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情率低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饲养的难题之一,也是制约圈养大熊猫繁育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大熊猫圈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有了大幅提高,但并未达到特别高的水平。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006—2012年参与繁殖计划的圈养成年雌性大熊猫种群的发情率进行统计发现,2009—2012年每年雌性大熊猫的发情率高达90%以上,较2006—2008年的发情率有显著提高。2006—2012年,该大熊猫种群的饲养和管理模式、食物结构都未变化,但从2009年起圈舍环境有明显变化。经分析,该种群发情率的变化与圈舍面积、圈舍地形、圈舍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种类等因素变化有关。本研究为提高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从改善大熊猫圈舍条件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9、1990年对成都动物园和外地来园配种的5只正常发情大熊猫(年龄6—17岁,体况正常,其中1只为初情,其余的有过繁殖史),于每天活动量较大、人为影响较小的早晨和黄昏观察其行为和生理变化(外阴变化),并进行逐日记录,其中蹭阴、咩叫的描述及频率计算参照曾国庆等(1984)的方法。现将结果整理于后,为大熊猫适时配种提供行为参考。5只熊猫中有2只在咩叫高峰期自然交配,怀孕产仔,自然交配中的1只熊猫在咩叫高峰前两天作过一次人工授精,其余3只人工授精未怀孕。据观察雌性熊猫在发情期有蹭阴、咩叫两个高峰期,组成了发情高峰期,两者前后相差3—6…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录一只因环境、饲料等因素改变而2001年春季未能发情的雌性大熊猫,于秋季9月中旬发情,并与另一只同期发情的公熊猫自然交配,当年冬季12月17日成功产仔的这一世界首例圈养大熊猫秋季发情配种的行为表现和配种经过,并对该大熊猫秋季发情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爱在卧龙     
汤纯香 《生命世界》2007,(11):40-43
圈养大熊猫被认为是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三难"动物。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由于这种天性使然,大熊猫种群的繁衍危机已迫在眉睫,为了挽救国宝,人工繁育己成重要手段。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专家学者为监测圈养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发情程度和排卵时间,进行了大量多学科研究,方法学的研究重点为对大熊猫的适时配种有实际指导意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光谱化学和组织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由于学科关联度低、研究深度不够、费用较高、测试时间较长等缺点,对实践指导作用有限,仅可作基础性研究。而行为学、细胞学和内分泌学等监测方法的应用更多、成效更高。大量实践也证实了通过发情行为、外阴形态、阴道细胞角化率和雌激素监测可以取得较高的受孕率,获得较好的监测效果。综合运用行为、外阴形态与雌激素监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本文旨在介绍圈养雌性大熊猫发情鉴定和排卵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述各方法的实践效果,并探讨新方法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把握大熊猫发情配种时机。  相似文献   

6.
于2004年8月~2005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繁育中心的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雌麝的发情格局,将样本动物区分为正常发情和不发情个体,并对两类雌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和交配季节(11 月~翌年1月)的行为格局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正常发情和不发情雌麝的总体行为格局并无大的差异,但在非交配季节,正常发情雌麝的运动频次显著多于不发情雌麝,后者的摄食频次较多,此外,雌麝(仅为正常发情)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正常发情雌麝的蹭尾行为频次显著多于不发情雌麝(无此行为表达,频次为0值).本研究结果可为圈养雌麝的发情格局的预测及区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雌性大熊猫发情行为观察与相关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2004年3月2004年5月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11只3.5~17岁、体重约在80~115kg的成年雌性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雌性大熊猫的整个发情周期的行为和生殖系统外观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并于2004年3月9日~5月10日测定了8只雌性大熊猫尿中雌二醇浓度;统计分析了1991~2004年间的雌性大熊猫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结果表明,除了大熊猫帼帼在2004年1月28日开始有发情行为表现外,其他10只均在3~5月期间发情,发情行为无异常现象,其中5只完成了配种;尿中雌二醇浓度均在发情高潮期的当天或头天达到峰值,并于发情后期迅速降至发情前水平;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变幅在39.0%~97.0%之间,也表现为在发情高潮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此值介于75%~90%被认为是最佳配种时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986年1—12月,饲养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6只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间阴道角化细胞率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行为变化观察结果。它表明:当熊猫到发情高峰时(自然交配时),角化细胞率可高达97%,而活动量与蹭阴频率均下降;咩叫高峰的出现则是在发情高潮,自然交配时或交配之后。所观察的熊猫中有1只于当年8月顺产1仔,另有1只虽怀孕,但因它原因而流产。  相似文献   

9.
外源促性腺激素诱导大熊猫发情及人工繁殖获得首次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熊猫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只靠野外自然繁殖来延续物种,看来问题越发严重。由于大熊猫生殖机能日趋衰退,依靠它自然发情,本交或人工输精,虽也曾获得过产仔,但机率仍不高。更严重的是由于奶水不足,育幼存活率极低。经过研究,现在已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育龄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那就是利用外源激素控制雌性大熊猫发情、排卵和改进精子的稀释液提高精子的活力,改善精卵结合条件,有利受精和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0.
重庆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松松”在1986年9月25日顺利产下2仔后成活1仔,1987年2月15日断奶。到发情季节(3~5月上旬)仍未发情,直到6月18日才出现咩叫声,戏水,擦阴部等发情行为,19日即达发情高峰,表现为主动追随雄性大熊猫或用竹杆摩擦外阴,22日基本消失。此间因雄性熊猫发情期已过,进行了三次人工输精。这是目前有记载的人工饲养下大熊猫发情最迟日期。大熊猫“松松”六月十八日迟迟发情$重庆动物园@赵观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