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5月下旬,我站早稻正值分蘖盛期,秧苗一片油绿,这时在稻田内突然发现有枯死的秧苗,在一棵稻丛中,有整株枯死的秧苗数株,到了6月上旬,被害后的枯黄死苗更为显著。当时有些同志以为遭受螟虫为害所致,但是,为什么一棵稻丛中,一株一株的秧苗,整株的枯死呢?这种情况,引起同志们很大的怀疑,乃着手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凡枯死的秧苗,用手一拔即被提起,靠近地面的幼嫩茎部被  相似文献   

2.
蝼蛄的声学通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忠 《生物学通报》1995,30(12):6-7
通过对蝼蛄声学通讯的研究,揭示了蝼蛄鸣叫时发出的志信号对其种群所引起的行为反应,和蝼蛄声学通讯的特点,观察了发声器的结构与听器的作用。同时,记述了观察分析昆虫声信号的一般方法。声引诱的实验证明,不同参量的鸣声信号对蝼蛄的引诱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 1985年5月7—12日,笔者对易贡茶场近年来直插茶园大面积死苗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造成上述原因之一是蝼蛄所致。经查资料,蝼姑在西藏属首次发现。蝼蛄在易贡主要为害一年生茶苗,二年生茶苗次之,多年生茶园也有分布。蔬菜、青稞、小麦、大豆也见受害,但一般较轻。据在一年生茶园抽样调查(海拔2,160—2,270米),每平方米有蝼蛄平均11头,最高达24头,且沙土地多于粘土地。蝼蛄的成虫和若虫咬食茶苗和嫩茎,重者咬断,轻者咬成  相似文献   

4.
我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充分利用了公社化的有利条件,在小麦播种前,全区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群众性的灯火诱杀蝼蛄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从1959年8月27日到9月10日,据11个县(市)不完全统计,平均每晚参加干部、群众80万人,最多达103万人,持灯40万盏,最多时达60万盏,火把火堆20万个,共诱杀蝼蛄21,000万头(折合70余万斤),可挽回84,000亩麦苗全部受害(每只蝼蛄按为害4尺麦苗计算),每亩按200斤计算,共可换回粮食1,680万斤。此外,还创造了一些土法、药治  相似文献   

5.
6.
我们在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自1982~1985年,我们先后单独饲养雌虫69头,其中,有2头进行孤雌生殖,占3.9%。产卵量38~247粒,孵化率28~80.4%,卵期19~57天,成虫寿命97~137天。共孵化101头小若虫,再将这些若虫单独饲养,羽化为成虫54头(其中雌虫32头)。对这些成虫以3种不同配对方式进行观察:(1)无性后代雌虫与有性雄虫交配(5对),产卵54粒,未孵化;(2)无性后代雄虫与有性雌虫交配(8对),未产卵都死了;  相似文献   

7.
记述蝼蛄属GryllotalpaLatreille1新种:武当蝼蛄Gryllotalpa wud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跳甲的食性及食性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跳甲隶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植食性昆虫。本文对跳甲食性及食性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诠释了寄主植物的概念,分析了昆虫食性专化发生的原因。跳甲亚科的寄主植物的范围虽广,但有85%的属为专食性属。一般认为,专食性的跳甲亚科和萤叶甲亚科是由食性较广的叶甲亚科进化而来的,食性分化在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广食性代价推动了食性分化的发生,广食性代价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支持。有关食性分化方向的观点倾向于寄主植物转向化学物质相似的植物,表现为寄主转移、寄主扩张和形成寄主型等;食性分化推动了同域物种形成。跳甲食性分化的研究对于丰富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协同进化理论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上的蝼蛄菌属(Tettigomyces)11个种,其中新种1个:线状蝼蛄菌(T.filiformis Ye);国内新记录种10个:渐尖蝼蛄菌(T.acuminatus Thaxt.),非洲蝼蛄菌(T.africanus Thaxt.),短蝼蛄菌(T.brevis Thaxt.),毛生蝼蛄菌(T.chaetophilus Thaxt.),混淆蝼蛄菌(T.co-nfusus Thaxt.),蝼蛄菌(T.gryllotalpae Thaxt.),印度蝼蛄菌(T.indicus Thaxt.),间型蝼蛄菌(T.intermedius Thaxt.),翅生蝼蛄菌(T.pterophilus Thaxt.),普通蝼蛄菌(T.vulgaris Thaxt.)。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都保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过去调查地下蝼蛄,一般都是挖土取样,不但费工多、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过去我们两个劳力一天只能挖8-10个点(每点两平方米,深一米),挖了很多点所得蝼蛄却很少,有的还挖死了。经过1963-1964年在浚县城关和内黄张龙蹲点以来的探索,我们初步找到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中国蝼蛄属的检索表,并描述了该属1新种G.mabiana sp.nov..新种与尼泊尔种类 G.pygmaea相似,但可以通过如下特征加以区分:径脉末端不分岔,翅室呈三角形,阳茎基片横向骨片的侧端尖锐;此新种还与河南蝼蛄G.henana相似,区别为:新种前翅超过第5节背板,后翅到达第4节背板后缘,而河南蝼蛄G.henana前后翅均未伸达腹部第4节背板后缘;新种前胸背板无心纹斑,河南蝼蛄G.henana有;新种阳茎侧突囊弯钩状,后者为弯月形.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晋中地区枣树,历年遭枣尺蠖的严重为害。1966年以来,枣尺蠖幼虫在食光枣叶之后常转害附近的苹果树。1970年以来不但转害苹果树,而且还在苹果树上完成生活史,并有严重为害苹果树的趋势,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1973年,在晋中祁县峪口大队桃园(桃园内外及  相似文献   

13.
蛇的食性     
自然界中蛇类的食物十分丰富.蛇主要吃活的动物,包括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蛞蝓、蛇、鸟、鱼、蛙、蜥蜴以及昆虫等,甚至小型兽类.蛇吃植物非常少见,但曾有人了见到蟒蛇吃芒果或番茄.研究蛇的食性,有利于为饲养蛇供应食料.蛇的种类很多,各种蛇所摄取的食物也不相同.有的蛇是狭食性的,专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例如翠青蛇吃蚯蚓;钝头蛇吃陆生软体动物;乌梢蛇吃蛙;眼镜王蛇专吃蛇或蜥蜴;眼镜蛇、蝰蛇嗜吃鼠类;尖吻蝮(五步蛇)、蝮蛇(土公蛇)等不但吃鼠、蛙、还捕食鸟类;银环蛇喜吃蟮鱼、泥鳅:金环蛇以鱼、蜥蜴、蛇为食;烙铁头以蜥蜴、鼠类和鸟为食;竹叶青以蛙、晰蜴和鼠类为食;海蛇均以鱼类为食;白花锦蛇和黑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常景玲 《四川动物》2006,25(3):552-553
本文采用组织学技术对非洲蝼蛄消化道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消化道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此项研究为进一步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灰喜鹊的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灰喜鹊(Cyanopica cyalla swinhoe)为江苏常见留鸟。别名拖辫鸟(苏北),羊乌鹊、杨乌鹊(苏北,江阴),山丫头(江阴),山青(太仓,苏州),臭山青(沙洲,常熟)。多年来在江苏太仓,  相似文献   

16.
举世闻名的珍稀动物大熊猫,由于其食性高度特化,主食高山、亚高山林内的各种竹类,偶食一些玉米秆、木贼等植物性食物和一些动物尸体、木炭和铁锅碎片等。曾有学者认为:竹类萌发的实生苗含的有机酸、植物碱等成分较成竹复杂,其味苦涩,熊猫是不会采食它的。带着这个问题,于1981年  相似文献   

17.
蝙蝠的食性     
蝙蝠属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第二个大的类群,共有950种,分为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19个科。在系统发生上,翼手类来源于古食虫类。它们本以昆虫为食(现在大多数仍食虫子),但在长期适应辐射的过程中,食性变得极为复杂,有些已经适应成依靠果、蜜、血或肉为食了。按其食物的类别大致可分为下列六类。一、食虫类种类最多,约有80%以上的蝙蝠种类吃虫或兼吃虫子。小蝙蝠亚目中除吸血蝠科(Demodontidae)的3种外,其他17个科  相似文献   

18.
1981年3—9月,在南充市郊嘉陵江沿岸采集优势种小云雀(Alauda gulguta),每周1—2次,在室内将鸟胃内容物用沉淀法逐一分析、鉴定。同时对雏鸟和幼鸟用扎颈法和剖胃进行食性分析。现简报如下:一、通过对125只成鸟鸟胃剖检表明,植物性食物占总量的58%,其中杂草种子占总量26%,包括酢浆草等35属或种;作物种子占总量23%,主要为小麦等4种。植物性食物随月份的变化,种类变化较大。杂草种子3—6月以酢浆草、斑种草、狗尾苹种子等为主,7—9月以马唐、光头稗子为主。作物种子出现在其成熟的月份。动物性食物占总量33%,其中以鞘翅目昆虫为主,占总量23%(…  相似文献   

19.
白头鹎的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为苏南留鸟,苏州地区称:白头(常熟、沙洲),白头公(苏州),白头翁(太仓)。见于城镇、市郊、农田和丘陵。数量较多,为优势种。1965—1976年作者在苏州,昆山,吴县及太仓等地剖验了232个鸟胃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0.
区别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及非洲蝼蛄G.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的形态,一向是根据体形大小及其后足胫节上缘内侧所生刺之数目。国内及日本多数参考资料上都是记载华北蝼蛄生有刺2个,非洲蝼蛄有刺4个,问题就发生在这里。 在农业昆虫实验中,比较此两种蝼蛄的形态时,同学们经常会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非洲蝼蛄后胫节上缘内侧生有4个刺很明显,但华北蝼蛄生有刺2个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