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于1992年4月14—17日,在西安市召开了“人类活动下兽类演变”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74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21名,表明与会者多为有名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下兽类演变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4月14—17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研究所、卫生防疫站、自然保护区、动物园以及林业部的代表共74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副理事长张洁教授主持,理事长夏武平教授致开幕词,陕西省林业厅的负责同志到会并讲了话。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5篇,大会报告8篇:陕西省兽类资源演变概况(陈服官),我国兽类栖息环境分类及其在估计兽类多样性中的应用(张荣祖),大熊猫种群群落衰退的情况(胡锦矗),褐家鼠在新疆的侵入和扩散研究(张大铭),40年来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宋延龄),灰色系统及其在动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杨奇森),人类活动和中国的海兽(周开亚),我国华南40年来珍稀动物资源的变化(刘振河),梅花鹿分布区的历史变迁(马逸清)。  相似文献   

3.
这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五年来(1953—1957年)在东北地区的兽类调查工作报告。全书主要内容共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历史”,作者把东北兽类调查研究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来论述,每个阶段都举出了所作工作的主要文章。第二部分是“自然环境”: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作了概括的介绍,指出了东北的地理位置、植被类型、地貌特点以及作为动物  相似文献   

4.
人类活动对云南哀牢山小型兽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涉及云南景东哀牢山徐家坝森林地区,不同强度人类活动对小兽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原生常绿阔叶林中小兽16种,数量9.81%,中华姬鼠和中华句胃为优势种:在原生林遭砍伐而演替为次生林内6种;数量1.18%;中华姬鼠和社鼠占优;在原生林遭严重破坏所形成的毛蕨草地上5种,数量0.92%,巢鼠为优势种,2.上述3种栖息地中小兽密度依次为每公顷36.05只,5.30只,和4.35只;生物量依次为每公顷917.18克,205.0克和107.75克,初步结论是:1.森林遭破坏后小兽群落组成,数量以及物种相对丰盛度均发生变化,2.物种多样性随森林破坏强度的加大而减少;3.森林破坏强度越大,小兽密度和生物量则越小。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对海南岛大型兽类资源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屿内物种的抗干扰程度低,人类活动会对岛内物种的保护产生很大的影响.海南岛是我国靠近热带的最大岛屿,曾经有着丰富的大型兽类资源.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古代和近代海南大型动物的资源情况,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大型兽类资源影响的主要原因:狩猎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口剧增、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原始森林的减少、热带作物的种植等导致大型动物数量和分布区急剧减少,提出了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合理种植经济作物、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大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宣传力度等方式保护岛内物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1952年下半年起,苏联生物学界对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国科学界对于这一讨论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科学出版社以“关于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的讨论”为题,用论文集的形式,译载了这方面的文章,这个论文集现在已经出版了18集(第19集至第20集在排印中)。讨论的缘由,是由于李森科院士在1950年以“科学中关于生物种的新见解”为题,发表了自己对于物种概念与物种形成的看法,以苏卡切夫院士、杜尔宾教授为首的一些苏联科学家,不同意李森科的看法,他们首先在“植物学杂志”上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接着苏联许多学者,在一些有关生物学的杂志上,针对这—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讨论的第一个焦点是关于物种概念的问题,李森科提出两个物种标准:一个是凡种间个体在普通的、正常的情况下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正常繁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影响下新疆生态环境的一些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自立 《生态学报》1985,5(4):291-299
人类活动引起的新疆生态环境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河流流程缩短,河水矿化度和泥沙含量增加;2.湖泊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或变干,湖水矿化度升高;3.森林破坏,面积缩小;4.草场的产草量降低,牧草质量下降; 5.土壤次生盐渍化、沼泽化和肥力下降;6.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人类脑容量演变的趋势总体为两头缓慢,中间迅速的S型曲线式发展,人类脑容量的迅速扩张起始于能人时期,而经智人后,其发展渐趋平缓。脑容量的扩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智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其演变受到了包括基因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调节,诸如基因进化、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语言文字的形成、食性的转变等,这些都对人类脑容量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影响下岷江上游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结合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重点探讨了森林、草地等主要景观类型在持续人类活动强度作用下的变化,确定了不同景观类型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景观以草地、森林为主要景观类型.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森林、草地景观类型面积之和均高达96.1%、96.38%和95.23%,其它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森林和草地共同控制了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2)不同景观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低强度的人类活动有利于有林地景观的恢复;高盖度草地对人类活动很敏感,严格减少干扰活动强度才有利于维持其景观;中盖度草地对中低强度的人类活动(如放牧)很敏感,景观退化,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0.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初探杨云良阎顺贾宝全陈利军(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APreliminary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alEvolutionand...  相似文献   

11.
这一主题中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向学生证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底特点在於他有与第一信号系统密切地相互作用着的第二信号系统存在着。第一课巴甫洛夫关於第一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上一课里学过了关於大脑半球皮层中兴奋活动和抑制活动的材料。提问过这一主题后,应当使学生回想关於条件反射作用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提示说明:动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条件,使它们能够更广泛地理解周围环境并且更完善地适应外界条件。向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条件反射能使动物适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除了从理论上阐述了雕塑法在制作兽类标本过程中,与传统方法的差异。还对雕塑法的塑造方法、模型翻制、玻璃钢成型等技术,作了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陈桂琛,彭敏,周立华,赵京(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RelationshipBetweenEcologicalEnvironmentalChangeandHuman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前庭器官与大脑皮层在解剖方面的联系虽不甚清楚,但两者在机能上的相互作用已逐渐为实验的观察所证明。等,用切除大脑皮层或以药物作用於大脑皮层的方法,证明大脑皮层对前庭器官的活动有重要影响。也有一些人(等,参考[4])用脑  相似文献   

15.
兽类学的研究,首先必须要采到标本。一般说来,小型兽类标本的采集比较容易,而大、中型的,就比较困难。 1956年,作者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大兴安岭地区工作期间,曾与鄂伦春族的猎人有所接触,发现他们对偶蹄目(Artiodactylo)兽类的猎取,有着丰富的经验。为了使兽类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更能够全面地开  相似文献   

16.
李潇丽 《化石》2014,(1):39-43
正我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生活的影响,然而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是否和全球环境演变有某种关系呢?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固然有其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外部自然环境的变迁也对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演化具有阶段性,并且在某些时段具有类似于突变的特征。而古人类这种演化特点和新近纪以来古气候、古环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慧敏  刘绿怡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7,37(10):3232-3242
生态系统服务流对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成、输送、转化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搭建起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桥梁,成为近期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需求呈非线性方式增长。人类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流带来惠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系统服务流带来压力。综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内涵和属性特征,包括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定义、分类、时空尺度、载体特征和量化属性等。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机制,即积极的与消极的人类活动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单元、传递载体和量化属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具体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并最终影响人类福祉。探讨了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流价值和风险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流保护规划、生态系统服务流恢复与重建等积极的人类活动,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流传输功能的可持续。未来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流路径载体衰减效应研究、多尺度分析处理系统的使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流传输网络动态耦合模型的构建等来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集成管理。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服务流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对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流进行保护和恢复,也可为生态系统服务流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InfluenceofHumanActivityonSoilEcosystem¥.WuZhijie(InslituteofAppliedEcology,AcademiaSini-ca,Shenyang110015).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4):47-51.Therelationshipbetweenhurnanactivityandsoilecosytemisanalysed.Soilecologicalstructureanditsfunctionaregreatlyinfluencedbyhumanactivities,suchasfarming,fertilization,irrigationandpollution.Soilecosystemurgentlyneedstobeprotected.Keywords:soilecology,humanactivity,soilecosystem.1总论土壤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干预最多的生态系统。对于土壤生态系统,人类首要的企图是维持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对普氏羚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迪强  蒋志刚 《生态学报》1999,19(6):890-895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经物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新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合度的因素主要为基质类型、坡度、水源远近、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当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活动区的面积为795km^2,最佳为典型草原,其次为灌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就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适合度的因素主要为基质类型、坡度、水源远近、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当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活动区的面积为7955km 2,最佳生境为典型草原,其次为灌丛沙地,折合适宜生境面积4664km 2。由于交通、居民点、农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影响,普氏原羚仅分布在草地沙地边缘,其适宜分布区迅速减小,生境的适合度等级出现明显变化,最适生境缺损,折合最适生境面积511km 2。只占原来适合生境面积11% 。典型草原围栏与人为放牧影响,普氏原羚实际分布区面积只有350km 2,讨论了普氏原羚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