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非人灵长类物种中,全雄群是其社会结构中常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涉及到非人灵长类全雄群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物种全雄群内个体组成、个体间关系及全雄群与繁殖群的关系,以揭示全雄群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旨在对非人灵长类全雄群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灵长类学是研究灵长类的科学,有时也涉及古生物学和研究人类的人类学。为了区别起见,称灵长类动物为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或次人灵长类(Subhuman primates)。本文只讨论灵长类学中现存灵长类动物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灵长类动物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灵长类学诸方面的研究,如行为科学,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对于认识人类的进化和社会活动,对于人口控制和医学等均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由影像生物调查所(Imaging biodiversity expedition,IBE)摄影师,深圳民间探险家李成、西南林业大学赵超(并列第一作者)和大理大学范朋飞教授(通讯作者)合作撰写的"西藏墨脱发现猕猴属一新种——白颊猕猴"在《美国灵长类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杂志网站正式在线发表。这表示,国际学术界正式承认了这一新物种。这是近几十年来第一个正式由中国人命名发表的灵长类物种。  相似文献   

4.
声音通讯是非人灵长类研究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了解非人灵长类的社会行为、个体关系、行为进化和社会演化等,甚至对探究人类语言起源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的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梳理,探讨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研究的前景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内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研究的深入,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毛色在动物生活中起着信息交流和伪装等作用。灵长类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都有着丰富的毛色,然而,毛色变化的分子机制却研究得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灵长类毛色变化既不能归因于某些毛色基因的序列差异,也不能归因于毛色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文对灵长类的毛色、灵长类的毛色基因(主要是MC1R和ASIP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灵长类毛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非人灵长类肠道内含有复杂的细菌群落,与其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具有生态和保护的双重意义。近十几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应用,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基本上是由来自12个门的细菌组成的,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门。这些菌门包括数目繁杂的下级阶元,总体上,不同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组成在科和属水平上的相似度比在门水平上低得多。有些菌科和菌属在某些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特别高,这些细菌往往与宿主的食物消化紧密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受到宿主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食性、年龄与性别、社会互动等因素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相关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有待于深入探讨的研究问题。我国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相对滞后,希望本文对推进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非人灵长类的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是了解人类生殖机制,如卵的成熟调控,受精卵的成熟与分化,胚胎着床,控制某些遗传疾病以及保护珍稀灵长类和提高实验灵长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非人灵长类卵的获取(包括超数排卵,非激素刺激动物取卵),精子处理(精液采集,冻存和精子获能),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胚胎的冻存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研究概况和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8.
非人灵长类的营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实验灵长类动物的最大产出国。进一步了解和发展非人灵长类营养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非人灵长类的饲养水平和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非人灵长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家饲料配比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各营养成分的作用、缺乏症状和改善案例。旨在丰富相关方面的科学信息,增加对非人灵长类营养
需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开展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其演化与适应的分子机制,同时有助于非人灵长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人灵长类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特别是有关其适应性演化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此,本文对非人灵长类基因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和探讨了目前非人灵长类适应性演化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本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亲缘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非人灵长类因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是亲缘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类群。动物进行亲缘选择的前提是亲缘识别,并常通过社会行为的亲缘偏向表现。因此,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识别机制和亲缘关系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熟悉性和表现型匹配是目前普遍认同的非人灵长类亲缘识别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能共同在灵长类的亲缘识别中起作用;在非人灵长类中,亲缘关系是影响社会行为模式的主导因子,它影响着多种灵长类个体的友好行为、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亲缘偏向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亲缘选择理论可以部分解释灵长类的行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两种亲缘识别机制的异同以及在实际研究中利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非人灵长
类社会行为的局限及可能原因。目前,对非人灵长类社会中的亲缘选择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依然存在诸如汉密尔顿规则参数估计和新大陆猴的亲缘选择研究案例的难点,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中国西藏自治区的新蝎蛉属 Neopanorpa Weele昆虫3新种:西藏新蝎岭 Neopanorpatibetensis Hua et Chou, sp. nov.(正模,西藏通麦, 2050 m),胡氏新蝎蛉 Neopanorpa hushengchangiHua et Chou, sp. nov.(正模,西藏樟木口岸),以及李氏新蝎蛉 Neopanorpa lifashengi hua et Chou,sp. nov.(正模:,西藏易贡, 2300 m)。简述了西藏长翅目的分类历史和现状,证实过去记载所谓的三种西藏蝎蛉(模式产地均为马边),即Panorpa guttata Navas,P.davidi Navas,和P.stigmalis Navas,实际上均为四川省种类。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组被誉为动物的“第二套基因组”,与动物的个体发育、营养获取、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等重要活动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与人类相近,开展其肠道微生物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保护和进化,而且对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影响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因素,包括系统发育、觅食、栖息地破碎化、年龄和性别、圈养方式以及社群生活,并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研究在非人灵长类生态、行为、保护以及适应性进化方面的应用。未来,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将为灵长类生态、进化和人类健康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灵长类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是中国的猴年,很多国家都在共同庆贺。我从事了几十年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最希望知道的是中国的猴子(本文泛指灵长类)野外种群如何,保护的状况怎样?同时,作为一名生态摄影的推动者,最希望拍到的是野外猴子的精彩生态图片和影像。那么,什么地方是我们考察拍摄的主要目的地呢?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的纵岭峡谷地区。这里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更是  相似文献   

14.
苏联本是非产猴国,但又是第一个开展当代实验灵长类学研究的国家。现全国共有5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猴类的研究或用猴做实验。全国共养猴近3万只,是人工养猴最多的国家。本文介绍苏联60多年来灵长类研究的发展史,主要的研究工作、研究机构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等。苏呼米灵长类中心世界第一个灵长类中心于1925年始建于苏呼米,1927年8月24日开始驯养进口猴,当时称为苏呼米猴子繁殖场。1932年底该场改名为全苏实验医学研究所亚  相似文献   

15.
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巍  汪寅  丁峻  张均华 《人类学学报》2008,27(3):264-273
灵长类动作理解(understanding of actions)的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阐明对于揭示灵长类特有的一些高级认知行为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灵长类动物而言,个体对其同类做出动作的识别以及理解是其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其动作理解的神经机制还知之甚少。随着镜像神经元成为近年来国外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神经生理学和脑成像等技术,陆续发现和证明了其在灵长类动作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镜像神经元在灵长类动作理解过程中的一些新认识及其在该能力进化和发育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一些实验中遗留的问题与灵长类动作理解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灵长类学会是在中国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自成立后,在我国灵长类学研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灵长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研究团队不断增加,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在几任专家组组长的领导下并经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灵长类专家组不断加强了与国  相似文献   

17.
近亲繁殖回避现象是人类学者、生物学者、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最关心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灵长类的社会特点和近亲繁殖回避假说,本文引入了三个主要假设:假设1)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个体繁殖适合度降低等损失;假设2)近亲繁殖有利有弊,但是弊端可能明显大于利益;假设3)如果弊大于利,那么动物应该进化形成回避近亲繁殖的机制,以减少该行为产生的损失。然后,本文综述分析了6科19个灵长类种群的现有繁殖数据,验证了灵长类的行为回避、迁移和繁殖抑制等机制,旨在强调灵长类回避近亲繁殖的必要性及其生物学背景,并为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跨学科素材。  相似文献   

18.
近亲繁殖回避现象是人类学者、生物学者、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最关心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灵长类的社会特点和近亲繁殖回避假说,本文引入了三个主要假设:假设1)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个体繁殖适合度降低等损失;假设2)近亲繁殖有利有弊,但是弊端可能明显大于利益;假设3)如果弊大于利,那么动物应该进化形成回避近亲繁殖的机制,以减少该行为产生的损失。然后,本文综述分析了6科19个灵长类种群的现有繁殖数据,验证了灵长类的行为回避、迁移和繁殖抑制等机制,旨在强调灵长类回避近亲繁殖的必要性及其生物学背景,并为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跨学科素材。  相似文献   

19.
睡眠行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活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关于非人灵长类睡眠地点选择与利用的研究是灵长类行为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 总结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睡眠地点选择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即捕食压力引起的安全因素, 睡眠地点的舒适因素和卫生因素; 分别对非人灵长类睡眠地点选择的三种主要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成因讨论,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索性地展望。  相似文献   

20.
啮齿类和传统的灵长类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属性.根据发育阶段、克隆形态、信号依赖、线粒体代谢、嵌合能力、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等差异,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被分为原始态(Naive)和始发态(Primed)两种状态.啮齿类PSCs表现为Naive特性,而小鼠外胚层干细胞(epiblast stem cells,Epi SCs)和传统的灵长类PSCs表现为Primed特性.体外是否存在灵长类Naive PSCs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非人灵长类PSCs的研究对于解决该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几项研究通过各自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灵长类Naive-like PSCs,这些细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类似于啮齿类PSCs的Naive特性.本文分析了啮齿类和灵长类胚胎发育差异性产生不同PSCs的可能机制,总结了本研究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在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原始态(Naive)和始发态(Primed)PSCs自我更新的调控机制差异最后,对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将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