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工程开辟了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的一个新的途径 ,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相关启动子和基因 ;创造雄性核不育和质不育的途径 ;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植物雄性不育性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传性状表现,从广义上讲是属于物种进化演替过程中的一种共性。但它却受着每一物种本身的遗传性(个性)的制约,基因作为决定性状表达的遗传单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问题的关键是负载这些基因的部位在哪里。为此,在植物雄性不育经典的理论中,才分出了核型不育;核、质型不育和细胞质不育(即一型、二型、三型学说)。尽管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对核不育类型的利用都持否定态度。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日本学者木原均的一个基因与一个胞质单位对应—即基因不育,它的细胞质也是不育的,否定  相似文献   

3.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概述了植物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定位,综述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中不育系与保持系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转录和翻译产物方面的差异以及和雄性不育之间的可能关系,以及恢复系中的恢复基因分子水平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环境条件光周期和温度对雄性不育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贩思路。  相似文献   

4.
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新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新假说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的受遗传基因控制,有的则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所致。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称为显性核不育。在通常情况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异...  相似文献   

5.
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YF  Huang JY  Yang JS 《遗传》2011,33(1):40-47
植物雄性不育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资源, 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植物雄性不育可从自然突变、人工诱变和远缘杂交中发现, 现在可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创造。文章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雄性不育品系及其相应的育性恢复策略, 分为“单组分策略”和“双组分策略”。其中利用“单组分策略”制备的不育植株是条件型雄性不育(可逆转的雄性不育), 它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雄性可育与不育的转换, 实践中可直接作为两用系(不育系和保持系)用于两系法杂交制种; “双组分策略”是利用基因互作和亲本杂交直接培育雄性不育系, 或利用基因互作原理分别研制不育系和恢复系, 用于三系法生产杂交种。文章分析了 “单组分策略”和“双组分策略”的基因工程方法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育性恢复策略优缺点, 对以上两种技术路线在实际应用中的现状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所谓植物雄性不育 (male sterility)是指植物体中雄蕊发育由于受到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育不正常 ,无有效花粉形成 ,但这种影响对雌蕊发育的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雌蕊能正常发育和正常受精的 1种不育现象 ,在植物界是很普遍的。据 Kaul报道 ,已经在 4 3科 ,16 2属 ,32 0个种或种间杂种中发现雄性不育。1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植物雄性不育根据其是否遗传可分为遗传性不育和非遗传性不育。前者是指其雄性不育特性可以在世代间传递 ,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后者是指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雄蕊发育受阻 ,而导致花药发育不正常所形成的雄…  相似文献   

7.
基因工程创造新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俐  章银梅  陈建南 《生命科学》2001,13(5):222-227
报道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及不育系的筛选和保留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颖  陈睦传 《植物学报》2000,17(1):1-10
本文概述了植物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定位,综述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中不育系与保持系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转录和翻译产物方面的差异以及和雄性不育之间的可能关系,以及恢复系中的恢复基因分子水平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环境条件如光周期和温度对雄性不育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雄性不育是植物雄性细胞或生殖器官丧失生理机能的现象,该现象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杂交种生产的效率。植物雄性不育包含细胞质雄性不育、不受环境影响的核雄性不育、光温敏型雄性不育及化学诱导的雄性不育。这些不育类型也已经被以三系或二系的方式应用于很多作物的杂交种生产中。综述了雄性不育各个途径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作物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雄性不育基因工程及其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是近年研究的活跃领域之一。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创造雄性不育的各种基因工程途径,包括通过核酸酶基因的特异空间表达、使胼胝质提前降解、利用反义基因、改变某些激素含量与比例、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有关基因、将特异启动子与催化产生某种毒素的酶基因结合转化植物、通过共抑制、通过双重转基因系杂交及一些新的设想如RNAi、凋亡;及上述不育系的保持与恢复的各种基因工程途径,包括利用引起雄性不育基因的抑制基因、利用雄性不育基因的反义基因、通过化学调控、利用定位重组系统。文中还尽可能列出了上述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情况,并就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辣椒是常异花授粉植物,杂种制种成本较高。利用雄性不育育种可以降低杂种成本,近年来成为育种单位及科研院所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国内开展辣椒雄性不育育种的情况,阐述了有关辣椒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涉及已被利用的遗传类型、不育系的来源和恢复系的研究,对近年来开发的不育和保持基因标记、恢复基因标记、基因的克隆进展进行了描述,为国内辣椒育种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危文亮  王汉中  刘贵华 《遗传》2005,27(4):651-658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线粒体不育相关区域的确定及其特点;2、不育相关区域的表达谱;3、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可能机理;4、恢复基因的可能调控方式;5、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其特征等。拟兰芥、水稻等模式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有关生物学信息及后续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取得更快进展。  相似文献   

13.
植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生殖功能的雄配子,而雌性生殖器官正常可育的现象。雄性核不育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但基本上都是隐性的,显性核不育非常少见,迄今仅在10余种作物中发现了24例显性核不育材料。水稻中已发现5份显性核不育材料,其中只有"三明"显性核不育材料遗传稳定,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本研究利用一个  相似文献   

14.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不育是植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小麦雄性不育的理论机制研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及遗传、生理生化不育机制、定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植物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模式王山荭,杨丽,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植物雄性不育是由于遗传、环境或理化因素引起的雄性器官退化、发育不良或花粉败育而不能行使正常生殖功能的现象。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即...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 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 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 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应用SIXS-PAGE技术对榨菜(Brassica juncea Coss.vat.tumida Tsen et Lee)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和保持系(MF)不同发育时期(苗期、抽薹期、盛花期)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方面,各发育时期不育系比保持系多1条约37kD多肽带,另1条约35kD多肽仅出现于CMS盛花期的线粒体中,叶绿体方面,各发育时期保持系55kD多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不育系叶绿体,其与Rubis CO大亚基分子量吻合。此外,还对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雄性不育对布氏田鼠交配行为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雄性结扎不育方法研究雄性结扎不育对布氏田鼠交配行为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结扎不育后不影响布氏田鼠雌雄两性的交配行为;不育雄性的存在对雌性的正常交配产生了干扰,降低了雌性的有效交配次数,并导致雌性怀孕率和产仔数的下降。结果一方面说明结扎不育雄性方法可用于布氏田鼠的不育控制研究,另一方面为不育后的竞争性繁殖干扰假设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桔梗雄性不育花药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观察和石蜡切片法对桔梗不育和可育花药的形态及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桔梗可育和不育花器形态、花药长度无明显差异,而开花后,可育花药饱满、有光泽、有花粉粒散出,不育花药皱瘪、无光泽、无花粉粒散出;不育花药绒毡层提前退化解体,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