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和苍白球的计算机三维结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在大鼠脑的连续冠状切片Nissl染色的基础上通过Onyx2超级图形工作站对大鼠脑的纹状体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提示:大鼠纹状体由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三部分组成,其中边缘区位于尾壳核和苍白球之间,被二完全包绕;尾壳核呈近似的内凹半球形,嘴尾径最大的为6.2mm;背腹径最大为4.9mm;宽度(冠状平面上的内外径)为3.5mm。从嘴侧到尾侧随着脑平面的增宽,尾壳核逐渐向外侧(即靠近外轮廓的方向)移位。苍白球呈块形,嘴尾径最大为4.4mm,背腹径最大为2.6mm,宽度(冠状平面上的内外径)最大为1.5mm。位于尾壳核的内侧,除内侧外基它三个方向均被尾壳核包绕。边缘区呈现一个片状扇形结构,嘴侧背腹径大,最大为2.2mm,宽约0.17mm;尾侧背腹径小,为0.8mm,宽约0.13mm。同属壳核和苍白球一样,从嘴侧到尾侧随着脑平面的增宽边缘区亦逐渐向外侧(即靠近外轮廓的方向)移位,其移位的幅度亦明显大于脑平面增宽的幅度;整个边缘区从嘴侧到尾侧呈均匀变化,其片状逐渐变宽,长度(背腹径)逐渐变小,从而形成一个盘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六盘山蝮     
正图为六盘山蝮(Gloydius liupanensis)的雌性成体照片,体长约548 mm,尾长约60 mm,头部窄长而不明显,呈三角形,吻端较圆,吻棱不显,尾短。背部呈土棕色,具黑色波状横斑;黑褐色。背腹相交鳞片白色,构成体侧一条白线。通体被覆鳞片,背鳞表面呈网络状。六盘山蝮(Gloydius liupanensis)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蝰科亚洲蝮属,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 ABC 技术观察了催产素、精氨酸加压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肽 Y、神经降压肽、P 物质及亮氨酸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大鼠结合臂旁核中的分布。催产素阳性纤维稀少,分布于腹外侧亚核、外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及外外侧亚核与背外侧亚核之间的移行区。加压素阳性纤维亦甚为稀少,分布于腹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外外侧亚核与极外侧亚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阳性纤维分布于尾侧部臂旁核腰区、外外侧亚核腹内侧部、极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中央外侧亚核、内外侧亚核及臂旁内侧核。神经肽 Y 阳性纤维大多为串珠状的终末祥结构,分布于尾侧部腹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外外侧亚核背外侧部及外内侧亚核,在上外侧亚核、结合臂背内侧端背侧及臂旁内侧核腹侧部也有少量分布.神经降压肽阳性纤维分布于尾侧部臂旁核腰区、背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与外外侧亚核之间的移行区、外外侧亚核、外内侧亚核及中吻部臂旁内侧核腹侧部。P 物质及亮氨酸脑啡肽阳性纤维分布于所有的臂旁外侧核诸亚核及外内侧亚核。  相似文献   

4.
猫延髓吻侧腹外侧区NPY、SOM和NT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学研究表明,延髓吻侧腹外侧区(RVL)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技术,观察了猫RVL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OM)和神经降压肽(NT)免疫反应(IR)细胞和纤维的分布,以便为研究此区血压调节功能的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结果表明:NPY—、SOM—IR细胞和少量NT—IR细胞主要分布于旁巨细胞外侧核、外侧网状核吻侧部以及外侧网状核背侧紧邻的网状结构。这些细胞从RVL尾侧向吻侧逐渐减少。NPY—IR纤维分布于旁巨细胞外侧核以及外侧网状核吻侧部的腹内侧区。NT—IR纤维较多,可见两丛中等密度的NT—IR纤维:一丛位于旁巨细胞外侧核;另一丛位于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区域。此外还可见少量SOM—IR纤维。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 ABC 技术,观察了八肽缩胆囊素(CCK—8),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免疫反应(IR)结构在猫延髓吻侧腹侧区的分布。结果表明:CCK—8—IR 细胞分内、外两群:内侧群细胞分布于巨细胞网状核(NGc)、旁巨细胞外侧核(PGL)以及下橄榄核背外侧的网状结构,从吻侧向尾侧逐渐减少;外侧群细胞分布于外侧网状核(LRN)及其背内侧网状结构,从吻侧向尾侧逐渐增多。在中缝苍白核(Rpa)、中缝大核(Rm)仅见少量 CCK—8—IR 细胞。察见 CCK—8—IR纤维主要有3种:粗、细和终末前纤维。CCK—8—IR 纤维在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网状结构最为密集;在 PGL 密度中等;在 NGc、LRN、Rpa 和 Rm 稀疏分布。M—ENK—IR 细胞和纤维分布于 Rpa、Rm、NGc、PGL 和 LRN,此外在面后核、疑核以及二核紧邻的网状结构可见较密集的纤维。  相似文献   

6.
蛤蚧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Nissl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追踪标记技术,研究蛤蚧(Gekko gecko)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Nissl染色显示,蛤蚧豆状核细胞大小没有明显差别,由背内侧细胞密集部和腹外侧细胞稀疏部组成。将HRP注射于顶盖前端,结果豆状核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分别接受同侧顶盖前端脑室内、外侧纤维的传入,核内标记有浓密的神经丛和大量纤维末梢,并在该核腹外侧部及其邻近区域发现少量大胞体标记细胞。推测豆状核腹外侧部的大胞体细胞及其邻近区域的大胞体细胞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且该核可能形成离顶盖通路和副视系统相联系的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尼氏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了大鼠脑视前区性双形核的位置、立体重塑和细胞组成。结果表明,该核团是一对圓柱形小核团,在视前区第三脑室两侧对称分布,头尾两端较细,中部稍膨大,其总长度雄性为262±35μm,雌性205±32μm。核团内由大、中、小三种神经元组成。雄性核团还可分为腹外侧和背内侧二个亚群,腹外侧亚群主由中神经元组成,背内侧亚群以大神经元占多数,雌性核团无明显的分群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3H]-2脱氧葡萄糖定量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结构的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痛刺激后,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尾核、外侧缰核、外侧隔核、中缝背核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结等的葡萄糖代谢率均明显升高(P<0.05)。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后,中缝大核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的葡萄糖代谢率显著升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背核的葡萄糖代谢率亦有升高趋势。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可部份降低痛刺激引起的有关结构葡萄糖代谢率升高(如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外侧隔核及外侧缰核等)。上述结果提示,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抑制了与痛感觉有关的结构,同时激活了与镇痛有关的结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等结构是实现尾核镇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法,观察了大鼠尾壳核头部背内侧区,背外侧区,腹内侧区和腹外侧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2小时后,观察这些区域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龟鳖的两性异形对理解形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量41只(21♀,20♂)成体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20个形态特征指标,研究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头长、头宽、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外,四眼斑水龟其他的形态特征均与背甲长呈正相关。雌性的背甲长、腹甲长、腹甲中线长、腹甲曲线长显著大于雄性;雄性的头长、头宽、后肢长、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显著大于雌性;雌雄两性的体重、体周长、前肢长、腹甲宽、肛盾切口长、肛盾切口宽以及除背甲长外的所有背甲形态特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存在个体大小和体形两性异形。  相似文献   

11.
Li Q  Song G 《生理学报》2001,53(5):401-404
实验在10只成年家兔上进行,斜方体后核(RTN)内微量注入霍乱毒素β亚单位耦合辣根过氧化酶(CB-HRP)后,在脑桥Koelliker-Fuse 核,臂旁内侧核及臂旁外侧核观察到大量HRP标记神经元,在延髓孤束核腹外侧区,疑核和后疑核,面神经后核的腹侧及内侧区观察到少数HRP标记神经元,在面神经后核,疑核及后疑核区域观察到大量HRP顺行标记末梢纤维,实验结果表明,RTN和脑桥及延髓的呼吸相关结构之间存在纤维联系。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1月在广西凭祥市采集到1号水蛇标本(编号:971104),其特征与我国现有水蛇属的各种皆不相符,经鉴定是保氏水蛇[Enhgdrisbocourti(Jan)],为我国首次纪录。现报道如下。  吻鳞阔比高大,鼻间鳞为一片,宽略为长的2倍,额鳞幅狭,其长略为幅的2倍,与至吻端的距离相等,比顶鳞稍短。眼上鳞的幅比额鳞大。颊鳞的长度稍大于高。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8,3-1-4,第7、8水平分开。前颏片前对远大于后对,与5片下唇鳞接触,后颏片左右之间由小鳞隔开。背鳞29-27-21,腹鳞131,尾下鳞44,肛鳞二分。该标本为幼成体,体长410mm,尾长65mm。  体背…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脑啡肽(ENK)在极危物种朱(Nipponia nippon)脑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ENK阳性细胞、纤维和终末分布如下:发声核团有原纹状体中间区腹部、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中脑丘间核、中脑背内侧核、延髓舌下神经核。听觉中枢有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脑桥外侧丘系腹核、上橄榄核、耳蜗核等。内分泌核团有视前区前核、旧纹状体增加部、下丘脑外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等。结果表明,朱脑内ENK可能对发声、听觉和下丘脑内分泌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白鼠黑质多巴胺细胞化学分化的顺序(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采用酪氨酸羟化酶(HT)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合电镜技术,研究了大白鼠黑质多巴胺细胞发育早期的分化和分布的特征。最早的TH阳性细胞首先于胚胎13天在中脑吻端的腹侧出现;随后出现的TH阳性细胞从尾端和背侧逐渐加入早先出现的TH细胞。在染色程度和细胞形态上,黑质区域内存在一个腹—背和外—内方向上的梯度,即位于腹侧和外侧的细胞染色较深、细胞体较大、核小、突起明显;而位于背侧和内侧的TH阳性细胞染色较淡、细胞体小、核大、突起不明显。最早的黑质——纹状体纤维由位于中脑黑质外侧部分的TH细胞首先发出。电镜下,发育早期的TH阳性细胞中都能见到粗面内质网。随着发育进程,TH阳性反应加深,粗面内质网和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加。结合前人有关黑质细胞发生和迁移的放射自显影研究结果,本工作提示,黑质多巴胺细胞在停止迁移后开始化学分化,化学分化与细胞形态分化同步,并存在一定的时空先后顺序,这一顺序可能由神经发生的先后顺序决定。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技术观察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甘丙肽和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胞体在大鼠结合臂旁核中的分布。降钙索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臂旁内侧核的腹侧部及外内侧亚核、臂旁外侧核的外外侧亚核、极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及上外侧亚核,也分布于KllikerFuse核。P物质阳性胞体分布于臂旁内侧核内侧部和外内侧亚核、臂部外侧核的外外侧亚核及极外侧亚核,在腹外侧亚核中亦见个别细胞分布。甘丙肽阳性细胞的分布较为广泛,分布于臂旁外侧核和臂旁内侧核所有的亚核及Klliker-Fuse核中,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在中尾部臂旁核中分布于臂旁外侧核背内侧部包括背外侧亚核、腹外侧亚核、内外侧亚核及结合臂背侧部;在嘴部和中嘴部臂旁核,GABA阳性胞体除位于臂旁外侧核背内侧部的背外侧亚核、腹外侧亚核、中央外侧亚核、上外侧亚核及内外侧亚核外,也出现于腹外侧部的外外侧亚核、臂旁内侧核内侧部及Klliker-Fuse核。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6月11日,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对重庆秀山太阳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时采集到一蛇类幼体标本,其全长245.3mm,尾长42.5mm,头长12.5mm,吻长4mm,体背中央有20个近似菱形的灰黄色斑纹,其宽度约占4行鳞,长度约占2行鳞,斑纹在体后段合并,形成一条直至尾端的两边镶黑的灰黄色纵纹,腹面灰白色,体前段腹鳞侧缘有大小不一的黑斑,上唇鳞黄白色,其间鳞沟黑色,眼后有黑斑,黑斑上缘有一鳞宽的浅色斑,颈背箭形斑不明显。颊鳞1,眶前鳞1,眶后鳞3,颞鳞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25日,衡水市郊区一市民在居住区的草坪中捉到一只活体蜥蜴,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草蜥属(Takydromus)北草蜥(T.septentrionalis)(图1),整个体长353·4mm。这是河北省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内,标本编号:031025002。1外形测量(mm,g)2形态特征2·1头部略扁。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长卵圆形,前后长1·5mm,背腹长2·5mm,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厚,其余透明状;鼻额鳞菱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左右前额鳞长大…  相似文献   

18.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 聚为另一支,证明贵,在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 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重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后者的尾短,小于吻肛长,前者背鳞100枚以上,后者背鳞不到100枚。红原沙蜥Phrynocephalus 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应归隶青海沙蜥。  相似文献   

19.
应用PAP-PAAP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程序在同一切片上进行两种肽能物质的定位,观察了中国树鼩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VP能和OT能神经元的比较解剖学分布,发现:视上核被视束分成主部和交叉后部。在视上核主部,其头侧部几乎仅含OT能神经元胞体,中间部VP能胞体出现并逐渐增多,尾侧部VP能胞体数目明显超过OT能胞体。在明显含有两种胞体的中间部和尾侧部,OT能胞体多位于背内侧,VP能胞体多位于腹外侧;在视上核交叉后部,其头侧部以VP能胞体为主,且多位于背外侧,OT能胞体多位于腹内侧。中间部OT能胞体多位于内侧,VP能胞体多位于外侧。尾侧部OT能胞体多位于背、腹两侧,VP能胞体则多位于中间;在室旁核,其头侧部几乎全由OT能胞体构成。中间部,VP能胞体出现并逐渐增多,OT和VP能胞体分别主要位于内、外侧。尾侧部两种神经元胞体较明显地分为内、外两群,内侧群主要为OT能胞体,外侧群几乎全为VP能胞体,该群的头侧半又可分为背腹两个亚群,至尾侧半,此二亚群渐合并。本文讨论了OT和VP能神经元在中国树鼩和大鼠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比较分布。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0月3日,在安徽省东至县马垠乡园口村山上采到一条雌蛇,标本编号88101,经鉴定为山烙铁头华东亚种Trimeresurus monticola orientalis,系安徽蛇类新纪录。此标本保存于本所标本室。头较短,吻较圆钝,头背长与宽几乎相等,近等边三角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具深褐色斑点,有二行较规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斑23个,尾斑2个。腹面灰色。体长580mm,尾长93mm,重235g。头背为细鳞,背鳞25—23—19,腹鳞138,尾下鳞36对,上唇鳞9片,下唇鳞10片,鼻鳞和鼻间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切,眶上鳞间小鳞6片,眼径2mm。管牙二枚,间距14mm。山烙铁头在安徽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