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奉贤DY03孔的颗石藻化石。钻孔60.8-2m深度产颗石藻化石,涵盖上更新统的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的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赋存于灰色泥、泥质粉砂或粉细砂中,但化石种类贫乏。群落面貌以Gephyrocapsa oceanica占绝对数量,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Helicosphaera hyalina和Heli-cosphaera wallichii等偶现,属典型的单种类组合。研究依据颗石藻定量统计,划分出两个海相层:第一海相层,孔深61-40m,属上更新统川沙组和南汇组,颗石藻丰度低,属种单一,代表了海侵过程中的潮上带环境;第二海相层,孔深24.8-2.0m,属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丰度较高,并有数个属种共生,反映当时的滨岸潮上带-河口滨海-浅海近岸海湾的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之强度和范围都超过晚更新世发生的海侵。此外,本文仔细讨论了Gephyrocapsa oceanica的生态特征,显示其为一个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的暖水种。  相似文献   

2.
江苏句容宝华山全新世中晚期的花粉与环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宝华山华山口和官塘头两个剖面的花粉、地层资料,结合植物大化石和^14C年代资料,提示该地区从>6700-5600aBP为稳定的温暖湿润时期;自5600-5100aBP为全新世中期气候的转型时期,冷暖干湿变化较大,前期转凉,旱涝频繁,中期暖湿,后期转冷;大约从4400-4000aBP又变为稳定的暖湿气候。还根据自然保护区现代植被与花粉的关系和与植物大化石共生的沉积物花粉,阐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以  相似文献   

3.
对胶州湾和邻近海域表层沉积中颗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的分布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胶州湾内这个种的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在胶州湾和邻近海域表层沉积颗石藻组合占绝对优势,几个从属种类Braarodosphaera bigelowill,Syracosphaera histrica,S.lamina和Acantholithus sp.等,在一些样品中稀少,在胶州湾,依据Gephyrocapsa oceanica丰度的变化,自岸向海可以划分三个分布带:向岸常见带,浅水丰富带和深水富集带,这一分布模式与海湾水下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在湾外的近岸海域,该种的分布呈现出与湾内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野鹿荡DF20岩芯(北纬33°3.14′,东经120°48.05′,岩芯长21 m)中的全新世介形类进行了研究。从该岩芯的61个沉积物样品中获取介形类壳瓣逾1 700枚,鉴定出35属45种,这些属种被划归三个生态分布型,按个体数量由多到少顺序分别为滨岸低盐水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 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Leptocythere ventriclivosa等)、内陆架沿岸水型(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等)以及中陆架外海水型(Munseyella pupilla, Cytheropteron cf. sawanense等)。介形类个体密度及生态分布型组合变化,显示近7 000年来野鹿荡地区经历了三个沉积时期:I期(孔深19.6~7.5 m),处于潮下带,砂质底,海藻/海草繁茂,底栖生物生产力水平较高; Ⅱ期(7.5~2 m),由潮下带急速过渡为潮间带,泥质底,底栖生物生产力水平低; Ⅲ期(2~0.85 m),处于潮下带,砂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泉州湾西部QZDSZK02孔的沉积孢粉及AMS14 C进行分析,对泉州地区晚全新世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其中,共鉴定出60种孢粉类型,主要以木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为主,含草本植物花粉。根据孢粉特征及测年结果,划分出了4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区植被演化和气候波动的4个阶段。探讨了孢粉来源,通过研究松属与温度的关系,得出泉州地区松属树种的兴衰与温度关系比较密切的结论。泉州湾晚全新世的海侵,可能是沉积物供给的减少或沿海地区构造的下降,不一定是海面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 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内陆架、暖水)种的丰度,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8Cal.kaBP)、内陆架外缘(9.8-7.8 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内侧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8-3.4 Cal.kaBP).台湾暖流在8.O Cal. 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5.7-2.8和0.7-O cal.kaBP二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4.9-3.2 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沟鞭藻孢囊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3GC柱状样84个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高分辨率沟鞭藻孢囊记录。B-3GC柱状样中沟鞭藻孢囊化石丰富,包含14属28种孢囊。其中的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是沟鞭藻孢囊组合的优势组分,此外最常见的种类是Protoperidinium孢囊。通过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指标对比,可以确定全新世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的含量变化主要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相关,Spiniferitesspp.是较暖水的标志,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则指示了偏凉的海水。根据这一指标推测冲绳海槽北部早全新世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约6500aB.P.后由于黑潮及其分支(主要是对马暖流)的影响增强,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但在3700—2300aB.P.期间因黑潮及其分支强度有所减弱而引起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孢囊组合中异养型沟鞭藻Protope-ridinium孢囊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这一趋势可以作为海平面上升引起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的有力证据。黑潮及其分支影响的加强造成约6000—3700aB.P.和约2300aB.P.以后两个时期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相对贫营养低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苏北盆地阜宁组钙质超微化石由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苏北盆地4个钻孔300余块心样品进行了分析,在阜宁组的8块样品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计3属1种及3个比较种,化石属种单调,保存较 ,受到严重的溶蚀或增生,结合这些种类的分布时代和产出层位,很难排除苏北盆地阜宁组钙质超微化石再沉积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苏北滨海—宝应地区石炭系牙形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述了滨海县新港滨Ⅱ-2孔和宝应县黄浦黄10孔石炭系牙形刺13属16种5亚种和3个未定种。它们自下而上可归属4个牙形刺带和1个亚带。下石炭统的Siphonodella levis-Polyg-nathus inornatus带(含 Siphonodella eurylobata-Polygnaths streeli亚带)和 Gnathodus girtyi带;上石炭统的 Idiognathoides sulcatus带和 Idiognathodus delicatus-I.sinuosus带。  相似文献   

12.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微生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海相泥页岩,粉砂岩及燧石中富含微生物化石,其中,通过化学浸解法,从碎屑岩中获得14个形态属种的微生物化石;6个形态属种的蓝细菌化石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在燧石切片中。浸解获得的泥页岩,粉砂岩相微生物化石,在刘老碑组中-上部的主要是片形和球形: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Leiosphaeridia pelucida,Spumiosa alara及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inensis;在九里桥组,贾园组和赵圩组主要为多面形和球形;Monilinema quadratucella及Synsphaeridium sp.而史家组,金山寨组和沟后组则有丰富的球形,片形,梭形和带形个体;Leiosphaeridia hyperboreica,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Annulum difuminatum,Nucellosphaeridium asperatum,Tophoporata sp.Symplassosphaeridium sp,Macroptycha uniplicata及Taenia-tum simplex。该微生物组合可与河北及天津蓟县的新元古界景儿峪组和下马岭组的相对比,虽然上述微生物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仍在研究中,但却为我们了解新元古代大冰期前夕近岸海相环境生物圈提供了有关浮游植物的信息。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倪园组及九顶山组的燧石中,保存良好的微生物三维立体化石为丝形和球形蓝细菌遗留物,包括Siphonophycus sp,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Eozygion grande,Tetraphycus conjionceum,Globophycus rugosum及Caryospharoides pristine。该蓝细菌组合可能是底栖的,它们出现在非叠层石的碳酸盐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在苏北晚新生代地层中发现的两种剑齿象Stegodonzdanskyi和S.chiai。代表前者的化石材料是一件不完整的下颌骨,具有破损的左、右m2和完整的左m3,产自新沂唐店附近沐河岸边上白垩统红砂岩之上和上更新统黄土之下的含砾粗砂层,无共生化石。根据区域地层对比,产化石岩层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代表后者的化石材料是产自泗洪归仁砂矿的几件臼齿,或臼齿碎块,与Proboscidipparionsp.,Palaeoloxodonnaumanni,Equussp.和Cervus(Pseudaxis)cf.magnus等共生,时代可能为早更新世晚期。归仁砂矿产的剑齿象M3特别长大,具有9个完整的齿脊和相当发育的跟座,其大小和特征可与S.chiai的模式标本m3相匹配,它们代表一种比S。zdanskyi个体更大,更进步的华北最晚期的剑齿象。  相似文献   

14.
廖宁 《古生物学报》1995,34(6):758-760
首次报道西太湖W1A钻孔钙质超微化石,这一发现为研究西太湖成因及演化增添了新的古生物资料。钙质超微化石在西太湖的发现,证明大约1128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西太湖湖盆曾遭受海侵,形成海湾环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孢粉分析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00-3500yr.B.P.,草原发展,气候较适宜,以7200-6300yr.B.P.为高温湿期,5500yr.B.P.和3500yr.B.P.出现干旱,晚期从3500yr.B.P.至今植被为荒漠,气候干旱,其中700yr.B.P.气候恶化。北部地区全新世时期为荒漠植被,当气候温湿时,蒿和禾本科,莎草科成份增加,藜科减少,气候干旱时则相反,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分期和干湿波动与西部相近,两地在晚期气候朝干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苏海门王浩钻孔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了海门王浩地区WZK010、WZK214、WZK3003钻孔中的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组合,优势种G.oceanica在组合中平均占97%,依据化石的种数,丰度和保存状况,自下而上划分3个亚组合,第I亚组合,深度74-47m,由G.oceanica,H.carterii,H.wallich ii,S.lamina,U.sibogae组成,丰度较高,保存较好,代表前三角洲-浅海环境,第Ⅱ亚组合,  相似文献   

17.
苏、皖北部震旦纪叠层石及其沉积环境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钱迈平 《古生物学报》1991,30(5):616-629
根据苏、皖北部震旦纪叠层石的外形、大小、颜色及纹层特征,结合其它沉积构造特征,探讨水体能量、光照及沉积作用等环境因素对叠层石生长的影响,以此找出叠层石上具有指相意义的某些生态学特征。目前发现,大型层状、层柱状叠层石往往与浅水低能沉积物共生;分叉不发育的大、中型柱状叠层石则与具周期性变化的浅水高能沉积物共生;分叉发育的柱状叠层石与变化不定的浅水高能沉积物共生;平行分叉的小型柱状叠层石则与中-次中等能量沉积物共生。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叠层石形态也随之变异,形成一系列过渡类型,引起分类上的混淆。叠层石纹层表面积与水深往往成反比梯变,这也许与藻席受光照的充足程度有关。叠层石及其围岩的原生色也可作为了解当时水体化学性质及生物对矿物的富集作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产出丰富的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其中保存了大量微体生物化石。本研究通过岩石切片法发现了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的精美的丝状和球状蓝藻化石,鉴定出12属16种,即有丝状蓝藻6属10种(包含2个未定种):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ypicum,S.kestron,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球状蓝藻3属3种:Gloeodiniopsis suxianensis,Eoentophysalis cumulus,Nanococcus vulgaris;以及分类位置未定的3属3种(包含1个未定种):Myxococcoides minor,Leiosphaeridiasp.,Brachypleganon khandanum。其中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Nanococcus vulgaris均为本地首次发现,弥补了以前在九顶山组中只找到Siphonophycus而未曾见Os-cillatoriopsis的缺憾,并对大量保存精美的Siphonophycus的来源问题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而大量无异形胞的Os-cillatoriopsis属化石的存在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海底为缺氧环境。本次新发现丰富了九顶山组的微体生物化石资料,这些微体生物化石组合有可能成为元古宙洲际生物地层对比的依据。九顶山组碳酸岩台地沉积相中普遍发育的微体生物藻席、保存精美的高分异度的蓝藻化石以及并未在底栖环境中发现真核生物,均反映冰期前的浅海底栖生态系统还是由原核生物为主体的微体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