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玉米螟是我区危害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普遍发生严重,玉米被害株达80—100%,百株幼虫150—200头,多的达400—700头;谷子生育好的地块被害株达20—60%,一般造成减产10—20%左右。螟害是我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施用六六六等化学农药颗粒剂,不仅费工,而且还伤害天敌。为了探索安全、省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3.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6.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7.
我地区位于长白山麓,是个山区,无霜期很不一致,最长的沿江流域有160天,最短的龙岗山顶只有70多天,一般在130天左右,每年只能栽培一季作物。7、8月份高温多雨。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栽培玉米,也适宜于玉米螟的繁殖和为害。玉米螟是我区玉米生产的主要虫害,每年发生一个世代,以幼虫在寄主的根茬、茎秆、穗轴里越冬。一般在6月末开始化蛹,7月10日前后开始产卵,此时正是高温多湿季节,对其繁殖为害非常适宜。玉米螟的主要寄主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占当地播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样的作物布局给玉米螟的繁殖、为害也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我区是每年都有发生,特别近几年来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施肥量的增多,为害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赤眼蜂放蜂技术和治螟效果,我们于1975年在海林县新合公社斗银大队,设计研究了“重叠放蜂法”、“田间放繁并举放蜂法”,与普通三次放蜂方法的治螟效果比较试验,效果均很理想。这两种新放蜂方法,有三大优点:(1)使赤眼蜂本身适应田间环境,提高生活力;(2)提高螟卵的被寄生率和防治效果;(3)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费用。 一、放蜂方法及蜂卡 加温和放蜂适期 (一)蜂卡加温和放蜂适期指标 在我省东部玉米螟发生一代区,蜂卡加温指标是按照6月底7月初灯下开始见到玉米螟成虫之日起,以及玉米秸堆垛内羽化率达到5%左右时,即开始将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1974年在山东省邹县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重点是摸索放蜂时间、次数、数量和蜂菌配合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探明了玉米的不同播种方式、长势及玉米螟落卵量的不同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明显,卵寄生率一般可达70—90%,防治效果达60—80%。赤眼蜂每次放逢量一般以1万头为宜,寄生率可达80%左右,蜂量再多似无必要。放蜂时间要掌握在卵初期,防治效果可达82.6%,若在卵盛期放蜂,防治效果降低34.8%。放蜂的次数主要根据玉米螟全卵期的长短和赤眼蜂在当时的田间温度下发育一代所需时间而确定,一般放蜂3—4次即可。玉米的长势与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极为密切,长势好的地块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长势差的地块。以蜂灭卵,以菌扫残(幼虫),蜂菌配合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我区稻纵卷叶螟自1970年以来发生普遍,为害极为严重。稻纵卷叶螟在我区一年发生4代,主要以第2、3代为害水稻。我区在稻纵卷叶螟第2代发生很轻,第3代为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于1974年2代产卵末期及3代产卵期间在店子分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作放蜂试验。在长江以北初步获得对第3代的较好放蜂效果;卵寄生率98.4%,较对照区提高34.8%;幼虫数较对照区下降94.6%—97.9%;被害叶数较对照区下降92.4%—94.5%。基本上控制住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2.
柑桔卷叶蛾是杨村柑桔场主要害虫之一,终年为害,尤以4月为害幼果及9月为害将近成熟果而造成大量落果,损失很大。为防治卷叶蛾,本场每年虽用敌百虫20吨以上,也只能基本上控制为害。对生长比较茂密或树干较高的栟柑园,由于喷药很难均匀,往往仍会受害引起大量落果,是造成柑桔减产原因之一。本场柑桔园一般每年使用农药10次左右,主要防治红蜘蛛、锈蜘蛛、卷叶蛾、柑桔尺蠖、潜叶蛾等,由于每次喷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粟灰螟在谷田连续发生为害,造成产量损失。目前群防群治运动中,由于666对钻蛀性害虫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并形成药害、杀伤天敌、残毒、抗性等严重问题。从表1可看出,666防治比放蜂防治的枯心率显著增高,而螟甲腹茧蜂的寄生率却显著降低;同时又出现了大量的“鸡爪根”苗,药害面积达10%。  相似文献   

14.
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在广东经过了四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了比较确实的防治效果。1958年分别在广东顺德县沙滘农业社和中山县群众农业社举行了放蜂治螟结合农业防治的综合措施的示范。前者放蜂治螟蔗田面积共500苗,对照区蔗田200苗;后者放蜂面积共350苗,对照区165亩。自3月20日至5月3日在群众农业社先后放蜂7次,每亩每次放蜂1,500—5,000头。自3月26日至5月8日在沙滘农业社先后放蜂三批,第一批每亩放蜂4,500头,第二批8,000头,第三批10,000头。两社的放蜂治螟蔗田,都显著地减轻了螟害。沙滘农业社新植蔗田的放蜂治螟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县革委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科所植保站的具体指导和山西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班全体师生的协助下,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投入这个试验战斗的有九个公社、五个棉花加工厂、八十个大队、一个农科所等四百五十余人。所用蜂种,采自本地寄生棉铃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广大群众饲养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蓖麻蚕九十八万头,繁蜂二亿五千余万头,在八个公社、七十二个大队、一个农科所共放蜂治虫九千二百五十五亩。放蜂后分别在八个公社、十四个大队的七百五十亩放蜂区和对照区进行了群众性的典型调查。调查结果:在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中,山西省和运城地区的领导,都很重视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工作。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加快步伐,经过一年实践,对当地赤眼蜂种类、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田间放蜂等,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并根据计划,在运城地区几个县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用680多万头蜂放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我们于1972年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三结合”的生物防治实验小组,经过二年来的反复实践和大面积放蜂试验,取得了利用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显著效果(见表1、2)。广大社员群众一致认为,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不但花工少、成本低、效果大,而且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今后必须大力提倡,积极推广。 我们对利用澳洲赤眼蜂的技术问题,初步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0余年的大面积试验、示范.肯定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果.放蜂区卵的校正寄生率达70%左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从夏玉米田寄生卵块中回收蜂种结果看出,在放蜂期12—15天内,橙毛虫赤眼蜂所占的比率为68.9%.证明释放的与收回的基本上仍是同一蜂种,但放蜂结束后蜂种结构发生了倒置变化。同时探明了松毛虫赤眼蜂的种型、放蜂时间、放蜂置、田间生态环境、玉米螟卵置等诸因素与防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膜翅目寄生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这一性别决定机制,考察了玉米螟赤眼蜂雄蜂生殖力的大小,探讨了雄蜂授精能力与个体大小、年龄及交配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雄蜂在羽化时或羽化后很短的时间内其精巢就已发育成熟,成虫期不再形成新的精子。雄蜂在羽化后立即可与雌蜂进行交配,在雌蜂过量的情况下,24 h内就可能将体内的精子或精液消耗尽,24 h后的雄蜂虽能与雌蜂继续交尾,但雌蜂所繁育的子代中未见有雌性个体。同一雄蜂能与多头雌蜂进行交尾,授精8~23头雌蜂,平均能繁育出346.15头雌性后代。雄蜂的授精能力与交配次数密切相关,授精量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首次交配时,雄蜂能给雌蜂提供较多的精子,约能繁育出58.85头雌性后代,但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向雌蜂输送的精子越来越少,10次交配之后,雄蜂所能授精、繁育的子代雌性数将不超过10头。以后足胫节长度表示个体大小时,体型较大的雄性个体进行多次交配的能力强,能繁育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