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51种,包括枝角类16种,桡足类16种,轮虫19种。其中汉江干流汉川段丰度最高为1500.1 ind.·L-1,丹江口丰度最低为31.3 ind.·L-1;汉江干流生物量汉川段最高为1.80 mg·L-1(2018年7月),丹江口的生物量最低为0.05 mg·L-1(2017年11月)。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总的趋势是沿水流方向均呈升高趋势。与过去监测资料相比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呈急剧增加和种类下降趋势。PCA分析结果显示,氮、磷等环境因子对2018年1月站点的影响明显,而温度与7月份站位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考虑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仅仅受沿江水质污染影响,还可能受其他未调查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月、4-12月对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察到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62种,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13种;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469.1 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3.23 mg·L-1.从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组成以及QB/T值(为1)分析,库区水质处中营养型.根据轮虫的Shannon及Margalef多样性指数,库区水质属β-中污型.GAM和CCA分析均表明,水温对轮虫密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轮虫种类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GAM分析也显示了枝角类密度和透明度、溶氧存在较好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州工业园区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长江流域下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园区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面临严峻考验。浮游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苏州工业园区五个主要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进行4次调查。研究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112种(轮虫65种、枝角类29种、桡足类18种),其中优势种12种(轮虫10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1种)。Jaccard相似性分析表明,湖泊间后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整体处于中等相似水平。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和湖泊差异,而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为相似。RDA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pH是影响园区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湖泊面积与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无显著相关关系,样点近岸距离与生物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水质评价标准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可知,园区湖泊水质整体处于轻-中度污染水平。研究表明苏州工业园区五大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表现出同质化趋势;季节变化、环境因子以及样点近岸距离是调控群落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等4条河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相关水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63种,其中轮虫44种(69%),枝角类13种(21%),桡足类6种(10%),优势种主要为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长足轮虫(R.neptuni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大型溞(Daphnia magn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和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4条河道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变动范围为726~2571ind.L-1;平均生物量为12.04~44.27mg·L-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生物量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的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对河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进行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动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 2016 年 10 月和 2017 年 1 月、4 月、7 月对 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进行四次生态调查, 并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NMDS)、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 45 种, 以轮虫种类为主(32 种)。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春季最高(5287 ind.·L-1), 冬季最低(73.20 ind.·L-1); 生物量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春季最高(18.30 mg·L-1), 夏季最低(1.50 mg·L-1)。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矩形龟甲轮虫(K. quadra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主要优势种。春季、夏季均以螺形龟甲轮虫为优势种类; 秋季、冬季没有明显的优势种。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获得样品的空间定位点图, 四季分明, 反映出群落结构的水文季节性特征。冗余分析(RDA)表明, 水温(Water temperature, WT)、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 SD)是影响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 营养盐、pH、叶绿素 a(Chlorophyll-a, Chl a)是影响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佳琪  赵坤  曹玥  吴波  庞婉婷  尤庆敏  王全喜 《生态学报》2020,40(18):6644-6658
数量庞大、体积微小、高度多样化的浮游生物对淡水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鄱阳湖设置50个采样点,分别于201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8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浮游动物共记录43属99种,其中轮虫31属83种,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4属5种,春夏季节种类较为丰富。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155.29 ind./L,具有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 0.01),夏季(3150.37 ind./L)显著高于其他三季。四季共确定优势种14种,轮虫中优势度最高的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浮游甲壳动物中仅有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在秋季形成优势。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夏秋季节间的更替率(86.00%)高于其他季节(77.00%,66.67%)。优势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结果均显示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分类回归树分析(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CART)表明,每个季节均有多种群落类型,其中春夏两季中浮游动物群落类型的划分与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密切相关,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影响秋季群落划分的关键环境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温度(Water Temperature,WT)、Chla、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是造成四季浮游动物群落显著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除Chla外,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和酸碱度(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H)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关性,于201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南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时间变化。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3种,其中,轮虫78种,原生动物65种,枝角类17种,桡足类3种。夏季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141种)高于冬季(105种)。从四个湖区来看,微山湖浮游动物种数最多(102种),其次是南阳湖(95种)和昭阳湖(80种),独山湖(73种)较少。南四湖浮游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2 1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27 mg/L。除原生动物外,其他三类浮游动物夏季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高于冬季。采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浮游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均显示,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夏季高于冬季。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总氮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总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 H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唐山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伟  崔力拓 《生态学杂志》2017,28(11):3797-3804
为研究唐山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唐山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进行航次调查,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影响唐山湾海域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无机氮(DIN)、悬浮物(SS)、水温(T)和叶绿素a(Chl a);唐山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主要受溶解氧(DO)、T和Chla的驱动;在唐山湾不同海域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因素存在差异,其中乐亭海域和三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物理因素,曹妃甸海域则主要受化学因素的影响.这表明在唐山湾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的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更多地受化学因素影响(DIN、活性磷酸盐),而人类活动影响小的海域则更多地受物理因素的影响(T、SS).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金城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2009年和2010年3—12月在莱州湾金城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月份的综合调查,共记录到浮游动物75种,分属14个不同大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居多,分别鉴定出22种、20类,占种类总数的29.3%、26.7%,其次为水螅水母类,鉴定出11种,端足类、被囊动物、腹足类和栉水母类分别鉴定出6种、4种、4种、2种,其它枝角类、毛颚动物、等足类、糠虾类、磷虾类以及钵水母类各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强壮箭虫(优势度Y=0.24)、中华哲水蚤(Y=0.13)、墨氏胸刺水蚤(Y=0.07)、以及洪氏纺锤水蚤(Y=0.02)。2009年与2010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同一季节群落结构相似度达到40%以上。浮游动物丰度分别在2009年及2010年的5月份达到最高值951.65个/m3、1348.14个/m3。种类数分别在2009年9月和2010年6月达到最高值48种、40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在2009年10月及2010年5月达到最高值2.6、2.7,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水温与浮游动物种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7(P0.01)。盐度与浮游动物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84(P0.05)。透明度、化学耗氧量、pH、叶绿素及总氮总磷等环境参数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千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共国  虞左明 《生态学报》2002,22(2):156-162
研究了贫-中营养型的大型,深水湖泊--浙江千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在1a的研究中,共发现139种浮游动物(27种原生动物,70种轮虫,26种枝角类和16种桡足类)。根据年平均密度,各类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分别为褶累枝(Epistylis plicatilie),螺形龟甲轮虫9Keratella cochlearis),透明蚤(Daphnia hyalina)和一种中剑水蚤(Mesocyclops notius)。轮虫和枝角类群落多样性指数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采样站变异下,枝角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其种类数和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月份变异下,桡足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区苔藓植物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对北京市五环路内及附近部分区域的苔藓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31个地点、164个样地,采集苔藓植物标本327份。经整理鉴定,调查区有苔藓植物12科24属55种,其中阔叶小石藓(Weisia planifolia)和立碗藓(Physcomitrium sphaericum)等种类为调查区的广布种。通过对调查区同类型、不同地点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北京市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为城西、城北苔藓植物多样性高于城东、城南。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27个样地中的20种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盖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距主干道距离、人为踩踏、土壤pH值、林木郁闭度等环境因子对北京市苔藓植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北京市区大多数常见苔藓种类喜生于土壤含水量较高、偏酸性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青草沙水库是位于长江河口的一座江心水库,是现今上海最大的水源地,作为一个半自然半人工水体,其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既会受到来水影响,又有自身独特性,轮虫作为最有效的水质监测生物之一,能很好地反应水库的水体现状,为水库管理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于2014~2015年对青草沙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据水库轮虫水平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该水库轮虫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污染指示种、数量分布。结合多样性指数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轮虫群落结构特征,采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轮虫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两年共发现轮虫32种,2014年为20种,优势种7种;2015年为26种,优势种2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两年共有优势种。寡污型种类共鉴定出8种。2014年年均生物密度比2015年低,分别为(156.37±119.48)ind/L和(237.12±252.86)ind/L。2014年年均生物量比2015年高,分别为(0.1316±0.1146)mg/L和(0.1229±0.1371)mg/L。聚类分析表明,轮虫的水平分布与水库的形状、地理特征水文情况有着很大关系。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溶氧、总氮、总磷、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晋江流域水质污染与浮游动物四季群落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报道了2003年2、4、6、8、10和12月在福建晋江流域15个样点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研究的结果。采用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群、Margalef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初步比较了流域中各不同河段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流域受污染程度的顺序为东、西溪〈晋江干流〈南、北干渠。东溪、西溪上过度开发的梯级水电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有明显的影响,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对宜兴莲花荡水系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36种,其中,原生动物72种、轮虫39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9种、其他幼虫及卵3种。群落结构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14 664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4.903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26。浮游动物密度以及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总氮(TN)、氨氮(NH4+-N)以及溶解氧(DO)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以及优势种情况,判定莲花荡水系整体处于中污型。  相似文献   

15.
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帮助利用生物操纵技术进行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进行了2周年的系统调查.淀山湖浮游动物有128种,其中浮游原生动物23属29种、轮虫23属51种、枝角类15属33种、桡足类15种.年均密度6 965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62.19%和36.77%,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生物量年均为6.00mg/L,以轮虫和枝角类占优势,分别占51.65%和38.38%,生物量高峰出现在夏季.4个类群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与其均匀度指数J呈显著正相关,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其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及优势种组成特征判断,淀山湖水质为富营养型.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好的水质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 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  相似文献   

17.
黎道洪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1-488
在2002—2005年的2月和7月共5次赴荔波董背洞和水江洞对肉眼能见到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在董背洞共获标本440号,隶属3门5纲10目20科39种或类群;在水江洞共获标本498号,隶属3门6纲11目20科25种或类群。根据上述两洞内各光带中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不同,将其划分为6个动物群落,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最大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群落B(4·1059)、H(2·4716)、B(3·3322)、E(0·9042)、C(0·3442)和A—C(0·5251)。此外还研究了群落多样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如温度、湿度、空气中CO2和N2含量、土壤有机质和部分无机盐含量等。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物种数、物种丰富度和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0·909和0·868(双尾显著性检验均P≤0·05),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1(双尾显著性检验,P≥0·1),由此证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影响洞穴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地表,温、湿度是影响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子,但在特殊的溶洞内由于洞尾段的温度四季较稳定和整个洞穴内的湿度均较高,故与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黎道洪 《动物学杂志》2007,42(1):140-147
分别在2005年的10月和2006年的2月赴遵义龙洞和万家洞对肉眼见到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在龙洞共获标本454号,隶属3门6纲13目20科29种或类群;在万家洞共获标本1726号,隶属3门7纲11目18科22种或类群。根据两洞内各光带中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不同,将其划分为6个动物群落,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最大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群落A(3.1932)、C(2.0788)、A(2.8332)、B(0.7828)、E(0.3789)和B-E(1.7854)。此外还研究了部分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8(双尾显著性检验≤0.05);空气中CO2的含量与物种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都成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0.263、-0.072、-0.117和-0.031。由此证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空气中CO2的含量是影响洞穴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orth temperate ants: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oan M. Herbers 《Oecologia》1989,81(2):201-211
Summary Ant communities in Vermont and New York woods were sampled in four time periods to determine species composition, relative abundances, and nest locations in space. The Vermont community was richer, containing more species and higher nest densities than New York. Both communities followed the geometric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bundances, suggesting that a single resource was mediating competition. The resource most clearly implicated was suitable nest sites, principally pre-formed plant cavities. Nonrandom species associations, underdispersion in every seas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incipient nests overwintering aboveground all implicated shortage of such cavities. Furthermore, microhabitat differences which produce suitable nest sites occur over a very small scale in thes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20.
《农业工程》2014,34(3):141-147
Qinzhou Bay, the biggest bay in Guangxi Province, is very species-rich and is developing a robust marine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as human impact has increase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Measuring zooplankton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s a way to monit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four ecological surveys of the zooplankton in Qinzhou Bay during 2008 and 2009, a total of 134 species of zooplankton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52 Copepoda species, 27 Medusa species, 14 Planktonic larvae, 9 Chaetognatha species, 8 Pteropoda species, 5 Amphipoda species, 4 Cladocera species, 4 Ostracoda species, 3 Thaliacea species, 2 Appendiculata species, 2 Sergestdae species, 2 Protlsta species, 1 Rotiera species and 1 Cumacea species. The fauna was clearly characterized as tropical population. The total species number was highest in autumn, followed by spring, winter and summer. Zooplankton species diversity in Qinzhou Bay ha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1983–1985 (83 species).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bays, the number of zooplankton species in Qinzhou Bay is close to Daya Bay (128), higher than in Zhilin Bay (60), Jiaozhou Bay (81) and Luoyuan Bay (70), and far lower than in the north South Sea (709). We adopted the dominant index Y > 0.02 as the distinguishing standard of dominant species. The number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were six, nine, eight and five. There was only one common dominant species (Penilia avirostris) appeared in different seasons, For summer and autumn, the shared dominant species numbered about four. Between other seasons, the shared dominant species varied between two and three. The number of uniquely dominant species was four in summer, three in autumn and one in both spring and winter.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different seasons have some overlaps and some differences. The averag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was 378 mg/m3 at all times of year. The average biomass was largest in autumn, followed by winter, and was the least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average density of zooplankton for the entire year was 805.11 ind/m3. The average density was largest in summer, followed by winter, and was least in autumn and spring. Copepoda and Planktonic larvae we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zooplankton in spring and summer at Qinzhou Bay, with the other species’ densities under 10%. In autumn, Copepoda, Planktonic larvae and Chaetognatha we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biomass, and in winter, the major species were Copepoda and Cladocera, with the others species’ density under 10%.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was 3.84 and the evenness index (J′) was 0.77. The zooplankton diversity index and community evenness overall were good and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had a complete and stable state, but the status of the community was relatively wea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density of zo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remarkable. Biomass and dens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li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