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9~10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在自然条件下的野外活动体温,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静止状态下丽棘蜥的体温以及昼夜体温变化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Tb)高于基质温度(Ts)和空气温度(Ta),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2.938+0.994Ts,r2=0.926,F1,60=751.66,P0.0001;Tb=2.045+0.955Ta,r2=0.897,F1,60=523.39,P0.0001)。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年龄上的差异。环境温度为9~35℃的实验条件下,丽棘蜥的静止体温(Tb)与环境温度(Te)呈正相关关系:Tb=2.5446+0.8881Te(F1,73=156.34,r2=0.990,P0.001);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环境中,丽棘蜥的昼夜体温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P0.05),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8.060+0.683Ta,r2=0.313,F1,70=31.86,P0.0001;Tb=9.101+0.614Ts,r2=0.258,F1,70=24.341,P0.0001)。丽棘蜥的选择体温、耐受低温和耐受高温分别是29.51℃±0.31℃、6.33℃±0.26℃和40.40℃±0.69℃。丽棘蜥的体温调节模式既有行为调节也有生理调节,但是相对于其他活动较多的蜥蜴而言,丽棘蜥的生理调节能力较弱,这可能与其运动能力比较强的行为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
丽斑麻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丽斑麻蜥自截尾与蜥尾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
丽斑麻蜥     
邹寿昌 《四川动物》1989,8(3):45-4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综合介绍以供参考。分类和分布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我国现知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常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后者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5.
丽纹攀蜥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繁殖期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植华 《四川动物》2004,23(3):277-280
测定了丽纹攀蜥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和体重等形态指标,以及通过44天的生长后体长、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表明成年两性个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异形,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雄性的头长、头宽、头高和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繁殖期雌性个体的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丽纹攀蜥繁殖期雄性体长的增长显著大于雌性体长的增长,雌雄两性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丽斑麻蜥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辽宁省北镇县城郊丽斑麻蜥的繁殖习性。  相似文献   

7.
丽纹攀蜥精巢染色体和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用精巢细胞制片法,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的精巢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过程,其精巢染色体n=17,含6个大型染色体和儿个微小染色体。除微小染色体呈点状外,大型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同时我们观察了丽纹攀蜥减数分裂各个时期,并对各时期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安徽滁州雌性丽斑麻蜥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9.
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视网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讨动物视网膜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丽纹龙蜥(Jspalura splendida)视网膜的结构。结果表明,红腹锦鸡、丽纹龙蜥的视网膜均由四层细胞构成,在光镜下均可分为十层结构。红腹锦鸡视网膜平均厚225·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约为2:1;丽纹龙蜥视网膜平均厚156.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为1:1。红腹锦鸡、丽纹龙蜥视网膜视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4828±24404)个/mm2和(33165±7034)个/mm2。显示了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均具有昼行性动物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相似文献   

11.
王广力  高正发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4):834-836,F0003
丽纹攀蜥是中国已知的17种攀蜥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本文就丽纹攀蜥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捕食与繁殖行为的特征做一描述。通过观察发现,丽纹攀蜥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在其求偶过程中,雄性个体间存在性内竞争;所产卵在孵化过程中体积有明显增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精巢、四肢骨和脊椎骨为材料,利用直接制片法制备了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染色体标本,首次对其精巢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特别是微小染色体的长度进行了测量,描述了染色体特征,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同时与二倍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发现11对微小染色体类型中包括8对中着丝粒染色体、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魏刚 《动物分类学报》1998,23(4):342-345
本记述丽棘虫属一新种,即重庆丽棘虫Brentisentis chongqingensis sp.nov.与其它相似种进行了比较。新种体呈梭形;吻部细长,雄虫的吻大小为(1.58 ̄1.78)mm×(0.14 ̄0.20)mm;吻钩12纵行,每行有吻钩22 ̄24个;吻腺很长,延伸到身体后部;前、后精巢的大小分别为(0.28 ̄0.61)mm×(0.24 ̄0.35)mm,(0.25 ̄0.56)mm×(0.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可能影响有鳞类爬行动物卵孵化的环境因子中,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孵化温度不仅能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Overall,1994),而且还影响孵出幼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表现(Van Damme et al.,1992;Ji and Bra a,1999;Bra a and Ji,2000;计翔等,1999;潘志崇、计翔,200  相似文献   

15.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陈强(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重,温度,丽斑麻蜥,草原沙蜥ASTUDYONTHERESTINGMETABOLICRATEOFEremiasargusANDPhrynocephalusfro...  相似文献   

16.
夏季丽斑麻蜥种群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砺 《动物学杂志》1993,28(4):50-51
本文分析了丽班麻蜥1989—1990年两年夏季不包括当年幼体的种群结构的资料。共捕获麻蜥197尾。种群密度为672尾/公顷。性比为1:1.05,雄性多于雌性。将体长、体重作指标,参照对性腺的观察,把种群分为亚成体组,体长39.20±5.31mm,体重2.93±0.70g;成体组,体长52.91±3.21mm,体重5.40±0.74g。成体多于亚成体。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丽棘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方建平 《生态学杂志》1999,18(6):16-19,32
长江丽棘虫(BrentisentisyangtzensisYuetWu,)隶于棘吻目,长棘吻科,是余仪,伍惠生在长江中游的鱼中采获并定为新种[1]。据他们调查,长江中游有14种经济鱼类是该种棘头虫的终末宿主,黄颡鱼是终末宿主之一。有关这种寄生蠕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尚未见到报道。1 材料和方法从1998年6月至7月中旬,随机购得渔民在江边捕获的黄颡鱼76尾。在实验室内逐一测量黄颡鱼的全长、体长,称其重量,剖开鱼腹,完整地取出消化道,称鱼的空壳重,逐一解剖检查鱼的胃和肠道,记录检出的寄生蠕虫数量和寄生…  相似文献   

18.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19.
崇安地蜥的再发现及其分布范围的扩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20.
四川几种攀蜥的行为和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7~ 2 0 0 3年通过野外采集或室内饲养 ,对四川西部的几种攀蜥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变色现象、摄食和繁殖等进行了观察。发现汶川攀蜥卵在孵化过程中有逐渐长大、增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