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11—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80—1989年,在山西省境内对金鵰的繁殖地进行了调查。发现繁殖区域11处,每年参加繁殖的金鵰数量有85±13.28(对)。并对每个繁殖巢区的人口密度、水文地质、森林、气候等因素进行了必要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作者进行金鹏(Aquila chrysaetos)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观察资料,井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论述了金周鵰的地理分布、繁殖地范围,栖息地自然景观、营巢生境特征、觅食活动行为及食性等方面的内容。对金鵰目前的濒危状况,以及华北金鵰主要分布区山西省内金鵰的数量分布,进行了讨论。指出环境变化及污染,以及其他人为活动,是导致金鵰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海鵰属猛禽据文献记载仅玉带海鵰一种。1988年3、4月份我们在延边地区图们江下游一带观察到50—60只的白尾海鵰(Haliaeetus albicilla)。同时还多次观察到一只虎头海鵰(Haliaeetus pelagicus)。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于1982—1984年的1—4月和10—12月,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棕眉山岩鹨的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徒、栖息地、总体数量及棕眉山岩鹨在越冬期间的数量波动,并对其冬季话动节律和冬季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青霞 《四川动物》1996,15(4):170-172
历山自然保护区乌雕冬季生态观察张青霞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沁水ot8211乌雕却激咖观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新疆天山、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等地区为留鸟。(’)1991—lop年的l-3月和11—12月,我们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对乌雕的...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沈阳动物园在人工饲养下的野禽发现乌鵰(Aquila clanga pallas)、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2只及白鹇(Lophura nyc-themera)5例由曲霉菌属病菌引起的霉菌性肺炎,就其临床及病理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河乌为栖息于水域的鸟类中生活习性较特殊的种类,以水中的昆虫和河流附近的害虫为食,在新疆分布于天山南北。3月左右开始婚配,夏、秋两季一般可以繁殖1—2次。每窝产4—5枚卵,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需要25—28天育成。河乌通常成对活动,贴水面飞行,生活在湍流溪河的两岸。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冻水域活动、觅食。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发现白化白腹山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庆圆  唐兆和 《四川动物》2004,23(4):348-348
白腹山鵰(Aquila fasciata fasciata)属于隼形目鹰科,是国家重点珍稀二级保护鸟类之一,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西至云南和贵州,国外见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印度等地。2001年12月9日我们从闽侯县白沙镇一佗农民处获得此白化鹏类,据了解这只鵰是从电线杆上摔下致死的,  相似文献   

10.
于非  王晗  王绍坤  张强  季荣 《生态学报》2012,32(19):6203-6209
局部气候变暖可能改变适应低温环境物种的分布格局,迫使该物种向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迁移,导致喜寒的山区物种适生区变小、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 L.1758)属喜寒物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新疆,且天山西部是其主要分布区。根据近40 a阿波罗绢蝶种群数量及垂直分布调查,结合研究区域——天山西部的果子沟山区的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函数分析近40 a来阿波罗绢蝶数量与分布对研究区域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阿波罗绢蝶种群数量明显下降,2010年种群数量不及1981年的50%,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80.4%的阿波罗绢蝶集中分布于1600—2100 m的山区,并有向高海拔迁移趋势;2)近40 a研究区域增温趋势显著,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每10 a增温速率为0.350℃;3)阿波罗绢蝶数量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79、-0.77,表明越冬期和孵化期温度对阿波罗绢蝶数量有显著影响;4)滑动序列相关分析表明,阿波罗绢蝶数量对冬季和2月份平均温度变化的响应较明显,随着冬季温度及早春2月份温度升高,负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说明阿波罗绢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适应低温山区环境,冬季温度偏高和早春温度迅速回升都将不有利于阿波罗绢蝶越冬和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金阳乌头、雷波乌头,丽江乌头中所含的滇乌碱、光翠雀碱、展花乌头碱进行了含量测定。生药用乙醚冷浸提取,GF_(234)板,展开剂:环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反射法直线扫描,本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0—12月和2015年3—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对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春季和冬季的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主要记录暗绿绣眼鸟的数量、取食时段、食物种类以及包括取食高度、水平取食位置、取食方向等相关取食行为数据。结果表明,暗绿绣眼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采食植物嫩叶、果实,偶尔采食昆虫或花瓣。春季取食的植物有31种,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86;冬季取食的植物有21种,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1.75;春季和冬季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903。春季暗绿绣眼鸟在06∶00—09∶00取食频次最高(占42.93%),而冬季则是在09∶00—12∶00取食频次最高(占38.04%)。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春季和冬季暗绿绣眼鸟在取食时间和取食高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水平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灰鹤的冬季生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灰鹤(Grus grus liffordi)夏季在我国内蒙占及新疆繁殖、冬季迁来南方越冬。笔者于1971—1978年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坝区对越冬的灰鹤习性、数量变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53,自引:8,他引:45  
张先锋  刘仁俊 《兽类学报》1993,13(4):260-270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会在1953年冬季起开始进行有关阶段发育的几项试验,现在简要报道如下:1.小麦、萝蔔、乌榻菜、蚕豆、豌豆五种植物光照长短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冬季和2006年春季及冬季对洪泽湖东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处(33°06′~33°07′N,118°29′~118°30′E)人工鱼塘生境中鹬类群落进行了研究。设置了4个样地,总面积157hm2。共记录到鹬类19种,其中冬季10种,春季15种。从数量上看,冬季鱼塘中的鸟类总数量远大于春季。在冬春季滞留期间,鹬类种群数量变动比较剧烈,反映了其迁徙集中的特点。鹬类主要在鱼塘生境中休息和觅食,对鱼塘内泥滩和浅水区小生境利用率最高。洪泽湖地区的鱼塘生境和渔业方式使鱼塘成为鹬类冬、春季的重要栖息地。  相似文献   

19.
在鼠类数量动态的第一篇报导中(夏武平1964),已将带岭林区小形鼠类数量变动情况加以描述,现在再来探讨气候条件对它们数量的影响。有关研究方法、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于此就不再重复了。主要研究对象仍是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棕背(鼠平)(C.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 一、工作期间的气候概况 第一篇报导中已经指出带岭林区,地处寒温带,冬季很长,真正的夏季极短,气候比较潮湿,年降水量为733.7毫米(1956—1958年平均值),多集中在6—9月。今将1955—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夏季和冬季对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为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微微型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二者在夏季的数量变化分别为(5.74±5.0)×104cell/ml和(2.33±1.82)×103cell/ml,冬季分别为(1.57±2.17)×103cell/ml和(4.17±4.40)×103cell/ml.聚球藻的丰度夏季高于冬季,高值区位于雷州湾海区;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的丰度冬季高于夏季,冬季高值出现在雷州湾内D7站表层.雷州半岛西部海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丰度夏、冬季变化比雷州湾附近海区明显,营养盐、温度、潮汐等是制约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