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考核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是指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让学生自行设计并以实验加以证明的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果蝇实验的教学改革尝试。一方面,将不同研究水平的实验集中连续交叉开出,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增选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讨论遗传学实验教学如何改变“验证性”教学为“发现式”教学。在果蝇杂交实验教学中,由学生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增强实验探究性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旨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学生实验,往往是课本上指定实验材料、试剂,结合实验方法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严格操作来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步骤不假思索。虽然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解相关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力求将几个独立的果蝇实验集中于一个,以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增加内容,改进方法。在改革的尝试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及科研素质等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压片的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必修内容之一。在多年实验摸索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实验细节如材料的选择、培养、离析液、染色液的配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实验流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设计实验论证可溶性淀粉溶液是否具有还原性""分析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较高的原因"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的原因、论证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性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尝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一般来说,现有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大多以验证理论、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主的基础性实验较多,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为此,  相似文献   

8.
沈雁 《生物学通报》2002,37(1):56-57
初中生物课是中学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自然科学课。我在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科学实验素质和探索精神的同时 ,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 ,尝试开展了连续性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深切地感受到了用小麦种子做连续实验的乐趣和益处。用新鲜的小麦种子 ,寿命在 2年左右 ,连续做以下实验。1 探究种子的成分本实验是生物学起始课教材中引发学生探索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较好内容 ,也是初步培养学生学会…  相似文献   

9.
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是学校实验教学的补充 ,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近1 0余年先后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布置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的原则是“自愿与鼓励相结合”。做了实验的同学 ,老师在课堂上给予肯定、表扬 ,优秀者期末给予加分鼓励。对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册和动物标本 ,每年度举办展览。学生家庭小实验的布置与检查 :家庭小实验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通常是提前布置实验内容 ,待到上该课内容时 ,在课堂上询问了解哪些人做了实验 ,并请同学报告实验结果 ,或者当众展示实验材料。例如 ,…  相似文献   

10.
师范专科生物学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中的溶液培养(或砂基培养)是教学大纲中必做的实验内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它是对矿质营养理论的验证,也是各种实验技能尤其是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该实验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大纲和实验指导教材的范围内,将其它一些实验内容与溶液培养实验有序地结合起来,将原来一些互不相干的、分离的实验内容整合成一个系列实验。这一做法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本文简要介绍我们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做法和点滴体会。工系列实验组合师范专科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必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不足的问题很突出。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06学年起,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开放性综合大实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将此综合实验与学校创新大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此项训练,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操作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也得以增强。经过5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Investigations of the 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s from methane and ammonia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high frequency discharges. The radical of CN was observed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discharge.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N radical contributes to the successive reaction step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a tetramer of hydrogen cyanide was observed to be form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amounts of this compou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with time.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purines which were identified in the refluxed sample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above tetramer. Compounds which are thought to be heterocyclic (λmax:250–265 nm) were initially formed in the sample trapped at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After hydrolysis with hydrochloric acid, Gly, Asp, Ala,etc. were observed in the sample. Overall yield of organic compounds was estimated at 5–6% based on input carbon of methane.  相似文献   

18.
Ever since Hershey and Chase used phages to establish DNA as the carrier of genetic information in 1952,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phage DNA translocation have been a mystery. Although bulk measurements have set a timescale for in vivo DNA translocation during bacteriophage infection, measurements of DNA ejection by single bacteriophages have only been made in vitro. Here, we present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single bacteriophages infecting individual Escherichia coli cells. For bacteriophage λ, we establish a mean ejection time of roughly 5 min with significant cell-to-cell variability, including pausing events. In contrast, corresponding in vitro single-molecule ejections are more uniform and finish within 10 s. Our data reveal that when plotted against the amount of DNA ejected, the velocity of ejection for two different genome lengths collapses onto a single curve. This suggests that in vivo ejectio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amount of DNA ejected. In contrast, in vitro DNA ejections are governed by the amount of DNA left inside the capsid. This analysis provides evidence against a purely intrastrand repulsion-based mechanism and suggests that cell-internal processes dominate. This provides a picture of the early stages of phage infection and sheds light on the problem of polymer translocation.  相似文献   

19.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1980,281(6237):406-407
  相似文献   

20.
D A Omahen 《CMAJ》1997,157(7):872-8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