别。一些与光合成、糖代谢以及脂肪酸合成相关的重要基因, 如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家族、蔗糖合酶、丙酮酸激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ATP-柠檬酸裂解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脂肪酸去饱和酶(FAD6和FAD7)基因等被鉴定为差异表达。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 为探讨油菜在不同海拔地区含油量差异的分子遗传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