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影响的机理,为预防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拟现实大气污染方法,用Wistar大鼠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对大鼠口咽部菌群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研究。大气污染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P<0.05)。受污染后与污染前相比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死亡梭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染尘染毒前后自身比较,厌氧细菌菌群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且需氧菌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P<0.05)。大气污染可导致大鼠口咽部细菌密集度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呼吸道微生态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微生态影响的机制,为预防大气污染对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实际大气污染方法,对Wistar大鼠进行染尘染毒,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研究大鼠口咽部菌群染尘染毒前后的变化。结果染尘染毒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P<0.05)。染尘染毒后与染尘染毒前相比致病菌如中间葡萄球菌、猪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染尘染毒前后自身比较,厌氧细菌菌群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且需氧菌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P<0.01)。结论大气污染可导致大鼠口咽部细菌密集度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呼吸道微生态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对大鼠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大气污染引起呼吸道症状和机体健康效应的作用机理,为防治大气污染及其对机体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拟现实大气污染的方法,分高、中、低浓度用Wistar大鼠制备大气污染动物模型,对大鼠口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检测,动态研究。大气污染大鼠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与污染前比,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致病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厌氧菌含量明显减少(P<0.05),并且随着染毒时间厌氧菌和细菌总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口咽部菌群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没有随着染毒浓度改变而呈明显改变。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正常菌群有毒害作用,对微环境有破坏作用,导致微环境改变,正常菌群含量减少,致病菌定植,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而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微生态失调。有报道,宿主的任何病理变化都可作为生态失调的微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主要的。为此,我们对吸烟和被动吸烟者的微生态变化及呼吸道感染患者微生态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吸烟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及被动吸烟者患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年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健康对照组与患者口咽部菌群数相比有显著差异,无论是吸烟还是不吸烟的患者菌群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吸烟不仅有害于自身健康,而且危害被动吸烟者,其对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都是一致的,即可导致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大气污染高血压(SHR/NCrl)大鼠动物模型,对染尘染毒前后SHR大鼠呼吸道微生态状况进行动态研究。了解染尘染毒前后其口咽部、呼吸道黏膜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从而对大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染尘染毒SHR大鼠模型,用无菌棉拭子进行咽拭取材后对菌群分离培养、纯化、革兰染色。结果在染尘染毒后SHR大鼠的需氧菌、厌氧菌及总细菌的菌群密度有上升趋势,其中需氧菌及总细菌的菌群密度与染尘染毒前相比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暴露于大气污染物中使SHR大鼠口咽部细菌出现菌群失调,破坏了机体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吸烟对人体呼吸道需氧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健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患下呼吸道感染与非吸烟者咽后壁分泌物菌群的变化.结果 患下呼吸道感染者较健康者细菌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患下呼吸道感染吸烟者细菌检出率较非吸烟者细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健康吸烟者细菌检出率较非吸烟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 吸烟可导致人体口咽部细菌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导致呼吸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肺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分布情况,探讨肺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口咽部菌群分布差异。方法采集细菌性肺炎稳定期患者(29例)和健康人群(31例)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其咽部菌落进行计数和菌种鉴定。结果肺炎患者咽拭子培养中主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检出种类和检出率较健康者明显增加,肺炎组与健康组相比需氧菌与厌氧菌的菌群密度具有上升趋势,使用t检验计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可培养的肺炎组人群口咽菌群中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微球菌、副溶血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在健康体检人群口咽部菌群中甲型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奇异变形杆菌、微杆菌属、轻型链球菌、颗粒链球菌。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分布紊乱,且肺炎组患者呼吸道菌群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呼吸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组成特征,同时研究所分离的3株优势菌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抑制作用,探究哮喘与呼吸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沈阳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1例4~12岁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咽拭标本,并同时采集23例同龄健康儿童的咽拭标本作为对照,对呼吸道菌群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16S rRNA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健康儿童口咽部分离的3株优势菌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拮抗作用。结果 哮喘和健康儿童呼吸道培养出的需氧菌(t=2.143,P=0.038)和厌氧菌(t=3.270,P=0.002)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患儿咽部需氧菌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厌氧菌以韦荣球菌为主。健康儿童咽部需氧菌以缓症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为主,厌氧菌以干酪乳杆菌为主。健康儿童口咽部的3株优势菌对哮喘儿童口咽部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与健康儿童相比,哮喘患儿口咽部菌群发生紊乱,且哮喘患儿口咽部需氧菌、厌氧菌密度显著增加。健康儿童口咽部的某些优势菌可能对哮喘致病菌的定植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吸烟对人体内的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健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患下呼吸道感染吸烟与非吸烟者咽后壁分泌物的细菌密度、细菌数量及种类的改变。结果在健康吸烟者与患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呼吸道中,厌氧菌明显升高,其中以韦荣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结论吸烟可使人体的呼吸道微生态中细菌密度,细菌数量及种类的改变,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对人体免疫功能及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大气污染对免疫功能及呼吸道菌群的影响 ,为改善生存环境 ,提高生存质量 ,预防呼吸道疾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 ,以没有职业接触 ,近 3个月未用抗生素类药物的6~ 8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对其口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口咽部菌群受外环境的影响较大 ,重污染区儿童 Ig A、Ig M水平低于轻污染区 ,Ig G、Ig E水平高于轻污染区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或 P<0 .0 5 ) ,重污染区儿童口咽部菌群密度明显高于轻污染区 (P<0 .0 1) ,且需氧菌与厌氧菌之比也明显增高 (P<0 .0 1) ,甲型链球菌检出率较低(P<0 .0 5 )。结论 :大气污染对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呼吸道菌群的定植具有明显的影响 ,是使免疫功能受到损害 ,微生态失调 ,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Wistar大鼠烟雾吸入模型,观察被动吸烟对Wistar大鼠卵巢结构的影响,检测生殖激素水平,分析生殖内分泌的变化,为提倡生育期妇女避免被动吸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烟雾吸入模型。32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鼠龄(60±5)d,每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只。实验组吸烟3个月,对照组正常饲养。3个月后处死两组大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雌鼠血清中雌激素(estrogen,E2)、孕激素(progesterone,P4)的水平;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雌鼠卵巢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程度。结果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吸烟3个月大鼠血清E2水平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其浓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吸烟3个月大鼠血清P4水平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其浓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ER主要表达在大鼠卵巢组织的各级生长卵泡的颗粒细胞的细胞核内,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卵泡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也有少量表达。吸烟3个月的大鼠卵巢组织中ER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R主要表达在大鼠卵巢组织卵泡的颗粒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吸烟3个月的大鼠卵巢组织中PR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①成功的建立了大鼠被动吸烟模型。②被动吸烟可使大鼠血清中E2及P4水平明显降低,使大鼠卵巢中ER及PR的表达减少,提示被动吸烟可破坏卵巢的功能,引起生殖内分泌失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剂量伽玛刀照射癫痫大鼠颞叶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线粒体形态改变程度及性质。方法建立大鼠青霉素局灶性癫痫动物模型,将4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癫痫模型组,简称B组)和癫痫后伽玛刀照射组(C组)。照射周边剂量12Gy,等剂量曲线为50%。分别于0.5h~60d后取靶区颞叶皮质区制备电镜样本,透射电镜观察,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A组细胞结构基本正常;B组可见神经元细胞质细胞器明显减少空化,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C组早期与B组基本一致,细胞质内有少量脂褐素,中期和晚期线粒体的各项参数与A组相差不显著,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后早期线粒体的平均体积、平均截面积数密度、比表面与A组相差显著(P〈0.05),圆球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癫痫发作后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神经元的修复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认为线粒体参与了癫痫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慢性痛所致心理行为改变的调节规律: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制备佐剂性关节炎(AA,即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于造模第2天各治疗组捆绑固定后给予电针20min,正常组及模型组捆绑束缚20min,隔日一次,共10次。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次、10次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OE%)及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的变化。结果:与造模前比较,电针百会穴组大鼠造模后0E%和0T%明显减少(P〈0.05,P〈0.05),且治疗5次后OT%、治疗10次后0E%与0T%均降低明显(P〈0.01,P〈0.01,P〈0.05),而电针关元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则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造模后0T%、治疗5次后大鼠OE%与OT%、治疗10次后OT%均明显降低(P〈O.01,P〈0.05,P〈0.01,P〈0.05);与造模刚结束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5次、10次后0E%由升高逐步降低,而OT%由低逐渐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模型大鼠0E%和0T%均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OT%升高明显(P〈0.05);与治疗5次后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10次后OE%降低、OT%升高(P〉O.05),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P〈0.01)。与电针百会组比较,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在治疗10次时OE%均明显升高(P〈0.01,P〈0.01)结论:电针不同穴位具有一定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可改善慢性炎症痛所致大鼠焦虑、情绪行为的变化;不同穴位效应不同,关元穴与足三里穴具有综合调节、抗焦虑效应,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肾上腺切除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缺陷对Wistar大鼠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单、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用GPSCH-CFA诱导各组大鼠产生EAE,并观察临床评分、MBP抗体、皮质醇、Th1细胞因子和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与Lewis大鼠的EAE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GPSCH-CFA诱导后,双侧切除肾上腺的Wistar大鼠平均神经症状评分最高为4.60分,发病率为100%,血清中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和MBP抗体水平明显升高,IFN-γ、TNF-α和IL-2水平均明显升高,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中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双侧肾上腺切除导致HPA功能缺陷能显著增加Wistar大鼠诱发EAE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实验观察胆囊收缩素(CCK)在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感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福尔马林致痛后1h和福尔马林致痛后3h大鼠脊髓背角的感觉神经元神经肽CCK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1h后,脊髓背角Ⅰ、Ⅱ层神经元CCK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且注射侧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注射侧。注射福尔马林1h后,注射侧和非注射侧CCK表达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光密度均值分别是0.397±0.014和0.295±0.007,差异有显著性(P〈0.01);注射福尔马林3h后,注射侧和非注射侧脊髓背角CCK表达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光密度均值分别是0.366±0.009和0.303±0.005,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结论: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CCK表达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光密度均值增加,进一步证实CCK在炎性痛信息传递通路的多个环节中参与了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中药丹参酮(tanshinone ⅡA,Tan ⅡA)治疗AD大鼠,观察TanⅡA干预前后,AD大鼠学习记忆、颞叶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定向注射法建立AD大鼠模型,并使用Tan Ⅱ A干预,通过避暗测试、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大鼠颞叶MMP-2、iNOS两者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组的平均潜伏期缩短(P〈0.01),平均错误次数增加(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颞叶内iNOS、MMP-2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P〈0.01);两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P〈0.01)。与AD组相比,Tan ⅡA组的平均潜伏期延长(P〈0.01),平均错误次数减少(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颞叶内iNOS、MMP-2 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P〈0.05),两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P〈0.01)。结论:Tan Ⅱ A干预可显著降低AD大鼠颞叶中iNOS、M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β诱导的iNOS及MMP-2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心气虚证的效应与用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通过负重游泳及灌服大剂量心得安法获得心气虚证大鼠模型,对各治疗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参芪扶正注射液的足三里穴注治疗.连续治疗10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况和症状;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心钠素(ANP)及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通过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HE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出现疲软无力,舌质发紫,呼吸急促等明显的心气虚症状;血清ANP浓度升高,cAMP浓度降低,SOD活性降低,均具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 心肌组织病理示:炎细胞浸润明显,心肌细胞严重水肿,排列紊乱.和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症状缓解,血清ANP浓度降低,cAMP浓度升高、SOD活性增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参芪0.05 mL组变化最小(P〈0.05),参芪0.20 mL组变化最大(P〈0.001);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其中参芪0.20 mL组最接近正常.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能有效治疗心气虚证,且其疗效与用药剂量在一定剂量范围(0.05~0.20)mL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下颌下腺内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10只大鼠用链尿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作为DM组;10只大鼠用链尿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予以胰岛素治疗作为INS组。2个月后取血检测血糖、血脂;取大鼠下颌下腺,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SP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平均光密度。结果①血糖检测结果:C组和INS组的血糖分别与DM组血糖比较,均有差异(P0.05);②血脂检测结果:C组和INS组的TG分别与DM组TG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M组TC分别与C组和INS组TC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与C组比较,DM组大鼠下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内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DM组比较,胰岛素组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5),Caspase-3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DM大鼠下颌下腺内Bcl-2表达降低和Caspase-3表达增加,可能在糖尿病时下颌下腺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胰岛素具有对抗糖尿病下颌下腺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海马体造成的炎性损伤。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和葡萄糖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M组)和持续高血糖模型(MS组),并错时腹腔注射给予葡萄糖、胰岛素制备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模型(MF组)。血糖波动造模第6周时,测定大鼠一般生理学指标,血糖(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等血液生化指标;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体中IL-1β、IL-2、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学习和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 (1)血糖波动造模第6周时,M组、MS组及MF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低于N组(P〈0.01),M组、MS组及MF组之间在1%极显著水平下无差异(P〉0.01)。(2)尾静脉注射STZ 1周后,M组、MS组、MF组的Glu、TG、LDL-C都有显著性的提高(P〈0.01),HDL-C显著性下降(P〈0.01)。(3)与正常组比较,各模型组海马组织的IL-1β、IL-6、IL-8以及TNF-α均呈现显著性变化(所有P〈0.05),组间IL-2水平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血糖波动模型MF组IL-1β和TNF-α水平的变化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显著高于M组和MS组水平(P〈0.01)。尽管IL-2水平在各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仍可见血糖波动模型MF组中表达水平最低。(4)M组、MS组、MF组的逃避潜伏期、经过平台的次数以及在平台象限内的游泳距离与N组相比均呈极显著提高(所有P〈0.01),其中血糖波动模型MF组的逃避潜伏期和过平台次数显著高于M组和MS组(P〈0.01),提示MF组空间定位和记忆功能受损最严重,平台象限内的游泳距离在三种糖尿病模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相较急性高血糖和慢性持续性高血糖而言,波动性高血糖对大脑海马体造成的炎性损伤以及功能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LIPC)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单侧LIPC组,双侧LIPC组(bLIPC),bLIPC+mito KATP阻断剂5-lydroxydecanoate(5-HD))预处理组,bLIPC+κ-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预处理组,bLIPC+双侧后肢体外循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术后进行神经系统症状评分,血浆强啡肽和脑啡肽水平测定,大脑梗死面积测定。结果:单侧L1PC能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P〈0.05),并减少大脑梗死面积(P〈0.01);而双侧12PC能显著提高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并显著减少大脑梗死面积(P〈0.01),比单侧LIPC的作用更为明显(P〈0.05)。双侧L/PC后5、15、30min,1和2h这五个时间点,血浆强啡肽水平显著增高(P〈0.01),12和24h这两个时间点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浆脑啡肽水平的改变与双侧LIPC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or-BNI预处理(25nmol)和5-HD预处理(10mg/kg)均消除了双侧LIPC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增加和大脑梗死面积减少(P〈0.01)。结论:LIPC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中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LIPC诱导内源性阿片激动剂释放和激活mito KATP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