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汉彬 《四川动物》1989,8(2):28-29
在整理云南蚊类标本过程中,发观库蚊属(Culex)4种新纪录,分别隶属于库状蚊亚属(Culiciomyia)1种、簇角蚊亚属(Lophoceraomyia)2种和库蚊亚属(Culex)1种。一、佛氏库蚊Culex(Cui.)fragilis Ludlow,1903检视标本:云南,勐腊。1985,Ⅷ,10—4,14,4L,采自木槽积水。鉴别特征:腹节背板全暗。雄蚊抱肢端节齿脊自亚端部伸达亚基部。幼虫头毛5,6—C从亚基部各分出5—7芒支。前胸毛1—3P均不分支。呼吸管较短,自基部向端部渐变细。呼吸管毛1—S3对,每分2—3支。本种幼虫特征突出,不难与我国已知的库状蚊相区别。本种在国外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  相似文献   

2.
何桂铭 《昆虫学报》1963,(3):368-371
在1957年7月,作者在广州市郊夏收后稻田积水,采集库蚊幼虫一批,经隔离培养获得羽化成虫、蛹皮及幼虫皮,另保存四龄幼虫一批,经研究后认为是库蚊属的一新种。现将其中雌蚊10个,雄蚊9个及其幼虫皮,并将幼虫形态描述如下: 一、成虫 雌蚊 头部复盖有淡色至棕色弯窄鳞及直竖叉状鳞片,头顶部两侧有扁平淡色鳞  相似文献   

3.
巨端库蚊Culex(Eumelanomyia)macrostytus Sirivanakarn et Ramalingan,1976 1981年7月,作者等在云南省耿马和瑞丽县森林中清凉水井内,采判幼虫20余条,并育出雌、雄成蚊备5只。该蚊为小型棕黄色蚊虫,雄蚊尾器亚端叶的形状与柬埔寨库蚊[Culex(Eum.) richi Klein,1970]相似,但后者的亚端叶后毛组最后一根为锯齿叶片状,而本种的则是有柄的械状。另外,在前毛组的形状、抱肢端节以及阳茎等均有明显差别。 园外分布: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4.
T.(T.)vicinus(Edwards,1914)(附近杵蚊)在我国有比较广泛的记载。它和bam-busa(Yamada,1917)(竹生杵蚊)近似。Edwards的原描述比较简单,并限于成蚊。实际两者的主要区别除了Edwards提到的本种前足跗瓜的特征外在于:vicinus雄蚊第九腹节背叶宽而末端高度倾斜,各具刚毛25根以上,幼虫的栉齿至少部分生在骨片上,腹刷毛  相似文献   

5.
徐启丰 《昆虫学报》1963,(2):229-232
1960年4月作者在海南岛工作时,曾捞获库蚊幼虫数条,其中一部分经饲养羽化分别得雌蚊2个,雄蚊3个,现经鉴定证明系一新种。兹将其形态描述于下: 琼中库蚊 Culex(Lophoceratomyia)chiungchungensis新种 一、成虫 小形棕黑色品种。翅长雄蚊约2.5毫米;雌蚊约3毫米。 雌性——头 顶部被以黑色竖立窄鳞,前部及二侧眼缘有白色扁平鳞片着生。头部的鬃均为黑色。触角、触须及喙均为黑色;触须长约喙的1/8。  相似文献   

6.
库蚊属一新种(海南库蚊)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库蚊属泰蚊亚属(Subgenus Thaiomyia)系 Bram 于1966年建立。至今,仅发现产于泰国山地竹林中的模式种无梳库蚊[Culex(Thaiomyia)dispectus Bram,1966]一种。 1974年6月,陆宝麟、许荣满、李蓓思等同志,曾在海南岛吊罗山树洞采得一批库蚊幼虫并育出两性成蚊,随后将标本惠赠我院,复提出建设性的鉴别意见。经研究,其雌蚊及雄尾器颇似库状蚊亚属(Subgenus Culiciomyia),但其雄须长节腹面无特殊的枪锋状鳞  相似文献   

7.
本种杵蚊(毛跗杵蚊)采自云南勐腊(1976年7月)。它是本亚属中最突出的蚊种,雄蚊跗节和跗爪高度特化,即中跗节Ⅲ基部有一丛毛状长细鳞,节Ⅳ基段有明显的突生鳞,前附爪一大一小,大的有毛,小的简单;前附爪接近等大,略小的一个有毛,另一个中部膨大为一多毛中叶。阳茎中部有明显肩突,前段有几列小齿,腹突无锯齿,也与我国其他种类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鳞库蚊亚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汉彬 《昆虫学报》1980,(4):434-440
Sirivanakarn(1975)将海滨库蚊组(Culex sitiens group)杂鳞库蚊亚组(C,vishnui subgroup)分为三个复组,即C.vishnui complex、C.tritaeniorhynchus complex和C.whitei complex等。本亚组在东洋界已知有8种,其中包括一些成虫形态相似,但幼虫区别明显的近缘种。其共同特征是:阳茎侧板内叶(腹支)密生小刺;中叶分4—5个指状突;外叶的背、腹齿约等大(图1)。载肛突基内侧有侧楔(lateral peg)。喙和跗有淡色坏。 由于杂鳞库蚊亚组与医学关系密切而又难以鉴别,近年来国外对其分类已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9.
Aedes(Finlaya)alboniveus Barraud,1934(银雪伊蚊)是我国发现的又一种白雪伊蚊亚组(niveussubgroup)种类。本种的成蚊外表与本亚组的novoniveus Barraud,1934(新雪伊蚊)近似;幼虫则与albolateralis(Theobald,1910)(侧白伊蚊)和watteni Lien,1968(鳞雪伊蚊)不易区分。但这种伊蚊雄蚊器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抱肢基节的背脊作时子状,末端并有一典型的粗弯刚毛。这与本亚组所有种类都尾不同,因而是鉴别本种的良好特征。 采集地:福建(谭璟宪等,1958)。幼虫孳生在树洞。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发现于云南省的库蚊属一新种,巨叶库蚊Culex(Eumelanomyia)megafolius sp.nov.并对其亲缘种巨端库蚊 Cx.(Eum.)macrastylus和山栖库蚊 Cx.(Eum.)oresbius进行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六种库蚊分类地位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结合《中国蚊科志》库蚊属的编写工作,查看了某些新种的模式标本,发现下列六种的分类地位有待商榷,分别讨论于下: 1.从江库蚊Culex(Moch.)chungkiangensis Chang and chang 昆虫学报17(3):347-51 从江库蚊是张培轩和张思淼同志根据贵州从江的雄蚊标本与Brug(1932)对叶片库蚊(C.foliatus)的原描述有差异而记述的新种。叶片库蚊原是根据印尼爪哇的标本作为C.castrensis的一个变种记述的。Edwards(1934)根据Jackson采自香港的标本,曾指出Brug的原插图不正确,认为其雄蚊尾器抱肢基节亚端叶有一个大叶片,  相似文献   

12.
有关伪杂鳞库蚊Culex pseudovishnui Colless,1957,(即我区过去记载的魏仙库蚊)的越冬问题尚未见报道,为此,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在珙县洛表乡进行了此项观察。结果11月至3月共捕获伪杂鳞库蚊幼虫和蛹45只,其中Ⅱ、Ⅲ、Ⅳ龄及蛹分别为9、13、19和4只,成蚊共捕获2只。小结珙县位于东经104°5′,北纬28°30′,27年平均气温17.5℃,最低7.4℃(元月);水温7至11℃,各月均可在稻田及中、小型积水捞取伪杂鳞库蚊幼虫和蛹,2月份能在室内条件下化蛹和羽化,从而证明该蚊可以以幼虫的方式越冬。成蚊于10月30日还能捕到,但无脂肪体形成,11月消失到翌…  相似文献   

13.
最近,从云南盈江县(海拔826米)的青芋叶腋积水内采到一批局限蚊。经鉴定,发现其中有脊突局限蚊Topomyia(Suaymuia)cristata Thurman,1959的雄性成蚊。本蚊种为我国新记载,它与我国早年报导的胡氏局限蚊Topomyia(Suaymyia)houghtoniFeng,1941形态近似,但可根据下述特征与后者区别。脊突局限蚊的鉴别特征是:喙暗棕色,腹面基部至顶端具淡色纵线,后足跗节4从基部至端部两边具显著突生的暗色扁平鳞簇;跗节5与跗节4呈直角,肘状,并具不太明显的突生鳞。各腹节背板一致暗色,腹板一致暗色,但较背板色稍淡,尾器:(如图)第Ⅸ背板叶端毛粗刺状,末端钝圆;各叶内缘毛有6根,较发达。小抱近器端部内缘具两根粗鬃和6—7根细弯鬃。抱肢端节“C”字型,顶端平截,端背缘具3根指状毛和两根细毛;附叶背缘具6根细毛,其中3根较长而弯曲。 本种局限蚊幼虫与胡氏局限蚊、肘喙钩蚊和台湾伊蚊共栖。  相似文献   

14.
苏龙  王才 《昆虫学报》1981,(3):327-331
我们在1974、1978两年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黄松浦及和平林区,从杨树(Populus sp.)、桦树(Betula sp.)和色树(Acer sp.)等树洞积水中采获巨蚊幼虫10只、蛹2只,经饲养羽化出9只雌蚊和1只雄蚊。对成虫、幼虫和蛹的研究发现,它们与阿穆尔巨蚊Toxorhynchites christophi(Portschinsky),1884和十和田巨蚊Toxorhynchites towadensis(Matsumura),1916有近缘关系,在形态上很相似,但也有明显差别,乃定为新种。因采自长白山,故名为长白巨蚊Toxorhynchites changbaiensis。  相似文献   

15.
1977年7月,在广西天坪山顶(海拔约1,300米)的沼泽、山溪缓流等处采获一批蚊幼虫,复隔离培养育出两性成蚊,经鉴定系真黑蚊亚属的柬埔寨库蚊(Culex Eumelano-myia)richei Klein,1970,为我国新纪录。鉴于该蚊种是仅据一雄蚊记述的,雌蚊和幼虫迄今未见报告,现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武昌罗索线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索线虫防治蚊虫,1986年以来我们对武昌罗索线虫(Romanomermiswuchangensi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线虫来自武汉地区致倦库蚊(Culexpipiensquinquefascisatus)和三带喙库蚊(C.tritaeniorhynchus)幼虫体内脱出。供感染实验用的库蚊和伊蚊幼虫系室内人工饲养所得,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幼虫由湖北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二、寄生率、感染强度、雌雄性比的观察:定期将野外采回的蚊幼虫随机取样,分别饲养于盛有去氯自来水的指管中,每管1只,以酵母粉作为蚊幼虫的饵料。三,人工感染:将室内饲…  相似文献   

17.
王兴相 《昆虫学报》1984,(2):217-220
1981年5—10月我们在广东省海南岛万宁县三更罗公社调查了蚊类,共发现13属58种,其中一库蚊经鉴定为一新种,根据产地命名为三更罗库蚊Culex(lophoceraomyia)sangengluoensis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第三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现描述如下: 雄蚊 小型蚊种,黄褐色,翅长2.2—2.4毫米。 头部 头顶和枕部被黑色宽鳞,杂有少数淡色窄弯鳞及竖立叉状鳞;颊部被淡色宽鳞,并与枕、顶部黑色宽鳞区成弧形交界,故头顶黑色区呈亚圆形,喙黑褐色,约和腹部等长;喙基部下方有一横行竖立毛,10根。触须比喙长,约长出整个末节;基节外侧有一黑色  相似文献   

18.
本种伊蚊采自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和广东(海南岛)。它和我国过去记载的annandalei(Theobald,1910)(圆斑伊蚊)同属复蚊亚属(Stegomyia)白-W伊蚊组(W-albus-group)的圆斑伊蚊亚组(annandalei-subgroup)。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雄蚊小抱器的形态:craggi(长基伊蚊)的小抱器长,背面有3根粗刺状刚毛,它们之前的腹面有很多长刚毛;  相似文献   

19.
本种直脚蚊采自云南勐腊(1976年8月)。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三种直脚蚊。它和已知的其他两种,即anopheloides(Giles,1903)(类按直脚蚊)与lanyuensis Lien,1968(兰屿直脚蚊),都属花白直脚蚊组(albipes group)。成蚊与我国分布最广的anopheloides很近似,两者都无翅前鬃,亚气门鳞簇不分叉,但本种的触须有3个白斑,后附节Ⅱ的白环远比末端的为宽,而anopheloides的触须仅有2个白斑,后  相似文献   

20.
孟庆华(1958)记述的黄氏库蚊(Culex huangae)和陈汉彬(1981)记述的天坪库蚊(C.tianpingensis)的模式产地分别为我国昆明和广西天坪山。里奇库蚊是Klein(1970)根据柬埔寨单一雄蚊记述的新种。上述三种库蚊蛹期形态均未见报道。现根据我们经隔离培养所采获标本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