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 ,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基本素质 ,满足大部分学生今后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我校从建校伊始就致力于进行与此相关的“校本课程”的探索 :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 ,将学生组织起来 ,在课余时间开设丰富多采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活动课程 ,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上下工夫。“生物实验园”就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中众多项目之一。作为“生物实验…  相似文献   

2.
以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奇妙的植物》的实施为主线,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背景、课程目标、实施方式、评价形式等环节进行总结和思考。因地制宜开展系列生物技术的探究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建立生物学核心观念及正确的生命理念,形成热爱生命、关心环境和社会的良好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课程是酿酒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团队深入改革“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一流本科课程。通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科研反哺教学”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设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平台“微生物学”课程线上教学全套资源,构建“夯实基础-解构问题分析训练-研讨课”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模式,改革学习过程评价体系,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等教学改革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社会储备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工科院校建设一流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首先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要保障等四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开展具体实践;其次从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引领等方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路径,为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高等教育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该文以生命科学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细胞生物学"为例,从实施思路、适宜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等方面介绍了作者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为生命科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周湘 《生物学通报》2010,45(11):27-30
开设校本生物学选修课"细胞学遗传学实验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发展。介绍了课程开设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的涵义,并从中学生物学的学科角度探讨了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和开发过程,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建立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物化学”是农林高校农学、园艺、林学与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发展农林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生物化学基本技术、生物化学的实践应用、生物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最新成果、社会典型负面案例以及网络时事的思政教育需要出发,详细分析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融合点,充分挖掘了课程全部24个课时单元的思政元素。并以“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为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讨论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化学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内容“非常关注”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8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学习,学生总成绩平均提高8.5%。其中,平时成绩提高15.6%。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9.
金小英 《生物学通报》2005,40(11):50-51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既有在国家规定的一定的课时范围内进行的开发,也有对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全部或部分地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开发。根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课程开发理念和我国的农业生产实际,笔者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了《在希望的田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构建课程思维导图、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的改进。实践证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观赏渔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朝阳  邴旭文  徐跑  方秀珍 《生物学杂志》2011,28(6):102-103,108
《观赏渔业》是新兴"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结合作者多年在《观赏渔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对观赏水族的兴趣为本,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注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该课程实践功能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这对培养水族专业人才,满足中国现代水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登第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33-1037
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并激发创新思想。为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我们探索了"理论课程+创新项目设计"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并在课程内容调整、案例引入、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科学思维、激发创新精神、促进素质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慧琴  姚志伟 《昆虫知识》2005,42(5):584-586
开发研究了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教育中,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建立了“农作物害虫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蜱螨目和缨翅目等149种新疆主要农作物害虫,812幅原色图和害虫防治技术信息,用户可通过8种检索途径,采用9种检索方法方便地查询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竞赛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了学生检索与整理文献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交流与合作意识;激发创新思维的科学态度与科研理念。知识竞赛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宜昌市东山中学开发的生物学校本教程《拾翠苑》为例,阐明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原则、内容、实施方案、课程评价及对未来的期许;通过校本课程的践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使生物学校本课程成为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苏翠芝 《生物学通报》2005,40(11):48-49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价值以及巍山一中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并对巍山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栽培制度与害虫发生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单一作物种植模式、间作模式、以及农田防护林带对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影响及原因。【方法】本研究分别在夏秋两个季节调查了六师垦区内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农场、4种作物、4种生境内的害虫和天敌种类及其丰富度情况。【结果】秋季害虫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夏季,秋季害虫和天敌种群密度分别是夏季的4.7倍和2.7倍。不同农场害虫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芳草湖农场害虫平均虫口数量最高,是奇台农场的2.8倍。不同作物地害虫种类存在明显不同,但虫口数量无显著差异。间作地和林带明显比单作和地边害虫种类多,但单作地害虫数量是间作地的2.1倍。不同的调查地点、作物类别和生境条件下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以奇台农场天敌数量最高,是共青团农场的2.9倍。林带内的天敌数量最丰富,是单作地的7.5倍,靠近地边的作物植株上天敌数量也较单一种植作物上高出3.1倍,间作地天敌数量是单作地的1.6倍。六师垦区内共发现8种捕食性瓢虫,其中以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丰富度最高,占31.92%以上;其次为深点食螨瓢虫,约占26.54%。因此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是六师垦区内最有保护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不同生境条件下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林带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间作地,单作田最低。【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六师垦区内主要农作物虫害类别及其种群动态,明确了不同季节作物害虫的种类变化和消长规律,研究结果为垦区内生物灾害的有效治理和作物合理种植及其管理模式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使高校教学在教学场景、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特点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智慧教学工具引入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以及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雨课堂教学工具将智能手机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助于教师更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和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其次,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平台上开展了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微生物学模块化实验"的建设工作。课程建设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岗前培训;课程内容应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成本和学习成本等因素。在线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撑条件,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本文根据生物化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等五方面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课程思政提高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从而阐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了教学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农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高校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应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我国科学家的突出科学贡献、教材知识点以及相应的思政内容有机整合,实现巩固知识、强化专业教学,加强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以我国科学家的案例进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典型案例融入到教材知识点中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