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起始密度对3种赤潮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恒江  唐学玺  张培玉  杨震 《生态学报》2005,25(6):1331-1336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密度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潮异弯藻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初始接种时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的提高,这种抑制作用愈加明显。2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之间的种间竞争结果相类似,即起始密度比例为A∶S(H)=1∶4时,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分别在竞争中占优势;当起始密度比例为A∶S(H)=1∶1和A∶S(H)=4∶1,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赵妍  于庆云  周斌  鞠青  唐学玺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558-2562
通过共培养方法,以细胞密度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了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效应及其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结果表明:小珊瑚藻的新鲜组织和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说明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具有克生效应;而小珊瑚藻干粉末和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则无明显影响(P>0.05).将小珊瑚藻用不同剂量的UV-B辐射预处理后,再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除培养水过滤液外,其新鲜组织、干粉末和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作用效果均有所改变,高剂量(3.0 J·m-2)UV-B辐射使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的抑制作用减弱(P<0.05),而低剂量(0.9 J·m-2) UV-B辐射则使抑制作用增强(P<0.05).  相似文献   

3.
2004年2月9~10日在胶州湾发生的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赤潮期间分别在3个典型赤潮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利用过滤(0.7μm)和切向超滤(1000 Daltons)分离赤潮暴发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分析了不同滤液及截留液的有机碳含量,并将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1000 Daltons的超滤液及具有不同含量胶体物质(1000 Daltons~0.7μm)的截留液中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在发生柔弱几内亚藻赤潮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浓度会增加,特别是胶体有机碳浓度会成倍增长;在不同胶体含量海水中培养的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率μmax和最大生物量Bf与对照组相比会随着胶体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而中肋骨条藻的最大生长率μmax和最大生物量Bf与对照组相比会随着胶体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表明柔弱几内亚藻赤潮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柔弱几内亚藻在增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胶体物质具有他感作用,会影响其它微藻的生长,从而可能对柔弱几内亚藻赤潮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鼠尾藻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鼠尾藻(Surgassum thunbergii)培养水的过滤液、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抑制效应,建立了分隔共培养系统并证明了抑制物质的存在,排除了细胞直接接触抑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共培养实验中,鼠尾藻新鲜组织、干粉末及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较高浓度下对两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具有致死效应.在一次性及半连续培养方式下,鼠尾藻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无抑制效应,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UV-B辐射和蒽对三角褐指藻DNA伤害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和多环芳烃-蒽对三角褐指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蒽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蒽浓度的增加,三角揭褐藻DNA损伤程度增加;在蒽浓度固定不变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DNA的损伤程度同样提高;在蒽的处理过程中同时伴有紫外线的辐射处理,DNA的损伤程度加剧;蒽处理解除一段时间后,DNA损伤程度未明显减轻、而UV-B处理解除后,DNA的损伤可明显恢复,说明DNA的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微藻受蒽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类活动释放的含氟、氯等有机物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280-315nm)辐射增强。为此,生物活动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发现,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及光合固碳和游动性(有鞭毛的种类)。并损伤细胞色素和遗传物质DNA。  相似文献   

7.
以芒果‘台农一号’盆栽苗离体叶片为试材,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增强UV-B辐射条件下芒果叶片细胞染色体的损伤。结果显示:幼叶在处理4h、老叶和成年叶在处理6h开始出现染色体彗星拖尾现象,其OTM值开始急剧上升,此后,各叶龄叶片的彗星拖尾密度和长度以及OTM值持续上升;自然光下的叶片则无明显彗星拖尾,其OTM值低于UV-B辐射处理的并无显著变化。在UV-B辐射下,幼叶彗星拖尾最明显,OTM值最高,成年叶彗星拖尾和OTM值分别比老叶的更明显和更高。  相似文献   

8.
UV-B辐射增强对陆地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薛慧君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1131-1137
平流层臭氧的减薄已导致地表中波紫外辐射(UV-B,280~320nm)增强,由于UV-B能被许多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并引起分子构象的变化,因此可对植物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本文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的UV-B辐射增强对植物次生代谢物影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紫外吸收物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对植物紫外吸收物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UV-B辐射增强对次生代谢物影响的生态学意义。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周静韵  张磊  安民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12,31(4):396-400
以我国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0 mg·L-1、0.001mg·L-1、0.01 mg·L-1、0.1 mg·L-1、1 mg·L-1和10 mg·L-1)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研究了草甘膦异丙胺盐暴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赤潮异弯藻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10 mg·L-1浓度处理下,赤潮异弯藻细胞大量死亡,藻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草甘膦异丙胺盐浓度在0.001~1 mg·L-1范围内,在培养的第3 d草甘膦异丙胺盐能够显著促进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密度增加,叶绿素a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现出毒物刺激效应;在暴露实验的中后期(第7 d、第9 d和第11 d),赤潮异弯藻的各生长指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农药的降解、生物体对农药的适应、进入细胞的农药减少等原因,藻细胞生理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根尖为材料,利用低温装载法在根尖细胞中成功地装载了酯化形式的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AM,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了增强UV-B辐射后小麦根尖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的分布,并对胞质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对照组小麦根尖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主要分布于细胞胞质周缘;而经UV-B辐射处理后,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不仅分布在胞质周缘,且在细胞壁与胞间隙可观察到大量钙离子荧光.(2)对单个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进行测定,发现UV-B处理使细胞胞质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the green macroalgae Ulva lactuca on the growth of three species of red tide microalgae, Heterosigma akashiwo, Alexandrium tamarense,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 were tested in laboratory co-cultures precluding the nutrient and light limi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high pH. The growth of all three species of microalgae was significantly (p < 0.01) inhibited by fresh U. lactuca. In nutrient replete semicontinuous co-cultures with U. lactuca, H. akashiwo was completely dead in 12 days, and the growth of A. tamarense and S. costatum was reduced by 48 and 46%, respectively by U. lactuca within 12 days. The U. lactuca culture filtrate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p < 0.05)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microalgae in the first 1 or 2 days, but growth resumed in the following days, and S. costatum growth was slightly (p > 0.05) promoted from day 3.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llelopathic compounds are quickly degradable and a long-term inhibition might need the continuous addition of compounds originated from macroalgae. Dried U. lactuca also exhibited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microalgae, and the normalized mean growth rates of microalgae decreased with the biomass of dried U. lactuca. The dependent relationships were y = −2.1208x2 + 1.0159x + 0.9752 for H. akashiwo, y = 0.7133x2 − 3.5813x + 1.1665 for A. tamarense, and y = −0.2114x2 − 1.063x + 1.0873 for S. costatum, respectively. The potential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of dried U. lactuca against red tide microalgae was 2.0 g dry wt L−1.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U. lactuca exhibits negative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harmful bloom-forming microalgae.  相似文献   

12.
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DNA及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衰减,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UV-B辐射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子生态学理论认为,UV-B辐射对植物造成的损伤,首先伤害植物的生物大分子,即进行光化学修饰。本文就臭氧衰减对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影响途径进行了讨论,重点论述了UV-B辐射对植物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和DNA的损伤修复途径。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对UV-B辐射的抗性机理和DNA修复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燕麦品种“定燕2号”和“晋燕14号”为研究材料,研究紫外线B(ultraviolet rays-B, UV-B)辐射增强条件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对燕麦幼苗活性氧含量、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O能够降低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定燕2号”和“晋燕14号”的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radical, O2·-)产生速率、羟自由基(hydroxyl free radical, OH·)、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UV-B辐射时间为6 h,施加SNP时,“定燕2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晋燕14号”的SOD活性高于其他处理组;UV-B辐射时间为3 h,施加SNP时,“定燕2号”、“晋燕14号”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活性显著高于0 h、12 h处理组。UV-B辐射时间为6 h,“定燕2号”的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 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UV-B辐射时间为0 h,“晋燕14号”的DHA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NO对UV-B辐射增强下“定燕2号”和“晋燕14号”抗氧化性影响的综合测评均为:3 h>6 h>12 h>0 h。本研究结果为NO在燕麦育种、抗氧化机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增强UV-B辐射对大豆胚轴DNA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大气平流层臭氧层减薄引起到达地表的 UV- B辐射增强。为探讨在增强 UV- B辐射下植物细胞 DNA的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利用 3H- Td R掺入法 ,研究了在 8.2 2 k J/(m2 d)和 12 .4 2 k J/(m2 d) U V- B辐射 (相当于兰州地区大气平流层臭氧减薄约 12 %和 2 0 % )胁迫下 ,大豆胚轴细胞 DNA合成和非按期合成 (UDS)变化 ,并测定了胚轴蛋白质含量变化 ,结果显示 ,UV- B辐射导致 DNA损伤 ,并诱导了 DNA损伤的修复 ,胚轴细胞 UDS效应增强 ,U DS指数增大。低 UV- B辐射强度下 ,胚轴蛋白质含量增加 ,可能是 U V- B诱导了一些与抗性有关的基因表达 ,导致一些新的与抗性有关的蛋白质合成 ;在高强度 UV- B辐射下 ,U DS指数与低强度辐射下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蛋白含量较低强度辐射下显著下降 (P=0 .0 5 ) ,说明高强度 UV- B辐射加重了 DNA损伤 ,而修复并未加强 ,并且高强度辐射抑制基因的正常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这些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大豆对 UV- B辐射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烟草原生质体为材料,采用彗星电泳检测用0.5W·m^-2紫外线以不同时间(0、5、10、30、60和120s)诱导的烟草原生质体中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在0~10s的时间内代表DNA损伤程度的尾矩、Olive尾矩等参数与紫外线照射时间具有良好的时间依赖关系。本文建立的烟草原生质体体系采用彗星电泳技术,可以快速而灵敏地检测紫外线对植物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6.
紫外B辐射增强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平流层臭氧的破坏直接增强了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特别是紫外B辐射的强度。紫外B辐射增强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紫外B辐射增强对昆虫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紫外B辐射增强可能产生的对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机制,就紫外B辐射增强对昆虫影响方面迫切需要阐明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