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研究工作首次应用微核测定技术快速评价胱胺和H_2O_2在照射前分别或合并使用时,它们对带瘤小鼠的骨髓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染色体辐射损伤的影响。微核测定的结果表明: (1)照前口服或腹注胱胺对受一次或分次照射的腹水癌小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损伤均有显著性的保护作用,而对其癌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无明显的防护效果。(2)H_2O_2能够提高腹水癌细胞染色体辐射损伤的敏感性,而对其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无明显的影响。(3)胱胺和H_2O_2合并使用时,H_2O_2不降低胱胺对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而胱胺却能削弱H_2O_2对癌细胞的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用明胶-离心法分离和浓缩血液中淋巴细胞而后制片观察分析其微核出现率,并以此来测定染色体损伤的新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大鼠受Co~(60)-r射线照射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还对受265拉特照射后活存狗的远期效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骨髓有核细胞微核测定以及染色体畸变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还对其应用价值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子主要由核反应产生,用放射源和一定 的靶物质,借助于(a"n)或(Y "n)反应,就能 射出中子。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打击靶或反应 堆中的裂变过程都能产生中子流。尤其是近代 医学上中子治癌机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发展,人 们接触中子的机会就逐渐增多。如果这些场合 安全防护或操作程序出了故障,就有产生过量 照射的危险。所以研究反映中子损伤效应的生 物学指标是必要的。中子以穿透力强为其特 点,它对外周血液尤其是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是显著的。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人体接受 分次局部61C0照射后,用直接浓缩法发现外 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和染色体畸变率有一 定相关[1]。用X线照射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 其剂量效应亦呈线性关系[2]。为评价微核测定 在辐射损伤中的意义和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 采用氖一氖中子发生器照射健康人离体血1),经 过培养诱发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剂量效应以及 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微核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光平  王钦南  周社祯 《遗传》1985,7(1):15-17
由于染色体畸变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反映外 界因素对生物体的作用。因此,这种技术被广 泛地用于遗传毒理学的研究以及诱变剂的筛选 等工作。但在检测方面,中期细胞染色体分析 存在着人所共知的缺点,例如实验周期长而程 序繁。另外,畸变反应过于敏感也给工作带来 某些局限性,如,药剂和实验条件造成染色体粘 连而分散不佳,或中期细胞太少,降低了分析的 可靠性。而利用微核技术来检测对生物的损伤 却简便、迅速,恰恰弥补了畸变分析的弱点。所 以自Matter 等介绍了微核率作为染色体损伤 检测的经典方法以来,目前这种技术在人和动 物染色体损伤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植 物小抱子母细胞的微核也用于环境检测。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核法测定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辐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伊虎英 《遗传》1981,3(3):30-31
在放射病早期诊断,辐射防护和辐射遗传 及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中,染色体畸变分析法 由于灵敏度高和可靠性强,受到人们普遍的重 视。现用的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分析法的操作步 骤比较繁杂,效率也不太高,在实践应用中受到 一定的限制。七+年代初,Matte。和Schimid[7] 倡导在研究人类和哺乳动物辐射损伤时用微核 测定法代替染色体畸变分析法。本文工作的目 的是探讨在植物学方面能否用微核测定法代替 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并将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 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 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微核测定法 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蚕豆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四硼酸钠处理蚕豆根尖。通过对蚕豆根尖细胞镜检观察结果表明:四硼酸钠可诱导微核的形成及染色体畸变的产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即细胞微核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50与200ppm浓度诱导细胞微核率没有明显差异。此外,本文对微核的形成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着丝粒和端粒DNA探针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了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导的 NIH3T3细胞微核的染色体组成。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导的由整条染色体组成的微核分别可达70.7%和65.9%,提示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均有较强的非整倍体毒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X射线与X染色体的微校率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检测了经X射线诱发人双核淋巴细胞的7号和X染色体的微核率。结果发现:经2.5Gy的X射线照射后.X和7号染色体的微核率男性分别为3.4%和7.1%;女性分别为6.6%和6.0%。X和7号染色体微核率的实验观察值与理论预期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提示:X射线并不特异性引起X染色体的微核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的毒性作用,选择微核及核异常为毒理监测指标,对花背蟾蜍红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成熟红细胞和非成熟红细胞核异常均有诱导作用并随照射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150 min的紫外线A短时间照射内,紫外线对核异常能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紫外线A能够刺激造血器官释放新的红细胞至外周血中以补充损伤的成熟红细胞.紫外线诱导的核异形主要是核畸形和核膨大.  相似文献   

10.
目前采用的动物骨髓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快速检测DNA损伤的微核测定法,均不能反映环境因子对人类子代的致突变性。用人胚绒毛组织微核直接检测环境因子的致突变性研究,未见有国内外报道。为此,我们通过对妊娠10周内的507例人工流产的绒毛组织微核测定,显示人胚绒毛组织微核细胞率正常值为0.69±0.74‰(0—4.5‰,每例观察2000个间期细胞);女方不吸烟其丈夫吸烟的被动吸烟组和女方无主被动吸烟组分别为0.753±0.693‰和0.583±0.761‰,二者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41);男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关系,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0.025—0.4μg/ml),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中期染色体畸变与不同细胞周期形成的微核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MMC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ACF),未经培养的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NC-MNCF)以及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C-MNCF),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可用幂回归方程描述;(2)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全然无关的NC-MNCF,和C-MNCF一样,与ACF呈良好的正相关;(3)用胞质分裂阻滞(CB)法,检测MMC诱发的CB-MNCF,较C-MNCF无显著提高,MNCF/ACF的比值较小,并随着MMC剂量增加从0.15左右降到0.03。所有上述结果表明,不能简单理解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间的关系,在分裂的细胞群体中,中期染色体畸变可能仅是微核形成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人类精液中幼稚生殖细胞的微核率和男性不育的关系。在31例病人中,11例为无精症或多精症患者,其精液缺乏幼稚生殖细胞而未能进行微核测定。在其余的20例中,微核率最高可达122‰,最低为16‰。其中9例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高微核率往往还伴随有减数分裂不分离以及出现高比例的二倍体及四倍体精子。还讨论了生殖细胞微核率增高作为不育症的一个可能病因以及微核测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宁  王丽文  宋海东 《四川动物》2005,24(3):294-296,293,F0009
本文研究除卓剂丁革胺对蟾蜍红细胞核的诱变效应。采用体内红细胞微核测定法,观察蟾蜍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染毒时间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丁草胺可引起蟾蜍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发乍明显变化,随着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蟾蜍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性变化。丁草胺的作用具有双向性。一定利量的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红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除草剂对水体的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在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中,除了倒位和相互易位外,几乎都伴有断片的产生。在间期细胞中,这种染色体断片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称为微核。观察微核率的变化,称为微核测定。近年来,由于微核测定具有方法简便、观察迅速、鉴别比较容易等一系列特点,在辐射损伤的诊断、辐射防护药的筛选、辐射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本报告应用γ-射线处理、PHA刺激,放射性自显影等方法研究了微核在人淋巴细胞各周期阶段形成的形态学证据。结果表明,经体外照射的人体外周血,在其间期淋巴细胞各阶段:G_0、G_1、S和G_2期,均可有微核形成,并观察到微核形成的中间过程,核变形,核物质膨出并延伸,中间连丝断裂或在细胞质中消失,与主核完全脱离后微核形成。在有丝分裂中,后期细胞也观察到无着丝点染色体断片和落后染色体,它们有可能形成微核。这样看来,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能形成微核。作者还观察到胞外微核的形成,并认为它的增多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纯化的原始真核生物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 E.)染色体,使之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 L.)S期卵提取物温育,发现甲藻染色体经历了一系列去凝集、再凝集的形态变化,最后形成类似典型高等真核生物的间期核结构。小球菌核酸酶酶切分析表明,不具备组蛋白和核小体结构的甲藻染色体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进行了核小体装配,此过程与DNA序列本身、核膜以及核纤层蛋白(Lamin)是否存在无关,但部分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参与了这个过程,说明核小体的组装并非为核重建所必需,决定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因素并不在DNA本身,而可能是非细胞体系中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相似文献   

17.
洪锡钧  孙玉珍 《遗传》1983,5(5):20-22
核内复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双分染色体已引 起人们逐渐增多的注意。在遗传学上,核内复 制及双分染色体在研究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染 色体复制方式及互换形式等方面均有一定意 义;在细胞学上,核内复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 周期也引起人们的兴趣[1-4]  相似文献   

18.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不同核基因组及其染色体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玺  王同昌 《遗传学报》1995,22(6):445-454
本文用17个中国春小麦的缺体四体、9种不同的核基因组小麦与G、S ̄u、M ̄o、D ̄2型细胞质中国春小麦杂交,探讨这4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的育性与不同染色体、核基因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染色体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影响;某些核基因组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四种除草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2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苯磺隆、使它隆和乙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时对中华大蟾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小时时,单独作用的除草剂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率及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而且,在一定的浓度下各指标分别有高峰期,其中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微核率与除草剂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联合作用的微核率等指标反而  相似文献   

20.
《遗传》1981,(2)
染色体DNA在复制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断裂,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断裂会自然愈合。若不能愈合,就会出现染色体片断。这种片断会在细胞分裂后形成小核,叫做微核。在污染物的影响下DNA所出现的断裂不容易自然愈合,就变成微核。因此,可以从微核的数量推测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