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在红壤中施用不同浓度的硒肥对豆科牧草圆叶决明植株生长、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其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施 0 .5~ 2 mg Se/ kg土不同用量的硒肥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和植株干重 ,比不施硒肥的对照处理分别提高 11.71%~ 18.97%、0 .5 5 %~ 2 2 .6 1%和 5 2 .9%~ 14 4 .9% ;植株的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不施硒 (CK)处理的植株含硒量仅为 0 .0 2 5 mg/ kg,当施硒肥量为 2 mg Se/ kg土 (S2 )时 ,植株的硒含量达到0 .2 2 2 mg/ kg,比对照增加了 7.88倍 ;施硒量为 1mg Se/ kg土 (S1)处理圆叶决明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最大 ,比对照提高2 81.5 % ,比施 2 m g Se/ kg土的增加了 2 0 6 .1% ;根瘤固氮酶活性以施用 2 mg Se/ kg土的处理为最大 ,比对照增加了 4 9.4 1%。植株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 :施不同用量硒肥处理均能比对照处理增加植株叶绿体的数量 ,其中以1.5 mg Se/ kg土的施用量处理效果最好 ,而 1.5 m g Se/ kg土和 2 mg Se/ kg土处理对提高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和片层密度效果较佳 ,但对稳定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效果则不明显 ;而施用 1.5 m g Se/ kg土和 1mg Se/ kg土处理则显示了减少线粒体的数量 ,降低线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硒肥对种植于南方红壤的圆叶决明植株生长、牧草品质和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hm2施用硒肥75g(S1)、150g(S2)、225g(S3)、300g(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根干重和茎叶干重分别比不施硒肥的对照(S0)处理提高0.3%~6.2%、65.1%~79.5%、155%~252%和23.5%~70.6%,其中以S2处理最佳.施用4种水平硒肥处理(S1~S4)的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吸收量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21.79%~41.46%、20.74%~34.67%和34.3%~62.4%;而圆叶决明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则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了21.79%~41.46%、1.4%~89.6%、34.1%~56.6%和6.33%~63.24%,其中以S2处理对提高圆叶决明植株营养成分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体硒含量最高,达0.695mg·kg-1,比不施硒肥的S0处理提高了0.658mg·kg-1.在S2处理中,圆叶决明的根瘤重、根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呈现为最大值,分别比对照(S0)提高了131.7%、114.3%和1417.9%.  相似文献   

3.
缺硼土壤使用硼肥,可显著提高红三叶草地上部植株蛋白氮和非蛋白氮以及根中非蛋白氮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也因种类不同而对硼的反应有较大差异;施硼还能促进结瘤、固氮和萌发种子中蛋白酶、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钙、硼对花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土壤代换性钙和有效硼含量分别为0.84me/100g和0.163mg/kg的条件下,研究了施钙、施硼及钙、硼配施对花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钙肥能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施用硼肥能改善品质,但在产量上却产生负效应;钙、硼配施也能提高产量,但主效应仍然是钙。施用钙硼肥料不但使花生成熟期植株中钙、硼含量提高,而且种植花生后土壤中的钙、硼残留量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减氮和甜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特性的影响,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5年春-2018年秋, 共8季)对比了三种施氮水平: 不施氮(N0, 0 kg·hm2) 、减量施氮(N1, 300 kg·hm2)、常规施氮(N2, 360 kg·hm2), 两种间作模式: 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 以及不施肥单作大豆(SB)对大豆结瘤数、根瘤干重、固氮效率和固氮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大豆根瘤数、根瘤干重、固氮效率和固氮量随着年季变化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 春季大豆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显著高于秋季, 但秋季固氮效率和固氮量显著高于春季。2)施氮水平与种植模式极显著影响大豆固氮效率和固氮量, 不施肥处理大豆固氮效率为S2B4(69.87%) > S2B3(60.64%)、SB(56.3%), 但生物固氮量为SB(142.31 kg·hm-2) > S2B4(109.50 kg·hm-2) > S2B3(86.12 kg·hm-2)。3)间作甜玉米显著提高了大豆的固氮效率且随大豆种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S2B4-N0、N1及N2的固氮效率分别比S2B3-N0、N1及N2高9.47%、3.41%、1.83%, 但是, 相同施氮水平下不同间作模式之间均无差异。4)减氮和间作甜玉米可显著提高大豆固氮率和固氮量的稳定性。总之, 减氮和间作甜玉米均能促进大豆结瘤、提高生物固氮量及固氮效率。  相似文献   

6.
水培大豆和田间生长的大豆,接种根瘤菌 Rhizobium B16-11C 后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及种子产量都明显增加。比较 Clark 大豆的结瘤品系和不结瘤品系获类似结果。摘除根瘤后3天内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变化。大豆植株遮阴、去叶或切掉地上部导致根瘤活性明显下降。但去豆荚不能提高根瘤固氮的比活性。根瘤活性的日变化不能用根瘤蔗糖、淀粉含量或周围温度的变化来解释,其控制因子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选用南方草地土壤——山地黄棕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氮锌复合作用对混播系统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固氮产物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氮转移在白三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氮锌施用范围表现出不同的效应。生长前期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茎叶及根系产量的协同效应表现在氮0-30mg/kg、锌0-6mg/kg的范围内,而生长后期协同范围扩大到氮0-90mg/kg与锌0-20mg/kg的不同组合处理中;在高于上述氮锌施用范围,氮锌之间表现为拮抗效应。与不施氮相比较,施氮显著降低了白三叶根瘤数量及生长前期固氮百分数,但适量施氮(30mg/kg)显著增加了白三叶根瘤重量及生长后期固氮百分数。在所有施氮水平中,施锌6mg/kg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根瘤重量及固氮百分数。与茎叶及根系生长氮锌协同范围相比较,氮锌对根瘤发育与固氮作用的协同范围较小。固氮产物转移与白三叶根瘤衰败有密切相关。试验为我国南方牧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花生品种根瘤固氮特点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根系着生根瘤,能够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在花生氮素供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根瘤高效固氮的机理研究甚少.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19个花生品种根瘤固氮特点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根瘤数量、鲜质量、内含物质和固氮量等指标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根瘤数量和鲜质量变异幅度分别为每盆170.59~696.15个和0.83~3.74 g,变异系数分别为36.1%和41.1%;豆血红蛋白含量和固氮酶活性变异幅度分别为每盆15.51~23.23 mg和2.75~20.46 μmol C2H4·h-1,变异系数分别为13.1%和57.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表明固氮酶活性除受豆血红蛋白含量影响外,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根瘤固氮和全氮积累量变异幅度分别为每盆0.71~1.82和2.16~3.72 g,变异系数分别为21.6%和12.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表明花生根瘤固氮不足时,其他氮源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补偿根瘤留下的匮缺.花生以根瘤固氮为主,供氮比例平均占总氮量的2/5以上,最高可达50%,培育高供氮比例的品种,可作为花生减氮栽培的途径之一.上述指标中,除根瘤数量外,其余指标间以及这些指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根瘤固氮生理指标与根瘤供氮能力及最终产量密切相关,提高这些指标有助于同时实现高产和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9.
豆科草本植物固氮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氮输入方式, 影响着草地生产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探讨氮磷交互作用影响豆科草本植物生物固氮率的潜在生理生态机制, 该研究选取8种豆科草本植物分别种植在对照、氮肥添加、磷肥添加和氮磷耦合添加处理的土壤中, 进行野外盆栽实验。测定了初花期植物生物量和营养含量、根部碳水化合物含量、根际pH、根际柠檬酸含量、根际有效磷含量、植物根瘤生物量、磷含量及其生物固氮率。主要结果: 依赖于豆科物种, 氮添加显著促进了豆科草本植物根际磷的活化, 降低了根生物量分配以及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两种磷添加处理下, 氮添加导致8种豆科草本植物根瘤生物量平均下降27%-36%, 生物固氮率平均下降20%-33%。磷添加降低了根际的磷活化, 但促进了豆科草本植物根系发育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 磷添加分别使8种豆科草本植物的生物固氮率提高了45%-69%和0-47%。氮添加降低豆科草本植物生物固氮率, 其原因是氮添加提高了植物磷需求, 为活化更多磷, 豆科草本植物降低根系生物量和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导致根瘤发育受到限制。在氮添加的同时进行磷添加, 能够改善土壤氮磷平衡, 促进根系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 缓解了增氮对生物固氮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桑结瘤固氮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忠  罗辑  王道杰 《生态学报》2001,21(2):244-248
马桑(Coriaria sinica)植株的结瘤量、根瘤固氮活性和固氮能力均与植株叶面积和光合能力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叶面积大、光合能力强的植株结瘤量大,根瘤固氮活性高,固氮能力强。马桑根瘤固氮活性呈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的昼夜变化特点,昼夜变幅为10~20μmol C2H2/g.h,光合作用是引起固氮活性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受土壤温湿度的影响,遮阴或光照不足将引起马桑结瘤固氮能力的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水肥处理对黄瓜土壤养分、酶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材,设3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50%~60%、70%~80%、90%~100%)和2个肥料追施量(600 kg N·hm-2和420 kg P2O5·hm-2,420 kg N·hm-2和294 kg P2O5·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日光温室黄瓜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NH4+-N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水肥供给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肥料增加使土壤中蛋白酶活性降低,而水分降低使土壤中脲酶活性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养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氮肥追施量600 kg N·hm-2和420 kg P2O5·hm-2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高,且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生产潜力最优.  相似文献   

12.
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农产品中N、P经堆腐后损失率平均为 30 % .在丰产条件下 ,6 0 %的收获产品直接堆腐回田 ,可循环回田的养分量为N 5 5~ 70kg·hm-2 、P 9~ 11kg·hm-2 ,相当于这一系统中每年化肥N用量的 37%~ 4 7%和P肥用量的 36 %~ 4 4 % .有机肥料中N和P的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而有增长趋势 ,表明有残效叠加效应存在 .有机肥料中N和P的当季表观利用率 8年平均分别为 2 3%~5 0 %和 37%~ 6 5 %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证明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再利用是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消费的重要措施 .  相似文献   

13.
杨荣  苏永中 《生态学报》2009,29(3):1459-1469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研究了不同的水氮配合对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在剖面中的累积和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产量增加48.22%~108.6%,施氮量超过225 kg hm-2,玉米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受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硝态氮在土壤中呈"W"型分布,即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20 cm、140~160 cm和260~300 cm土层均出现峰值,并随施氮量增加,峰值增高.在常规高灌溉量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最高值出现在260~300 cm土层,节水25%灌溉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最高值出现在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在常规高灌溉量处理0~300 cm土层中200~300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最高,介于27.56%~51.86%之间;节水25%灌溉处理在0~300 cm土层中100~200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最高,介于32.94%~38.07%之间;表明低灌溉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在土壤浅层累积较多,而高灌溉处理使更多的硝态氮淋溶至土壤深层.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不施氮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均明显减少;而施氮处理变化很小,在低灌溉处理甚至表现出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增加,表明施氮是土壤硝态氮累积的主要来源,而灌溉则使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平均介于27.66~116.68 kg hm-2、氮素表观损失量平均介于77.35~260.96 kg hm-2,和施氮量均呈线性相关,即随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均增加,相关系数R2介于0.79~0.99之间,相关均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玉米总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增加,氮的农学利用率降低,而灌溉的影响较小.施氮量超过225 kg hm-2时,地上部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开始有降低趋势.所以,在沙地农田,节水10%~25%的灌溉水平和225 kg hm-2的施氮水平可以在避免水肥过量投入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有机氮淋溶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氮循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N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N循环率为43%,N输出量为196.5kg·hm-2,土壤N盈余量为237.6kg·hm-2,均最高.鸡子系统N产投比为91%,转化率较高.系统外N投入率比另两系统明显减少,系统内N循环量最大,为824.1kg·hm-2.该系统N循环活跃,具有较合理的N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15.
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主要养分累积的差异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选取不同类型菜地和一般农田 ,测定了 0~ 2 0 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及其分布 .结果表明 ,菜地土壤中养分大量累积 ,其中硝态氮和速效磷累积程度较高 .大棚和露天菜地 0~ 2 0 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总量分别为 15 2 0 .9kg·hm-2 和 135 8.8kg·hm-2 ,比农田高出 5 .2和 4.5倍 ;速效磷分别为 978.1kg·hm-2 和 5 0 3.3kg·hm-2 ,比农田高出 6 .2和 2 .7倍 .而其它养分增加相对较少 .有机质累积总量分别为 2 80 .5Mg·hm-2 和 2 6 9.3Mg·hm-2 ,比一般农田高出 12 .5 %和 8.0 % ;全氮分别为 37.5Mg·hm-2 和 32 .7Mg·hm-2 ,比农田高出 36 .2 %和 18.6 % ;铵态氮分别为 2 11.5kg·hm-2 和 197.8kg·hm-2 ,比农田高出 2 9.6 %和 2 1.2 % ;速效钾分别为 6 5 6 7.8kg·hm-2 和 5 5 2 3 .6kg·hm-2 ,比农田高出 30 .6 %和 9.8% .此外 ,菜地土壤中累积的养分不仅分布在表层 ,在深层土壤也大量存在 ,说明菜地存在严重的养分淋溶现象 .  相似文献   

16.
育秧箱全量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育秧箱全量施肥技术,通过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中量控释氮肥(80 kg N·hm-2)、高量控释氮肥(120kgN·hm-2)和常规施肥(300 kg N·hm-2)处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未显著降低.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氮素利用率为33.2%,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平均氮素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26.2%和20.7%.常规施肥处理田面水的总氮含量在施肥后1~3d达最大值,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高峰期为施肥后7~9d,全生育期内,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田面水的总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的氮素渗漏流失主要在分蘖期,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氮素渗漏流失后移至分蘖-开花期.各处理硝态氮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9.7%~64.2%,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总氮净流失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减少51.8%.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下黄壤旱地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取贵州黄壤长期定位监测点中对照(CK, 不施肥)、单施全量有机肥(M, 30555 kg·hm-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年施N 165 kg·hm-2、P2O5 82.5 kg·hm-2、K2O 82.5 kg·hm-2、有机肥30555 kg·hm-2)和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年施N 165 kg·hm-2、P2O5 82.5 kg·hm-2、K2O 82.5 kg·hm-2)4个处理的16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黄壤区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变化趋势,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NPKM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可增产4075.71 kg·hm-2,增产率高达139.3%.长期施肥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其中M处理对玉米氮肥和磷肥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分别达35.4%和18.8%;而NPK处理在提高玉米钾肥利用率方面作用明显,提高了20%,远高于M处理的87%和NPKM处理的9.2%.可见,长期均衡施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11、2012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 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不同施磷处理(小麦0、45、90、135、180 kg P2O5·hm-2, 记为WP0、WP1、WP2、WP3、WP4; 玉米0、37.5、75、112.5、150 kg P2O5·hm-2, 记为MP0、MP1、MP2、MP3、MP4)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玉米与小麦共生期, 施磷明显增加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光合势(LAD), 促进了茎、叶干物质的积累(DMA); 玉米拔节以后LAI、LAD、生长率(CGR)和DMA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最大值都出现在MP2或MP3处理; 玉米生殖生长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体系总产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都以P3处理为最高,分别为6588和11955 kg·hm-2.玉米磷肥表观利用率(PARE)以MP2处理最高(26.3%),分别比MP1(14.4%)、MP3(19.0%)、MP4(10.4%)处理高82.6%、38.4%和152.9%.综上,在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中,适量施用磷肥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减轻小麦对玉米的影响,同时可提高玉米当季磷肥利用率,玉米的磷肥施用量在75~112.5 kg P2O5·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相似文献   

20.
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和150kg N hm^-1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20cm深渗透水酸度和无机氮含量在开始9个月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pH值为3.82—4.24,外加氮处理使其平均降低了0.08—0.18。3个森林对照样方土壤渗透水无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6.14、6.66和11.64mg L^-1,铵态氮占15.0%、11.9%和3.0%。外加氮处理使3种森林土壤渗透水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外加氮处理不但增加了无机氮从森林土壤流失的潜力,而且使土壤进一步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