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与赤道人种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本项研究对赤道人种的若干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头骨中的出现情况作检测。检测的材料包括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和河南安阳的12组人群的头骨以及现代华北和云南的人类头骨。结果表明:1)赤道人种若干特征能够在我国古代多个地区的人群中和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群中检测到,表明中国大陆至少在3000~2000年前已存在赤道人种基因流入蒙古人种的人群之中的现象;2)赤道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在中国古代人群中很可能在地理上大致是由东向西递降,与当时这些人群中的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的地理上分布趋势呈相反方向,提示了在中国大陆至少在距今3000-2000年期间已经存在两个相反流向的外来"基因流"。  相似文献   

2.
人种的生态适应陈立武(安徽风阳师范学校233100)人种亦称种族,是指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面部特怔、身材等)的人群。人是一个生物种,即现代智人种(Homosopiens),地球上所有现生的人都包括在这个物种内。人...  相似文献   

3.
当您来到天安门广场,或者去王府井大街,或者游览颐和园时,想必你会见到许多外观与众不同的人。这些人中,除语言有别外,有的皮肤颜色较浅(较白),眼色蓝灰,头发金黄,鼻梁较高,体毛较多,而且个头也较高。有些人叫他们“洋人”,实际上他们就是来自欧美的白种人。白种入主要居住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另一些居住在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白种人和我们有上述的容貌差异,但是,他们和黄种人或者黑种人一样,在人种分类学上都属于同一个生物种——智人种。也就是说,他和我们一样都是由同一个人类祖先进化而来的,只是由于在人种形成的早期受到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和遗传作用,产生了不同的外貌而已。  相似文献   

4.
一、物种与人种在首都北京的大街上,你可以经常见到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国际友人。他们有的是碧眼金发,白净的脸上长着高而挺直的鼻子,身材高大;有的皮肤黝黑发亮,黑黑的像小螺丝卷样的头发紧紧地贴在头皮上,配上厚厚的嘴唇,使得洁白的牙齿更引人注目。这些异乡来客虽与我们长相不同,衣着别具风格,但他们与我们却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智人种(Homo sapiens)。这是分类学之父——林奈所赋予人类的一个生物种名,地球上所有现生的人都包括在这个物种内。地球上各种各样外貌的人,都属于这个物种下的各个地方变种,也就是所谓人种。人种亦称种族,是具有遗传上共同的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  相似文献   

5.
王斌  杨圣敏 《人类学学报》2017,36(2):227-235
探讨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体质特征及演化过程可以更好地揭示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有益于对该民族的保护和促进发展。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及演化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之一。考古人类学,尤其是分子考古的成果显示,新疆古代居民种族来源不是单一的,人种地理分布主要包含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两大成分,同时也有两大人种之间过渡的混血类型构成新疆地区复杂的人种类型。现代新疆维吾尔族体质特征和遗传性状的多态性,特别是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之间的差异,无疑和这种古代复杂的种族生物学背景密切相关。现代维吾尔族主要表现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表明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来源主要是蒙古人种。而部分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介于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显示现代维吾尔族具有相当成分的欧罗巴人种血统。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中发生率不同并呈现出东西方向梯度性变化趋势,体现现代维吾尔族在形成过程中,蒙古人种成分是由东部逐渐向西部渗入和融合的。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啮齿动物分为耐旱型、喜湿型、广布的伴人种3个基本类型、9个分布型,耐旱型动物构成了该地区的主体。在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划为阿拉善荒漠亚区。  相似文献   

7.
高矮肥瘦摘要一个人的体格,大约是在他出生时或一年内就已经定型,决定了他未来的身材高矮尺码。这是由于遗传因素决定的,也就是先天因素决定的。除了这个基本因素而外,环境因素,也即后天因素对人的体格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会大于遗传因素。为什么古代人没有现代人身材高?为什么古代人的力气比现代人强大?这是因为古代人多是近亲繁殖,遗传基因退化,平均寿命也短。古代人经常与大自然搏斗,所以体力较强。这种状况在现代那些贫困山区仍有遗风。为什么北欧人比东南亚人个子高?这便是人种问题。地球上的人种按遗传基因可分…  相似文献   

8.
根据萧氏松茎象产卵的生物学特性,用几种涂干剂涂刷湿地松,结果表明:用生石灰、硫磺、水配成的涂干剂防治效果达80%以上,绿色威雷则高达95%,其有效期均长达一年;用前者开展林间大面积防治,防效80%,防治平均成本0.106元.株-1。用乳胶漆把树干涂成不同颜色,结果表明:防治效果可达70%-95%,黑色、褐色的防效高于黄色和白色,萧氏松茎象对颜色的选择更趋向于偏暖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王乡城 《化石》2008,(2):46-47
自然界中的动物之所以称为动物,概源于会“动”。本文涉及的动物的移动,专指动物因各种原因,通过各种方式将身体从甲地转移至乙地的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议沦的移动对象包括现代人类。在古生物学分类中,现代人类处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这样一个分类位置。在自然科学中,人类是万千种动物中的一种,人类的移动应该是我们议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颅骨的测量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以来源于壮族居民世代聚居地区,生前资料比较可靠的150例颅骨为材料并用多因素分析等6方法探索壮族的体质特征、人种地位、地区类型及可能的起源。结果表明,壮族居民属黄色人种南亚类型,中华民族的华南,与柳江人,Chen皮岩人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和其它一些动物有精细的色觉能力,能够从光谱中区分出各种颜色。对人和动物为什么能区分出各种颜色这个问题,历来是物理、生理和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色觉现象的研究不仅阐明了视网膜和神经通路中产生和传输不同颜色信号的过程和机制,也促进了工程技术上彩色照像、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等技术的发展。下面主要讲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眼的感光换能部分的视网膜的功能和色觉感受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们手指上的指纹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刑事侦察机关用来破案,人类学家借以进行人种分类,医生们靠它作为诊断遗传性疾病的辅助指标……一桩无头少女案的侦破几年前的夏天,S城郊外河畔的水草丛中,浮起一个被包。清晨牧童放牛到此,好奇地捞起并打开被包紧扎在外的绳索时,吓得魂不附体。原来,被包里面是一只人手  相似文献   

13.
HLA系统是人群一种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结构,在不同人种间有明显差异。某一人种中常见的HLA抗原,在其它人种中可能少见或甚至完全缺失。在试验与血清供者同一人种时被认为是使用单价的(operationally monospecific)HLA分型血清,在其它人种中可能出现额外反应。因此鉴定HLA抗原最好是采自同一人种的抗血清。上海市白细胞分型协作组曾用上海地区经产妇细胞毒血清检出11个白细胞抗原。这些抗原分属于两个分离子系列(segregant series),由于当时缺乏参考血清,被临时命名为R系列和S系列。R系列包括7个抗原:R1、R2.2、R3、R4、R7、R8和R11.2。S系列包括4个抗原:S5、S6、S10和S12。本文报道将R和S系列抗原的分型血清与法、英、日等国实验室提供的HLA分型血清作平行试验,通过血清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和群体抗原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确定R和S系列5个抗原的HLA相应命名。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我国24个民族、74个群体的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Km分布。测定了9560例个体的Gm(1,2,3,5,21)因子和9611例个体的Km(1)因子。根据Gm单体型频率计算了遗传距离并绘制了系统树。结果支持作者早前提出的有关中华民族起源于古代两个不同群体的假说。这两个群体大致以北纬30度为界,分别居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本文数据和其他主要人种的Gm分布资料相比较,作者认为在人类进化中,尼格鲁人种首先和高加索-蒙古人种分离;然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分离。不同人种间的差异,大于同一人种内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蒙古人种明显地被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分别以具有高频率的Gm~(1;21)和Gm~(1,3;5)单体型作为种族的标记。与高加索人种关联的Gm~(3;5)单体型存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提示混有高加索人种血缘。很可能来源于中亚地区的高加索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Km因子在所调查的74个群体中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5.
光肩星天牛两型种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国内最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近年来,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A.nobilis(Ganglbauer)很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型。定量研究光肩星天牛两型的差异与表型多样性。【方法】作者以光肩星天牛的20个地理种群的光肩星天牛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头长、头后缘宽、前胸后缘宽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型特征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13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78%,群体内变异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后翅长度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极显著正相关以及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体长与鞘翅斑纹颜色与海拔高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在不同地理种群中,鞘翅斑纹颜色的分化系数达到最大,为50.53%;而以鞘翅斑纹颜色分类的两型差异显示各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大幅度降低。【结论】本研究首次将鞘翅斑纹的颜色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各个颜色类群的分化系数均大幅度减小,说明颜色类群之间的分化要小于地理隔离所造成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为同一种的不同型。  相似文献   

16.
人属先驱种(Homo antecessor),是根据西班牙阿塔普尔卡Gran Dolina洞穴堆积中发现的人类化石厘定的。出产人类化石的地层年代测定距今约90万年到78万年之间。之所以定为先驱种,是因为最初研究者认为这个西班牙的古人类群是较晚的海德堡人(H. heidelbergensis)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H. neanderthalensis),而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则已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目前对先驱种的争论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与"先驱种"模式化石的生物学年龄和保存状况有极大的关系。本文对当初厘定"先驱种"的头骨和面骨的11个特定性状做了一个系统的回顾,尤其是和各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和Praeanthropus),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种(H. habilis)和鲁道夫种(H. rudolfensis),人属匠人种(H. ergaster),以及人属直立人种(H. erectus)面部梨状孔周边和上颌骨功能区的特征的比较研究。这11个头面骨的特征包括:1)眶下骨骼的冠状面朝向、2)犬齿窝的存在、3)上颌骨下缘外侧端向下的转折切迹、4)弧状颧骨下缘、5)梨状孔外侧上颌骨的转折和朝向、6)梨状孔外缘和颧骨起点的相对位置、7)梨状孔下缘鼻棘和侧棘的位置和组合形态、8)颧骨和上颌骨结节、9)类现代人的骨表面重塑模式、10)突出的鼻骨、和11)颞骨的上凸的颞鳞上缘。结果表明"先驱种"的头面骨的定性特征没有特异性,其组合与周口店的直立人面部基本形态也非常相似,因而作者倾向于认为"先驱种"就是直立人种的欧洲变异群体。所谓"人属先驱种"可能只是广义的人属直立人种(H. erectus sensu lato)欧洲代表。目前的化石材料显示欧洲和亚洲的直立人种是非洲匠人种的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较新石器时代为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08,(9):4-5
《细胞》2008.8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基因组问世高通量454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古代DNA样本,为复原古代DNA提供了可能。近日,来自德国、美国、克罗地亚和芬兰的科学家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通过454测序技术,科学家得到了一个尼安德特个体的完整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尽管科学家相信尼安德特人是最接近现代人类的原始人种,但是关于他们与现代人类之间的精确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眼部特征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呈现不同颜色的眼色,以黑褐色为主,平均出现率为90.45%;各类浅颜色眼色(天蓝色、灰色、浅绿色、浅黄色)均有一定的出现率,平均出现率为9.55%.从东部(哈密地区)到西部(喀什地区),浅颜色眼色出现率逐渐增加.维吾尔族眉毛生长发育较好,有较高的连眉发生率,从东部到西部眉毛生长逐渐浓密,连眉发生率逐渐增加.上眼睑皱褶表型频率较高,平均62.07%,从东部到西部逐渐下降.内眦褶表型频率平均48.63%,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维吾尔族的眼部特征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特点,各项指标均介于北亚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眼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呈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变化的趋势.维吾尔族所表现出的眼部特征与近现代维吾尔族形成的人种构成和演化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枕骨圆枕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银运波.   《人类学学报》1994,13(4):285-293
对印第安人,阿留申人,华北人和云南人总共507具头骨的枕骨圆枕发育程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枕骨圆枕任一发育级别的出现率在相同人种且性别相同的人群之间并无显著差别,枕骨圆枕的发育程度可以被认为是“遗传标记”。作者认为在化石人类中枕骨圆枕的发育程度会有较大的变异;枕骨圆枕的发育程度不是一个有效的鉴别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