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少辉  彭晓涛  孙叙 《昆虫知识》2012,49(6):1559-1564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成熟群体进行室内自然条件分离饲养观察,结果表明:单品级分离群体和多品级分离群体均能产生补充型生殖蚁,产生补充型生殖蚁的概率与分离群体内的个体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分离时间和气温对产生补充型生殖蚁的历期影响较大,1、4、6、9月分离的群体产生补充型生殖蚁的历期分别为78.50、46.00、32.17、26.00d,经分析差异显著(P<0.05)。分离群体能迅速产出有翅成虫羽化分飞,在分离后2年就可发育进入羽化分飞的成熟年龄,分离时间对产生羽化分飞的历期有一定影响,6月分离的多品级分离群体产生羽化分飞的历期平均为659.3d。单品级翅芽若蚁分离群体可产生羽化分飞,且存在反季节羽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黑胸散白蚁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与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幼年群体或成熟群体中,分离出部分工、兵蚁个体,待培养出补充生殖蚁并开始产卵繁殖后,转移到大容器内饲养,观察了由补充生殖蚁控制的群体的发展与发育。 结果表明:分离群体在产生补充生殖蚁的过程中,群内个体数量有较大变动,其变动保存串约为61.5%;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较快,其个体数是在变动保存下来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恢复期后的发展;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育较早,是伴随着群体的发展而发育;在实验条件下,由100一300头个体组建的群体,在产生的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2-3年就可发育,进入分化出长翅成虫的成熟年龄,野外的自然群体,因群内个体多,不会因生殖蚁的更替而扰乱群体的发展和发育进程,更不会中断一年一度的分飞活动;在补充生殖蚁群体中,能再次产生补充生殖蚁,再生补充生殖蚁的品级可出现翅芽型补充生殖蚁。  相似文献   

3.
董亚楠  牛童  吴佳  王超  张贺 《昆虫学报》2022,65(10):1266-1276
【目的】社会性白蚁的工蚁可以转化成补充生殖蚁参与生殖,提高自身适合度。本研究旨在探究工蚁转变成补充生殖蚁后,与氧化应激抗衰老相关的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为揭示生殖蚁的繁殖和抗衰老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化方法分别测定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工蚁、工蚁型补充生殖蚁和原始生殖蚁体内的2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与4种解毒酶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的酶活性;同时利用qRT-PCR检测这些酶对应的基因RsCAT, RsSOD, RsACP, RsCYP450和RsCarE的表达量。【结果】与雌性工蚁相比,黑胸散白蚁工蚁型补充生殖蚁体内的CAT, SOD, ACP, AKP和CarE活性显著上升,分别达到雌性工蚁的5.82, 1.41, 1.39, 2.27和2.70倍,CYP450活性在两品级间没有显著差异;RsCAT, RsSOD, RsACP, RsCarE和RsCYP450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补充生殖蚁体内CAT和ACP活性显著高于原始生殖蚁的,而SOD和AKP活性在两品级间没有显著差异;雌雄补充生殖蚁RsCA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原始生殖蚁的5.68和3.60倍,RsACP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原始生殖蚁的81.12和46.72倍。【结论】黑胸散白蚁工蚁由非生殖品级转化为生殖品级以后,体内抗氧化酶和解毒酶的酶活力和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殖品级的抗衰老机制。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配对饲养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表明,黑胸散白蚁新群体在原始生殖蚁控制下,83.30%的群体在第9年分出了有翅成虫,16.70%的群体在第7年发生有翅成虫分飞,平均分飞成熟年龄为8.67年;由补充生殖蚁控制的群体在第6年即有53.85%的群体发生分飞,第7年有46.15%的群体分飞,平均分飞成熟年龄为6.38年,较原始生殖蚁控制的群体发生分飞平均提前2.29年。初次发生分飞时群体内个体数量前者明显多于后者。研究还发现,群体内补充生殖蚁的数量与分飞发生的早迟关系不大。作者认为在黑胸散白蚁中,原始生殖蚁对补充生殖蚁和若蚁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补充生殖蚁对上述品级的分化虽有一定抑制,但不如原始生殖蚁强。认为黑胸散白蚁群体发展速度在品级分化的调节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定要在生殖蚁分泌外激素的能力开始减弱后才能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5.
刘明花  张小晶  薛薇  陈娇玲  刘鹤  吴佳  苏晓红 《昆虫学报》2014,57(11):1328-1334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补充生殖蚁对巢群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对野外巢群进行调查研究, 及对婚飞成虫通过雌雄配对与补充生殖蚁隔离巢群进行人工饲养的对比研究。【结果】在野外巢群只发现1对原始蚁王蚁后, 而补充生殖蚁的数量最多可达到689头/巢。圆唇散白蚁有3种类型的补充生殖蚁, 即由工蚁转化来的无翅型补充生殖蚁、若蚁转化来的翅芽型补充生殖蚁和末龄若蚁羽化来的拟成虫型补充生殖蚁。实验室条件下婚飞配对群体和隔离群体建群1个月后的存活率分别为64%和96%。建巢初期婚飞配对群体的子代数目增长缓慢, 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6.3±1.5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也仅为8.4±1.47; 而隔离建群补充生殖蚁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52.4±6.4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164.3±20.85, 都高于婚飞配对群体。 此外, 野外巢群的补充蚁后跟原始蚁后一样都具有发达的卵巢。【结论】在圆唇散白蚁中补充生殖蚁是白蚁巢群主要的繁殖力量, 也是建立新巢群的重要繁殖品级。  相似文献   

6.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及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潘演征  刘源智 《昆虫学报》1990,33(2):200-206
经十年的室内配对饲养观察,黑胸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初期群体配对后5—10天开始产卵,胚胎发育期36—46天,幼蚁经历两个龄期,各龄8—13天,工蚁是幼蚁经两次蜕皮后分化出来,具有上颚自如活动,头宽0.71mm以上;前兵蚁蜕一次皮发育为兵蚁需经历10—13天,触角14—15节,头宽0.81—0.82mm,大于2龄工蚁,初期巢群最早3个半月左右产生兵蚁.当年配对的产卵期3至4个半月,产卵量16—45粒.饲养7—8年后的群体开始出现若蚁(长翅成虫的幼期).9、10年群体发育成熟即产生长翅成虫.解剖三个成熟群体中一个巢原始蚁王、蚁后均存在,另两巢发现原始蚁王、蚁后均死亡,其中一巢由群体内自行补充上了翅鳞型母蚁1头,无翅补充型生殖蚁1头(较小,性别不清),翅芽型3头.另一巢补充上了无翅型大腹母蚁1头,翅芽型1头.通过室内长期连续饲养观察,对该种白蚁新建群体发育成熟年龄及其内在因素已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Hsia)补充生殖蚁分化及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的表达、卵母细胞的发育以及子代品级分化。【方法】通过使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测定补充生殖蚁从分化到产卵的过程中Vg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动态变化;采用组织染色的方法进行卵母细胞发育阶段的观察;对子代的数量及分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补充生殖蚁发育过程中,Vg基因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模式。在补充生殖蚁分化后的第10天开始形成具卵黄的卵母细胞,在20 d时具卵黄卵母细胞的数量达到最高值。第1个月至第3个月,补充生殖蚁的产卵数逐渐增加,分别为(2.45±1.43)、(7.68±2.53)和(12.10±7.09)粒。第3个月,巢内开始出现幼蚁,数量为(5.15±2.41)头;第10个月,巢群内有工蚁、前兵蚁和兵蚁的分化,分别为(17.03±2.28)、(1.45±0.31)和(0.79±0.18)头。【结论】在新建巢群中,若蚁的分化在工蚁和兵蚁分化之后。圆唇散白蚁若蚁在巢群需要的时候,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转化为补充生殖蚁;Vg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卵母细胞的卵黄形成相关,Vg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启动了卵母细胞的卵黄摄取过程。虽然单个补充生殖蚁产卵量不如单个原始生殖蚁的多,但是在一个巢内补充生殖蚁总的产卵数目要远远超过原始生殖蚁,因为补充生殖蚁的数量比原始生殖蚁的数量多。因此补充生殖蚁对巢群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圆唇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labralis 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表皮长链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long-chained hydrocarbons, CHCs) 的变化。【方法】人工隔离巢群饲养圆唇散白蚁 R. labralis,观测其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的分化时间和补充生殖蚁数量趋于稳定的时间,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的表皮长链碳氢化合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补充生殖蚁的出现,每一巢群会逐渐形成稳定数量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生殖蚁。若蚁在分化为补充生殖蚁的第8天时,43.3%的组补充生殖蚁数量趋于稳定,第16天时83.3%的组趋于稳定,第25天时93.3%的组趋于稳定,36 d后100%的组趋于稳定。通过补充生殖蚁不同发育阶段中CHCs各峰面积与若蚁阶段相应峰峰面积的比值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在卵中没有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38.52 min的化合物在补充生殖蚁产7~8粒卵时峰面积比值是若蚁阶段的14.14倍;在卵中检测到的保留时间为35.50和39.21 min的峰面积比值在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显著升高。【结论】CHCs不能用来区分有无生殖能力的补充生殖蚁个体,但可以很好地用来区分补充生殖蚁个体与尚未转化为生殖蚁的若蚁个体;保留时间为38.52 min的化合物是补充生殖蚁的特有物质;保留时间为35.50和39.21 min的化合物可作为补充生殖蚁已经产卵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和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源智  潘演征 《昆虫学报》1996,39(4):375-382
在实验室进行了温度、水湿、食物、土壤、活动空间与新群体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实验,野外又观察收集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在20℃-28℃和含水量为50.5%-69.6%的基质中,配对饲养的新群体几乎全部正常发展;30℃以上或基质含水量低于38.2%,新群体难以建立;25℃时工蚁取食的净增量最大;工蚁含水量为79%、构成蚁巢的白蚁排泄物和木材含水量分别为54.8%和52.3%;7种木材饲养新群体,以刺槐饲养的发展最快,香樟和马尾松次之;群体的发展还与土壤和活动空间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蚁建巢的限制条件,认为迁巢活动和群体分裂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四倍体中华猕猴桃减数分裂及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治廷  黄仁煌  袁萍  武显维   《广西植物》1993,13(2):139-143+197
观察了四倍体中华猕猴桃(2n=4x=116)雄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花粉发育过程。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绝大部分染色体呈二价体构型,出现少最环状和链状多价体。胞质发育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两细胞型。  相似文献   

13.
白头翁绒毡层和周绒毡层膜的发育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头翁绒毡层为分泌型,发育过程分为:发生-分化,生长-合成和分泌-解体3个阶段。第1阶段,绒毡层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同造孢组织和花粉母细胞的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大量积累淀粉和形成少量原乌氏体,第2阶段为重要的合成时期;细胞体积膨大,具多倍体双核或畸形核,蛋白质大量合成,淀粉水解;原乌氏体和孢粉素荧光物质大量累积。第3阶段为分泌最活跃时期,裸细胞在妨行分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原乌氏体,荧光物质,碳水化合物,或许包括分解胼胝质壁和纤维素壁酶等成分均在裸细胞阶段排出,周绒毡层膜,乌氏体和花粉外壁均属于孢粉素性质的结构,根据周绒毡层膜的外切向位置和结构,初步结论:它可能是绒毡层细胞质膜向着药壁中层一面的残存部分,而膜内表面上的孢粉素纹理则是后来添加的。乌氏体的基本形态为短颈烧瓶状,单个或2-5个组成复合结构,本文对绒毡层,绒毡层膜和乌氏体的功能,及孢粉素的转运和聚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舟山岛中国小鲵种群数量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舟山岛自1985 年发现有中国小鲵分布后, 作者于每年12 月至翌年5 月小鲵繁殖期间, 对岛上中国小鲵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开展全面调查, 表明其种群密度大, 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5.
16.
DA-6对圆柏生长及生理活性的调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圆柏喷施DA-6可明显提高植株体内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及内源IAA含量;明显提高抗性,促进植株生长,从而提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施用的最佳浓度为10mg/kg。  相似文献   

17.
羊草草原土壤细菌数量动态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研究了羊草草原土壤细菌的数量动态以及与8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的数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值(2.67×10  相似文献   

18.
红豆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红豆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阐明其根、茎、叶的结构特征,为红豆杉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杉营养器官具有以下特征:(1)根、茎、叶中均无树脂道;(2)根、茎皮层中均有含单宁类物质的细胞分布;(3)根、茎中均有石细胞分布,(4)叶气孔器为双环型,略内陷;(5)根为二原型,(6)幼根的内皮层具凯氏带加厚,中柱鞘细胞富含单宁类物质;(7)根的次生维管组织中射线发达。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角倍蚜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温、湿度单因子试验表明,秋迁蚜在26℃和80%RH条件下有最大生殖量;温、湿度对秋迁蚜生殖量的影响均符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极端温、湿度会导致生殖量的下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环境温度(X1)、湿度(X2)和光照强度(X3)三因子不同水平组合对雌性蚜发育的影响,表明温度是影响发育历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后是湿度。因此,适当高温、强光照条件可以加快雌性蚜发育;而适当高湿条件可以降低雌性蚜的发育速率而延长其发育历期。在人工培育角倍蚜生产中,创造有利于秋迁蚜生殖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使秋迁蚜产下较多的越冬侨蚜;在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的阴暗条件下贮留雌性蚜可以适当延长其发育,以使角倍蚜与盐肤木在物候上达到最佳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