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寿螺为16种首批入侵我国的恶性入侵种之一,其直接的取食与竞争作用以及间接的生态干扰均对本土物种的生存与延续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探究本土生物扰动者霍普水丝蚓与摇蚊幼虫是否可缓解福寿螺入侵后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梨形环棱螺的生态挤压作用,设置了 3组实验,观察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分隔-共养体系中加入霍普水丝蚓与摇蚊幼虫后...  相似文献   

2.
梨形环棱螺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Sepharose 4B-甲状腺球蛋白亲和层析,从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体内分离到的一种凝集素,不连续PAGE显示其为单一的蛋白质谱带.它能凝集兔、猪、鸭等动物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人的A、B、O及AB型血的红细胞和固定后的兔红细胞.其凝集活力可被1.0mol/L的乳糖、半乳糖和60g/L的甲状腺球蛋白抑制,但不能被碱性硼酸缓冲液抑制.对温度变化敏感,有较宽的最适pH范围.  相似文献   

3.
梨形环棱螺五种酶分子与大运河底泥重金属含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样点笼内放养法,研究了京杭大运河不同污染程度环境对梨形环棱螺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胆碱酯酶(CHE)的影响,进行了酶活性与样点底泥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梨形环棱螺组织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SOD、CAT、GSH-PX和GST活性是指示污染的敏感指标,其监测结果与水化学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10 d暴露中,SOD酶活性被激活,CAT、GSH-PX和GST酶活性在污染环境中被抑制,CHE活性变化比较复杂.酶活性变化与底泥重金属的含量相关性很大.  相似文献   

4.
铜对梨形环棱螺抗氧化酶活性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采用暴露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铜(Cu2+ 分别为0、0.005、0.01、0.02、0.05 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以探讨Cu2+ 对梨形环棱螺的氧化损伤及其防御作用的机理,并为水环境Cu2+ 污染的早期诊断及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Cu2+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CAT、SOD、GST、GSH 和MT 均有明显影响,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SOD在前4天、CAT在前3天酶活性总体上表现出诱导趋势, GST在前4天酶活性处于诱导状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下降,到第5天时表现出抑制趋势;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增长,至14d时, 0.005 mg/L剂量组酶活性维持在正常值附近波动, 0.01 mg/L剂量组酶活性被诱导, 0.02 mg/L剂量组酶活性在肝脏中表现为诱导而在鳃中则被抑制,0.05 mg/L剂量组酶活性被抑制。肝脏和鳃GSH含量的变化与GST相似,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诱导效应,肝脏GSH在暴露的前5天、鳃GSH在暴露的前4天均处于诱导状态,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0.005 mg/L剂量组表现出诱导,0.05 mg/L剂量组则受到抑制。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处于诱导状态,各剂量组在0.5d被极显著诱导,随后MT含量出现起伏波动,有上升和下降,至第14天时达到一稳定水平。其中,0.01 mg/L剂量组肝脏的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被极显著地诱导(P <0.01),0.01 mg/L 剂量组的鳃组织MT除第10天外也被极显著诱导(P <0.01)。在暴露14d时,除0.05 mg/L剂量组的肝脏MT外,其余处于极显著诱导状态(P <0.01)。  相似文献   

5.
福寿螺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农业与生态危害。福寿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率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使其在新栖息地(尤其是脆弱生境)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扩大种群;福寿螺对天敌、寄生虫和病菌的防御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福寿螺的入侵降低了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福寿螺的生态耐受性、种群遗传变异与繁殖增长、对入侵地其他生物的防御与竞争以及入侵地的生态脆弱性等4个方面对福寿螺的入侵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在福寿螺入侵机制方面应着重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福寿螺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尤为突出,给生态环境、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当前,修复受PAHs污染的土壤是国际土壤和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而植物修复是最具潜力的环境修复技术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土壤PAHs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复合胁迫对植物生长及其形态结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系统等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重要领域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小竹节草(Najas guadelupensis)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食物,养殖数量设置为0、2、4、8、16和32只,分别在养殖的第1、3、5、7和9天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温度、pH、溶氧以及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福寿螺养殖液对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福寿螺的养殖数量和食物种类对养殖液中的溶氧、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溶氧量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而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养殖液中亚硝态氮的含量只受养殖数量的显著影响(P0.05);胁迫实验中,福寿螺养殖液对铜锈环棱螺和福寿螺相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寿螺表现为减速增长,铜锈环棱螺表现为负增长,并且养殖液浓度越高,对铜锈环棱螺的致死效应越大。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可以通过养殖液改变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抑制铜锈环棱螺的生长,并对其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这可能是导致福寿螺入侵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入侵生态学的理论,也为福寿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内观察了福寿螺在其主要危害对象水稻,及与其同源地的入侵植物五爪金龙、马缨丹、胜红蓟和蟛蜞菊5种植物新鲜叶片间聚集数量差异,结果显示:15min后福寿螺在距离其约75cm 的5种植物叶片聚集数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但75min内福寿螺在5种植物叶片间聚集的数量不稳定,75min后的聚集数趋于稳定,5种植物叶片上聚集福寿螺数由多到少顺序为蟛蜞菊、马缨丹、水稻、胜红蓟和五爪金龙。福寿螺取食水稻幼苗的量较大,显著高于取食另4种植物新鲜叶片的量,福寿螺取食4种与其同源地植物叶片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五爪金龙、蟛蜞菊、胜红蓟和马缨丹。不同浓度4植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液对福寿螺毒杀作用差异显著,乙醇提取物饱和水溶液致福寿螺100%死亡的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为:五爪金龙48h, 蟛蜞菊72h, 胜红蓟和马缨丹均为96h,按常规施用量化学农药密达100%毒杀福寿螺的时间为118h。综合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具有开发出既能有效防治福寿螺又不影响水稻生长和稻田环境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池塘围隔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392 ind·m-2、196 ind·m-2、98 ind·m-2、0 ind·m-2)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影响.实验从2009年9月14日开始,持续60d.结果显示:环棱螺可以明显提高藻华水体的透明度(SD),实验中、后期,三个处理组围隔水体的SD均能保持在60cm以上,而对照组SD改变不明显,波动于29~40.3cm之间;多数时间内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DO)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环棱螺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水体DO浓度.试验表明,单一投放螺类可有效降低藻华水体的叶绿素a(Chl-a)含量,但难以削减营养盐浓度.实验条件下,围隔水体总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下降趋势均与螺的密度呈现负相关性(R=-0.9851,p<0.05;R=-0.9678,p<0.05);对SD、DO、pH、Chl-a、NH4+-N、NO3--N、PO43--P等7个主要理化指标数据进行了Duncan多重比较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处理组在p<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环棱螺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藻类水华频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近年来,生物控藻法因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我国富营养化湖泊中常见大型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为操纵生物,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对水华水体中常见蓝藻铜绿微囊藻、绿藻普通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光合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螺-藻间相互作用关系,探究铜锈环棱螺作为生物操纵物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铜锈环棱螺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摄食藻细胞,其对铜绿微囊藻产毒株和不产毒株以及斜生栅藻的去除率均在12 h内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7%、73.2%和51.1%;其对普通小球藻的摄食强于其他藻类,至试验结束时去除率达到99.2%。产毒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会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累积并促发其肝脏病理学变化,进而阻碍铜锈环棱螺的摄食。试验后期各处理组藻细胞光合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铜锈环棱螺的摄食作用对藻细胞造成了损伤,抑制了其大量增殖。此外,当不产毒铜绿微囊藻与斜生栅藻混合时,铜锈环棱螺的选择摄食性导致微囊藻的优势地位被斜生栅藻所取代。因此,铜锈环棱螺可以通过摄食作用抑制藻类的光合活性并降低其生物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减缓水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其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影响。本文研究了15 ℃(低温)、25 ℃(对照组)和36 ℃(高温)三种温度条件下,不同时间点(0、6、12、24、48、72 h)福寿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15 ℃)和高温(36 ℃)胁迫下,福寿螺肝胰脏和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72 h时恢复到对照组(25 ℃)水平。低温和高温胁迫下,福寿螺鳃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肝胰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12 h、24 h和48 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并在48 h时达到最大值(P < 0.01)。鳃和肝胰脏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2 h升高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低温和高温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在24 h和12 h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温度能够诱导福寿螺抗氧化应激反应。福寿螺可以通过增加体内抗氧化物酶活力来缓解温度胁迫所造成的压力。鳃中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快于肝胰脏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福寿螺氧化应激反应表现出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福寿螺为世界性恶性入侵水生动物,也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人侵物种之一。福寿螺大量啃食为害水稻、茭白、白莲等重要农作物,对我国南方各省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福寿螺灾害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利用福寿螺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和危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部分。福寿螺卵中含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充分利用螺卵中的类胡萝卜素能拓展福寿螺的利用途径和方法。【方法】为探寻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用甲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石油醚等6种常用萃取剂提取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结果】结果显示,不同萃取剂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不同,醇类为较适合的提取液(甲醇〉无水乙醇〉丙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找出了合适的提取液,为拓展福寿螺的利用途径,以及福寿螺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次发现金苹果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嵩明白邑黑龙潭。金苹果螺起源于中南美洲,在亚洲,它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传播而逐渐扩散到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巴布几内亚、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南部。金苹果螺已成为水稻产区的最大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为防止金苹果螺在云南扩散,目前已经实施了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开展了公众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4.
After excision of shell from Pomacea canaliculata, survival rates, repair process, haemocyte response, and calcium content were observed and quantified for three weeks.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were used: black-colored individuals with large (BL-group) or small (BS-group) shell heights, yellow-colored individuals with large (YL-group) or small (YS-group) shell heights. The survival rates in BL-, YL-, BS-, and YS-groups after making partial excisions of snail shells were, respectively, 93.59, 94.87, 92.31, and 96.15%. Freshly regenerated shell could be seen at 1 day among the four groups after induction of shell 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 shell filled the wound after 5–10 days. The area of regenerated shell in yellow-colored individual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black-colored individuals, but the thickness of regenerated shell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ultiple (four times) inductions of shell regenera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thickness of newly formed shells. Two types of circulating haemocytes (hyalinocytes and granulocytes) were identifi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based on Wright’s staining. Artificial induction of shell regeneration render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otal circulating haemocytes which was followed by a decrease to pre-wounding levels. This peak value of total circulating haemocytes was 2.86, 2.43, 1.69, and 1.71-fold higher than pre-wounding levels in group BL, YL, BS, and Y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total circulating haemocytes in yellow-colored individua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black-colored. Calc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mantles of snails are favorable for calcium nucleation. It is postulated that calcium content increased in the mantle increase at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n returned to pre-wounding level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apple snails have effective shell regeneration abilities and that haemocytes and calcium transportation appear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ell growth and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福寿螺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入侵我国的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的福寿螺(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螺的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的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螺的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螺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螺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齿舌作为软体动物独特的摄食器官,是软体动物门重要的分类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P.maculata和本地物种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的齿舌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两种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齿式均为2·1·1·1·2。两种福寿螺齿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第一突起,P.canaliculata中央齿第一突起宽而短,不如P.maculata锋利。P.canaliculata与P.maculata第一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以及第一突起宽与中央齿宽的比值均具有显著差异。两种福寿螺与中国圆田螺齿舌的中央齿、侧齿、缘齿,不论是从形态还是数量上都明显不同。两种福寿螺中央齿第一突起大而尖,呈倒三角形,两侧对称排列3个小齿;中国圆田螺的中央齿第一突起短而宽,呈方形,两侧对称排列4个小齿。两种福寿螺的侧齿大突起内侧有1个小而尖的小齿,大突起外侧另有2个小齿;中国圆田螺侧齿上缘中间大突起外侧有3个小齿,呈锯齿状。两种福寿螺的内缘齿和外缘齿相似,缘齿上缘的中间尖齿尖锐,旁边再形成一小齿;中国圆田螺内缘齿上缘的中间尖齿突出,外缘齿基部细长,上缘有小的尖齿8~10个,呈梳状。两种福寿螺与中国圆田螺的第一突起宽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一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二突起宽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二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之比均差异显著。食性不同可能是造成种间齿舌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毒杀和水稻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飞  曾坤玉  张俊彦  陈建军  唐湘如 《生态学报》2009,29(10):5471-5477
福寿螺和五爪金龙是两种危害严重的入侵生物,利用五爪金龙防治稻田福寿螺是以害治害的方法.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毒杀福寿螺的效果,以及其对水稻苗生长的影响.在砂培条件下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及其分离得到的甲醇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水溶液不仅对福寿螺起到毒杀作用, 而且对水稻秧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毒杀和促进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均为:乙醇提取物>甲醇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五爪金龙乙醇提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及其对水稻苗促进作用强度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水稻土盆栽条件下抑制福寿螺取食水稻苗的效果与密达差异不显著(p>0.05).五爪金龙乙醇提取物能毒杀福寿螺,对水稻苗的生长没有不利的影响.因此, 利用五爪金龙防治稻田福寿螺危害是环境友好的非化学防治措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背景】福寿螺是首批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生物。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农业危害及防控等方面。其中,关于饥饿胁迫对福寿螺的影响亦有报道,但饥饿胁迫造成其器官组织损伤后的表观结构变化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福寿螺的存活和产卵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福寿螺头部和肝脏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福寿螺在饥饿25 d后存活率达90%以上;饥饿组在25 d内平均每缸产卵量为4.00块,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3块,且福寿螺在饥饿12 d后停止产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头部皱缩并有侵蚀絮状物堆叠,肝脏螺旋结构松散,并伴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和侵蚀状损伤。【结论与意义】短期饥饿(25 d)对福寿螺存活影响不大,但其产卵量受到明显影响,且头部和肝脏存在明显的外表破损。该结果为研究福寿螺入侵机制及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