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对虾中一种球状病毒的分离提纯与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人工养殖生长比较缓慢的对虾与病虾的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分离出一种大小为80nm的球状病毒。同时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可在对虾中肠细胞中发现大量的球状病毒,这些病毒聚集成片,在同一细胞内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均发生病变。此外,将分离提取的球状病毒进行感染试验,感染死亡率为60%。并且从感染致死的对虾消化腺及肠道中,同样可以观察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球状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2.
风疹病毒分离株在BHK21细胞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本室分离的风疹病病毒(RV)JR_(23)株在BHK_(21),细胞中的形态及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RV标准野毒株Gos-10作了比较。结果表明,RVJR_(23)株感染BHK_(21),细胞后6h开始于细胞浆内观察到病毒颗粒,96h达到高峰。病毒颗粒呈图形,有双层脂质包膜包绕,直径45~75nm,核衣壳25~35nm。细胞浆内见到大量病毒相关颗粒,直径20~30nm。病毒包膜来自于细胞浆中的空泡膜或细胞膜。被RV感染的细胞浆中还观察到“繁殖复合体”,由膜性结构包绕着许多类似病毒颗粒的囊泡构成。丙株RV在形态与形态发生方面未发现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疆辣椒轻微斑驳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本春  谢浩 《病毒学报》1994,10(3):240-245
从石河子露地辣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引起辣椒轻微斑驳。该分离物经人工接种能侵染5科9种植物。感染的辣椒种子可传毒,但桃蚜不能传播。P-2致死温度90℃,稀释限点10^-9,体外保毒期50天以上。病毒颗粒呈杆状,稍弯曲,大小为295±10×17nm;辣椒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大量以平行或交叉排列的病毒集结体。该分离物与辣椒轻微斑驳病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在辣椒上与TMV无任何交叉保护。SDS-聚丙烯  相似文献   

4.
通过灰飞虱接种传毒,证明玉米粗缩病毒在玉米中引起粗缩病症,在小麦中引起“绿矮”病症,在水稻中引起黑条矮缩病症。这一方面揭示了小麦“绿矮”病的病原本质,也说明玉米粗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能不止相近而是同一病毒。在玉米或小麦病株的粗抽提净化液中,可见到三种完整程度不同的病毒质粒:(1)完整的病毒,直径70~75毫微米,A突起高11毫微米;(2)去除一层蛋白外壳的直径65毫微米的亚病毒质粒,具有B突起;(3)经胃蛋白酶处理,去除两层外壳蛋白的核心,直径约45毫微米。这种质粒与简单球状病毒类似,很可能是有第三层对胃酶稳定的蛋白外壳。在抽提液中,特别是根部的抽提液中还有管状碎片,其中完整的病毒质粒排列成行。在小麦或玉米病株超薄切片中,可见到直径66毫微米的病毒质粒分散于原生质中,或与亚病毒质粒共存于病毒质体中,或藏于管状结构中。在灰飞虱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也可见到成堆的或在管状物中排列成行的完整病毒。  相似文献   

5.
通过灰飞虱接种传毒,证明玉米粗缩病毒在玉米中引起粗缩病症,在小麦中引起“绿矮”病症,在水稻中引起黑条矮缩病症。这一方面揭示了小麦“绿矮”病的病原本质,也说明玉米粗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能不止相近而是同一病毒。在玉米或小麦病株的粗抽提净化液中,可见到三种完整程度不同的病毒质粒:(1)完整的病毒,直径70~75毫微米,A 突起高11毫微米;(2)去除一层蛋白外壳的直径65毫微米的亚病毒质粒,具有B 突起;(3)经胃蛋白酶处理,去除两层外壳蛋白的核心,直径约45毫微米。这种质粒与简单球状病毒类似,很可能是有第三层对胃酶稳定的蛋白外壳。在抽提液中,特别是根部的捕捉液中还有管状碎片,其中完整的病毒质粒排列成行.在小麦或玉米病株超薄切片中,可见到直径66毫微米的病毒质粒分散于原生质中,或与亚病毒质粒共存于病毒质体中,或藏于管状结构中。在灰飞虱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也可见到成堆的或在管状物中排列成行的完整病毒。  相似文献   

6.
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沈咏舟(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关键词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猪生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单链小RNA病毒,为球状颗粒,直径为45~55nm,核衣壳直径为30~35nm,周围有相当光滑的脂质...  相似文献   

7.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在今天纯种人工栽培同样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向。经查上海栽培香菇“菌种”内生长不正常的菌丝体制剂中有直径为20nm,长度多为100—200nm的类似棒状病毒颗粒。在接种后14—20天,生长缓慢的菌丝体中有直径为28、36、40nm三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未见棒状颗粒。在香菇子实体的制剂中同样见到与菌丝体中一样的球状颗粒以及大小为15—16nm×100—300nm的较细的棒状颗粒。病香菇菌褶超薄切片中显示棒状颗粒结晶及球状颗粒的聚集;在液泡中有直径为15—16nm的棒状颗粒。  相似文献   

8.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在今天纯种人工栽培同样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向。经 查上海栽培香菇“菌种”内生长不正常的菌丝体制剂中有直径为20am,长度多为l(10--200nm 的类似棒状病毒颗粒。在接种后14—20天,生长缓慢的菌丝体中有直径为,28、36、40ran三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未见棒状颗粒。在香菇子实体的制剂中同样见到与菌丝体中一样的球状颗粒以及大小为15--16nmx100--300am的较细的棒状颗粒。病香菇菌褶超薄 切片中显示棒状颗粒结晶及球状颗粒的聚集;在液泡中有直径为15一16nm的棒状颗粒。  相似文献   

9.
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及应用后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柏毛虫(DendrolimussuffuscusLajonquiere)幼虫尸中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像为三、四边形和近圆形,直径1.2-2.5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约75×520nm。室内试验表明此株病毒对三龄寄主幼虫的LC50为5188个多角体/ml。野外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好于化学农药甲基1605和辛硫磷等,并有持久的后效作用。该病毒对经济昆虫家蚕、柞蚕和天敌昆虫七星瓢虫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Indo-1 AM 建立了测定植物细胞胞质游离Ca2+ 浓度的技术。应用此技术测出,BMS(black Mexico sw eat)玉米悬浮细胞原生质体静息水平下的胞质游离Ca2+ 浓度是127±56 nm ol·L- 1;Ca2+ 螯合剂EGTA 可使胞质游离Ca2+ 浓度由78 nm ol·L- 1降至12.5 nm ol·L- 1,而Ca2+ 载体A23187 则可使胞质游离Ca2+ 浓度升至接近介质Ca2+ 水平。同时,证明ABA 处理可使BMS玉米悬浮细胞原生质体Ca2+ 浓度在1—1.5 分钟内迅速升高,由75 nm ol·L- 1升至790 nm ol·L- 1  相似文献   

11.
福州地区对虾白斑病毒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州地区分离到一种高致病性的白斑病病毒,该病毒仅存在于细胞质中,完整的病毒粒子有囊膜,一端略圆,一端稍尖,直径约为80-100nm,囊膜与核衣壳之间的间隙约为20-25nm。该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含体,但有些可形成封入体。负染观察到的病毒核衣壳呈直杆状,但长度和直径相差较大,最长的病毒超过600nm。这些特征与其它已报道的白斑病病毒有所不同,因此暂将它称为“对虾白斑病病毒福州分离株”。  相似文献   

12.
温州蜜柑萎缩病毒提纯与抗血清制作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洋酸浆(Physalisforidana)繁殖温州蜜柑萎缩病毒(SDV),改进提纯方法,经5%-25%,酒石酸钾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提纯制剂,在220-300nm下呈单一吸收峰曲线,峰在259nm,谷在237nm,OD259/OD237=1.60,OD259/OD280=1.73,病毒得率约为13mg/kg病叶,电镜观察各视野布满了直径约26nm的球状病毒颗粒,病毒粒子外壳蛋白有两个组分,分子量  相似文献   

13.
侵染半夏的两种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自然感染的半夏(Pinelliaternata)为材料,经粗提纯后检查到一种线状病毒和一种球状病毒,用两种方法对担提纯样品中的病毒粒子进行了分离纯化。10%-70%连续甘油梯度80000g离心150分钟获得两条病毒带,经紫外吸收测定均为强的核蛋白吸收峰,病毒粒子检查分别为球状和线状病毒粒子,线状病毒经浓缩收集为均一成份.与芋花叶病毒(Dasheemmosaicvirus,DMV)抗体有强的阳性反应。粗提纯样品经0.8%琼脂糖凝胶电脉分离为一条蛋白带,该条带回收后经紫外吸收测定为核蛋白吸收峰,电镜下检查为均一的球状病毒,以TMV为对照、醋酸铀(UAC)负染后测得该球状病毒(pinelliasphericalvirus1.PsV-1)的大小为31.7nm;戊二醛固定后磷钨酸(PTA)负染测得PsV—1的大小为34.0nm。各组分经SDS-聚丙烯酸胺凝焦电泳分析测得线状病毒和球状病毒的外壳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0KD和28KD。初步确定线状病毒为DMV.球状病毒PsV—1为侵梁天南星科半夏的一种新病毒。  相似文献   

14.
岩豆凝集素的圆二色性与生物学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豆凝集素(MDL)的远紫外圆二色性谱(CD谱)显示216-217nm处的单一负峰。此时MDL分子含有16.2%的α螺旋,46.3%的β折叠和37.5%的无规卷曲。pH9.0时负峰红移至220nm,且在217-222nm处的峰值几乎相同;在20-40℃范围内,CD谱的变化甚微;60℃时谱峰蓝移;在80℃或100℃时,212nm处出现一大负峰。1mol/L或2mol/L脲时,MDL的CD谱已发生明显变化,二级结构单元也有变化,凝集兔红细胞的活性也随之减弱;随脲浓度的增加,MDL的谱峰蓝移,最终在212nm处出现大负峰。当胍浓度为0.75mol/L时,MDL的CD谱即有明显变化和活性丧失;胍浓度继续增加,CD谱逐渐成为特征的无规卷曲的谱形。在pH9.0、温度超过80℃、脲或胍浓度分别高于2mol/L和0.75mol/L时,MDL的CD谱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其凝集兔红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全部丧失,分子的二级结构单元也发生很大改变。  相似文献   

15.
应用比较简单的一次四氯化碳澄清,二次聚乙二酵浓缩沉淀,差速离心和20%—50%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可以获得分离提纯效果较好的水稻齿叶病病毒(RRSV)制剂,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A_(260)/A_(280)的比值为1.6。用醋酸铀负染方法,可以观察到RRSV为直径54nm—65nm的球状颗粒,具有底部较宽的突起,突起的高度为8—11nm,宽度约为22nm。病毒的核酸为双链RNA,共有十组分散的基因组,这一结果和四方报道的一致,在这一提纯病毒的制剂中,尚发现有其他三种大小不同的球状和线状颗粒,对它们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微管是真核细胞的骨架系统之一,它对于支持细胞形态、参与细胞的各种运动、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及细胞器的位移有重要作用。微管还是构成动物细胞中心体、纤毛和鞭毛、有丝分裂纺锤体等结构的主要元件。微管是中空的圆柱状结构,直径(外径)约25nm。组成微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球状的a-和B-微管蛋白,分子量大约均为55kD。在体外,球状的a-、B-微管蛋白聚合成圆柱状微管已有比较明确的实验模式[1],在离体实验中,有足够的a-和B-微管蛋白及适量的GTP和Mg2+。在37°C、pH6.8的条件下,微管蛋白能自…  相似文献   

17.
侵染新疆甜菜的两种病毒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甜菜的根部和叶片分离到两个球状病毒分离物。从病毒形态、生物学及物化物质等研究结果证明这两个分离实是一种病毒。病毒粒体为20面体,直径28nm,回接到甜菜上产生环斑和沿脉线纹最后形成坏死斑。此外还侵染苋色藜,昆诺阿黎,番灰,菠菜等,引起局部坏死斑。在普通烟,心叶烟,菜豆,黄瓜,蕃茄上无症状侵染,病毒致死温度为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13天以上,冻干病叶7年后仍不侵染力。通过PEG沉淀、差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丙型肝炎病毒(HCV)颗粒的研究进展。在HCV感染引起的肝炎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及培养细胞中,普通透射电镜下发现有病毒颗粒的存在。核内颗粒直径为20 ̄27nm;胞质内颗粒的大小报道各异,其结构包括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核心平均直径40nm。这种颗粒的特性尚未被阐明。近年在HCV感染的培养细胞及黑猩猩HCV肝炎模型中免疫电镜检查证明这种颗粒有病毒抗原性,但在人们HCV肝炎肝组织中这种颗料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省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河北省的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分离物为材料,对我国南北方两种病毒分离物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粒子大小形态相似,且在血清学上密切相关;二者的介体、寄主相同,并引起相同的症状,提纯两种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片段凝胶电泳显示它们相应的基因组片段之间大小极相似。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caked dwarf virus),RBSDV的S7和S8设计引物,利用PR-PCR技术,在两种病毒分离物中均可特异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比较分析表明:它们的同源性达97.0%-98.9%,与日本RBSDV的同源性(92.2%-95.5%)高于与意大利MRDV的同源性(76.6%-88.4%)。从而认为我国南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北方和玉米粗缩病都是同一种病毒-RBSDV引起的,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玉米粗缩病病原实际上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而不玉米粗缩病毒。  相似文献   

20.
玉蜀黍丝核菌的鉴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四川省玉米纹枯病菌系时,获得23个RhizoctoniazeaeVoorhees菌株。该菌菌丝形态与R.solaniKuhn相似;菌丝细胞含3个以上椭圆形细胞核;隔膜具桶孔,桶孔周围的隔膜肿体(septalswelling)与隔膜板垂直,两端不再膨大外延;菌丝生长较快,在PDA平板26℃下培养,每24小时菌落直径增长33.2~39.1mm;菌丝与苯酚相互作用后,着色较深,呈深褐色。菌核初期为白色或奶油色,成熟后为红褐色;常散生于基质内,少数着生在基质表面和培养皿的内壁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25~1.0mm;结构致密,无菌环和菌髓分化,表面较光滑。223个R.zeae菌株均与Oniki等建立的WaiteacircinataWAG-Z标准菌株发生融合,但与R.solani的融合群标准菌株均无融合反应。R.zeae对玉米的致病性较强,稍弱于玉米纹枯病主菌系R.solaniAG-1-IA,其病斑多半不连续,颜色较深,也可0侵染果穗引致穗腐并在苞叶上产生大量红褐至黑褐色的小菌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