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中,山西省和运城地区的领导,都很重视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工作。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加快步伐,经过一年实践,对当地赤眼蜂种类、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田间放蜂等,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并根据计划,在运城地区几个县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用680多万头蜂放  相似文献   

2.
防治效果 1.卵寄生率显著提高。田间释放一定量的赤眼蜂,卵寄生率迅速提高,同时随着单位面积内放蜂量的增加,卵寄生率也随之增加。据姜灶、兴仁及县农科所等单位的调查,每亩放蜂一万头的卵寄生率为62.5%,每亩放蜂一万四千头的卵寄生率为72.7%,每亩放蜂一万七千头的卵寄生率为84.7%,而对照区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普遍发生的农业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卵高峰在6月上旬;第二代卵高峰在7月中旬;第三代卵高峰在9月初,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为害棉花较重,往往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虫蛀铃、烂铃,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多种原因,化学防治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防治途径。 1974年,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兵团、师、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1973年引种赤  相似文献   

4.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相似文献   

5.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6.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7.
利用赤眼蜂携带棉铃虫NPV病毒防治第2、3、4代棉铃虫,以万灵、甲胺磷化学杀虫剂防治作对照.结果显示: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33.3%,最高达到37.3%;棉铃虫幼虫病毒感染死亡率为61.3%到70.6%;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天敌数量、种类明显多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瓢虫、蜘蛛、小花蝽平均百株数量比化学杀虫剂防治田分别高83.6%、100.8%、69.2%,在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存在的草蛉、猎蝽等捕食性天敌在化学杀虫剂防治田未发现: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平均虫口减退率为66.19%,化学杀虫剂防治田为70.25%,差异不显著(p=0.05);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棉花的平均花蕾虫害率为35.97%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的34.93%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概况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以广大工农兵为主力军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正在蓬勃发展。在植保战线上,群众性的育蜂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工作,正在深入开展。几年来,无论在防治对象和防治面积方面,都在迅速增加,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近年来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为进一步开展水稻害虫的防治工作,1970年,广东省组织了水稻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大协作,由广东农林学院、中山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派出科技人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行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科技人员三结合,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以廉江县为基点,密切配合各地区的点,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对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研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是我区危害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普遍发生严重,玉米被害株达80—100%,百株幼虫150—200头,多的达400—700头;谷子生育好的地块被害株达20—60%,一般造成减产10—20%左右。螟害是我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施用六六六等化学农药颗粒剂,不仅费工,而且还伤害天敌。为了探索安全、省  相似文献   

10.
暗黑赤眼蜂寄生棉铃虫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在山西南部棉区查到一种寄生棉铃虫的赤眼蜂。经广东农林学院鉴定,是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euprocticlis(Girault)。此蜂分布于欧洲及日本。在山西南部棉区发现,尚属我国首次记载。为我国害虫无敌资源增添了新内容。 一、形态特征 雄 体暗黄,颊、胸部骨片及腹部黑色;触角毛稍钝而短,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两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约为翅宽的1/6。外生殖器:阳基狭长,阳基侧瓣短,其基部缩窄;腹中突小,其长度相当于D的  相似文献   

11.
我区稻纵卷叶螟自1970年以来发生普遍,为害极为严重。稻纵卷叶螟在我区一年发生4代,主要以第2、3代为害水稻。我区在稻纵卷叶螟第2代发生很轻,第3代为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于1974年2代产卵末期及3代产卵期间在店子分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作放蜂试验。在长江以北初步获得对第3代的较好放蜂效果;卵寄生率98.4%,较对照区提高34.8%;幼虫数较对照区下降94.6%—97.9%;被害叶数较对照区下降92.4%—94.5%。基本上控制住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2.
柑桔卷叶蛾是杨村柑桔场主要害虫之一,终年为害,尤以4月为害幼果及9月为害将近成熟果而造成大量落果,损失很大。为防治卷叶蛾,本场每年虽用敌百虫20吨以上,也只能基本上控制为害。对生长比较茂密或树干较高的栟柑园,由于喷药很难均匀,往往仍会受害引起大量落果,是造成柑桔减产原因之一。本场柑桔园一般每年使用农药10次左右,主要防治红蜘蛛、锈蜘蛛、卷叶蛾、柑桔尺蠖、潜叶蛾等,由于每次喷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赤眼蜂放蜂技术和治螟效果,我们于1975年在海林县新合公社斗银大队,设计研究了“重叠放蜂法”、“田间放繁并举放蜂法”,与普通三次放蜂方法的治螟效果比较试验,效果均很理想。这两种新放蜂方法,有三大优点:(1)使赤眼蜂本身适应田间环境,提高生活力;(2)提高螟卵的被寄生率和防治效果;(3)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费用。 一、放蜂方法及蜂卡 加温和放蜂适期 (一)蜂卡加温和放蜂适期指标 在我省东部玉米螟发生一代区,蜂卡加温指标是按照6月底7月初灯下开始见到玉米螟成虫之日起,以及玉米秸堆垛内羽化率达到5%左右时,即开始将  相似文献   

14.
自从豪沃德和费士克(Howard & Fiske,1911)首次释放微小赤眼蜂防治棕尾蛾以启,不断有人试图广泛应用于其它害虫。但由于大量繁殖的寄主卵不易获得,而一直停留在试验阶段。1927年美国弗兰德斯(Flanders)研究成以麦蛾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后,在三十年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田间试验与应用。至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15.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200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3和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13.3%~14.3%、26.7%~28.2%和60.8%~61.4%。(2)棉铃虫2代期,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2次,其寄生率为46.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33.1%和32.1%; 3代期,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1次,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4次的效果相当,分别为73.7%和68.1%;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分别提高45.5%、61. 8%和47.0%;4代期,无论放蜂与否,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52.1%)均在60%以上。(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2代和3代期,分别使用农药2和3次,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5.5%和11.9%,与对照田相比,分别降低8.8%和14.8%;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分别降低40.9%和56.2%;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放蜂后1天内施药,寄生率仅为12.5%,施药后2天放蜂,寄生率达45.6%。(4)转基因棉棉田棉铃虫累计数和百株蕾铃被害数比常规棉综防田分别减少74.8%和73.8%,捕食性天敌增加63.0%;放蜂Bt棉田比不放蜂Bt棉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分别减少61.8%和33.3%;常规棉综防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农药使用量比化防棉田分别减少29.7%、43.4%和60.0%,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63.0%。(5)转基因棉田和综防棉田的益害比(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分别为0.47∶1和0.30∶1, 而化防棉田为0.24∶1。上述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可弥补抗虫棉后期抗性减弱的不足,增加田间自然天敌的数量,提高对棉田害虫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四川棉田拟澳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棉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棉铃虫是我省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1975年于棉铃虫第三、四代发生期,分别在乐至、简阳、仁寿、安岳、井研、巴中、富顺、遂宁、盐亭、仪陇等10个产棉县的47个公社,选择有代表性的棉田采集棉铃虫卵共14,120粒,检查被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19.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粟灰螟在谷田连续发生为害,造成产量损失。目前群防群治运动中,由于666对钻蛀性害虫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并形成药害、杀伤天敌、残毒、抗性等严重问题。从表1可看出,666防治比放蜂防治的枯心率显著增高,而螟甲腹茧蜂的寄生率却显著降低;同时又出现了大量的“鸡爪根”苗,药害面积达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