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产后1、10、25、45、60日龄(成体)5个发育阶段的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睾丸和附睾组织内睾酮的免疫阳性反应.1日龄和10日龄,棕色田鼠睾丸生精小管内的前精原细胞胞质中有睾酮阳性表达.25日龄,有许多精子细胞产生,睾酮主要集中于精子细胞胞质表达.45日龄,精母细胞和精子中也有睾酮表达.成体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中均有睾酮表达.1日龄至成体睾丸间质细胞和肌样细胞均有睾酮表达,25日龄时表达最强(P0.05).1日龄至成体附睾上皮细胞和连接组织有睾酮表达,成体附睾管内的大量精子有睾酮表达.这些结果说明,棕色田鼠从出生到性成熟过程中,在精子发生的各阶段,睾酮对生精细胞的分化增殖有直接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随发育阶段不同具有可变性,同时,附睾的功能和精子的成熟也受到睾酮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棕色田鼠睾丸和附睾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10、25、45及60日龄(成体)5个发育阶段的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睾丸和附睾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结果发现:①睾丸间质细胞中:1日龄有AR表达,至10日龄和25日龄AR表达减弱,45日龄AR表达最强,至成体AR表达又减弱(P<0.05);②肌样细胞中:从1日龄至成体均有AR表达,25日龄AR表达最弱,45日龄AR表达最强,至成体AR表达又减弱(P<0.05)。③1日龄前精原细胞偶有AR表达,10日龄精原细胞没有AR表达;25日龄精子细胞有AR表达,45日龄精子细胞和部分精母细胞有AR表达,成体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及精子中有AR表达。④支持细胞中:性成熟前AR表达不明显,成体有AR表达。⑤从1日龄到成体,附睾中均有AR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雄激素在棕色田鼠睾丸间质细胞、肌样细胞和生精细胞的表达随个体的发育阶段而变化;雄激素可促进青春期棕色田鼠间质细胞的功能与分化,肌样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同时,雄激素对附睾功能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棕色田鼠睾丸及附睾胚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产后1 d、10 d、25 d、45 d、60 d及70 d的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睾丸和附睾发育进行了观察,以探讨其精子发生特点.结果 发现,1 d棕色田鼠的生殖细胞主要是生殖母细胞和前精原细胞;10 d出现大量精原细胞,睾丸间质细胞明显;25 d出现精子细胞;45 d有少量精子出现;60 d和70 d具有各级生精细胞,睾丸生精小管和附睾内出现大量成熟精子.睾丸生精小管管径和生精上皮厚度随日龄增加,于60 d达到最大;附睾管腔直径和附睾上皮厚度也于60 d达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在生后45 d左右进入青春期,60 d左右达到性成熟,精子的产生及成熟与附睾的发育同步.  相似文献   

4.
大鼠睾丸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友敏  张健  李健  段相林 《动物学报》2003,49(3):339-345
为研究雄性大鼠睾丸在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生精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本实验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体视学图像分析等方法,对生后1d至生后24月龄大鼠睾丸eNOS表达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统计测量了阳性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面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生后1d至2周龄eNOS阳性表达极少;3周龄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及精子细胞均出现了阳性表达;1月龄至18月龄生精小管靠近管腔的精子细胞也呈阳性,阳性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数目差异显著;24月龄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eNOS大量表达,部分生精细胞也有表达。本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参与精子的生成及睾酮的分泌过程,衰老时eNOS阳性表达显著增加,这种变化可能会抑制睾酮的分泌,最终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动物学报49(3):339—345,2003]。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雄性生殖系精子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应用免疫组化、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VEGF蛋白在成年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s显示,在大鼠睾丸和附睾内均有VEGF蛋白(约45kD)的表达;免疫组化显示,睾丸内VEGF见于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内。精子细胞的VEGF表达伴随精子细胞顶体发育的全过程,精子残余体呈强阳性。附睾内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且有区域和细胞特异性。附睾起始段的所有上皮主细胞内都有VEGF阳性颗粒;头、体、尾各段的VEGF阳性细胞多数与含PAS阳性颗粒的细胞重合,证明为亮细胞;近端附睾的管腔内可见精子头部呈VEGF阳性染色。睾丸、附睾间质血管内皮为VEGF阴性。上述结果表明,VEGF蛋白可由生殖细胞和附睾管上皮细胞直接产生,它可能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形式共同作用于睾丸和附睾的生殖细胞和血管内皮,直接或间接影响精子的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特别是精子顶体的形成过程,并可能与精子在附睾内的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雄性生殖系精子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应用免疫组化、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VEGF蛋白在成年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s显示,在大鼠睾丸和附睾内均有VEGF蛋白(约45kD)的表达;免疫组化显示,睾丸内VEGF见于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内。精子细胞的VEGF表达伴随精子细胞项体发育的全过程,精子残余体呈强阳性。附睾内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且有区域和细胞特异性。附睾起始段的所有上皮主细胞内都有VEGF阳性颗粒;头、体、尾各段的VEGF阳性细胞多数与含PAS阳性颗粒的细胞重合,证明为亮细胞;近端附睾的管腔内可见精子头部呈VEGF阳性染色。睾丸、附睾间质血管内皮为VEGF阴性。上述结果表明,VEGF蛋白可由生殖细胞和附睾管上皮细胞直接产生,它可能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形式共同作用于睾丸和附睾的生殖细胞和血管内皮,直接或间接影响精子的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特别是精子顶体的形成过程,并可能与精子在附睾内的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7.
VEGF、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附睾及附睾精子上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及附睾表达的研究,探讨其在雄性生殖器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VEGFR2在SD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定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它们在大鼠附睾精子上的表达定位。结果VEGF及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睾丸中,VEGF主要表达于精原细胞胞质、精子细胞发育中的顶体、Sertoli细胞胞质及精子残余体内,Leydig细胞胞质也有阳性表达;VEGFR2主要表达于精子细胞发育中的顶体和间质细胞胞质。在附睾中,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所有主细胞胞质内;而VEGFR2表达于附睾管头段和尾段上皮主细胞胞质内,体段免疫染色阴性。免疫荧光显示,VEGF与VEGFR2都与精子头部顶体、尾部颈段、中段和主段相结合,末段未见阳性荧光。结论VEGF及VEGFR2在大鼠的睾丸和附睾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定位具有细胞特异性和区域特异性,提示其可能在大鼠睾丸精子发生和附睾精子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纯  张育辉 《动物学研究》2007,28(3):303-310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原癌基因FOS蛋白、17β-雌二醇(E2)和雌激素受体(ER)在中国林蛙生精周期中不同时期精巢内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在中国林蛙生精周期的Ⅰ—Ⅴ期,E2和ER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内均有表达。在不同时期的精巢中,E2和ER在生精细胞的定位具有一致性:在Ⅱ—Ⅲ期,精子细胞的E2和ER阳性表达最强;在Ⅲ期,精子中E2和ER阳性反应强度显著高于Ⅳ—Ⅴ期(P<0.01)。在生精周期的Ⅰ—Ⅴ期,支持细胞中,E2和ER表达强度经历由强减弱再增强的变化过程。在生精周期的Ⅲ期,间质细胞中E2和ER阳性反应强度高于其他各期。除精子外的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内均有FOS阳性反应,其表达强度呈现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 日龄) , 5 日龄, 15 日龄, 25 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 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 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 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5 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5 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25 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查和分析不同病理睾丸组织雄激素受体和热休克蛋白90α表达的差异.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查精子发生停滞、精原细胞瘤、前列腺癌去势和正常健康睾丸标本之雄激素受体和热休克蛋白90α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睾丸组织和前列腺癌去势睾丸中雄激素受体在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的胞核表达,前者的表达强度高于后者(P<0.05);热休克蛋白90α主要在类肌细胞、间质细胞、支持细胞核及生精细胞的胞浆表达.精子发生阻滞的睾丸组织,雄激素受体主要在支持细胞的胞核和生精细胞的胞浆表达,热休克蛋白90α主要在支持细胞、类肌细胞表达;精原细胞瘤的睾丸组织,雄激素受体在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表达,热休克蛋白90α的表达强度在精原细胞瘤组织高于对照标本.结论雄激素受体核转运异常与精子发生阻滞有紧密关系;前列腺癌去势患者睾丸组织中,雄激素受体免疫反应强度减弱与睾丸衰老有关;精原细胞瘤患者睾丸标本,雄激素受体表达减弱,但热休克蛋白90α表达增强;提示雄激素受体和热休克蛋白90α的表达异常与精原细胞瘤的病理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连艳  杨鹰  张琨琨  谢荣凯  韩静 《四川动物》2008,27(3):378-381
目的 通过观察雌激素受体亚型在去势大鼠子宫和阴道的表达, 研究卵巢切除对大鼠子宫、阴道的影响机制.方法 60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势组,每组20只.8周后处死大鼠,分离摘取子宫、阴道,进行ERα、ER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mRNA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 ERα在各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以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表达最强;ERα在各组阴道粘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以粘膜上皮细胞中表达最强.去势组子宫、阴道ERα表达水平较其它两组明显降低.ERβ主要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阴道粘膜上皮细胞中有表达,但较ERα表达弱.ERβ在去势大鼠子宫和阴道中未见明显表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子宫、阴道雌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强度和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 卵巢切除后大鼠子宫、阴道ER亚型表达明显降低,尤其以ERβ表达下调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记录分析雌雄棕色田鼠同性间的社会互作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雌激素α受体(ERα)在雌雄棕色田鼠脑内的分布进行定位,以揭示ERα在不同性别棕色田鼠社会行为中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雌性棕色田鼠攻击行为显著多于雄性;雌性棕色田鼠亲密行为明显少于雄性,差异极显著;此外,雌性棕色田鼠的防御行为极显著多于雄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Rα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弓状核(ARC)、杏仁内侧核(MeA)、杏仁中央核(Ce)、下丘脑视前区(MPOA)、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终纹床核(BST),其中ERα在BST、MPOA、MeA和Ce中的分布存在着极显著性二型性,且雌性田鼠表达的ERα较多;在ARC中的分布也存在显著性二型性,雄性田鼠表达的ERα多于雌性田鼠;ERα在VMH中的分布无明显的性二型性。结果揭示了雌雄棕色田鼠在同性间社会互作中攻击、防御以及亲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ERα在雌雄棕色田鼠脑内的分布模式也有显著性差异,社会互作和ERα免疫阳性细胞分布的两性差异都呈现单配制鼠类的特征,ERα在大脑分布模式的两性差别和不同种类间的差别可能是单配制啮齿类呈现相关生殖和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机制[动物学报54(6):1020-1028,2008]。  相似文献   

13.
王晓云  张健  李健  段相林 《动物学报》2003,49(4):481-487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出生到生后25月龄各发育阶段SD大鼠睾丸内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1)睾丸间质细胞:从出生到生后3周龄,AR阳性表达强度较弱;到生后1月龄,AR阳性表达强度显著增强,并达到峰值;在生后2月龄,AR阳性表达强度显著减弱,此后AR阳性表达又呈增强趋势。(2)肌样细胞:从出生到生后2周龄,AR阳性表达强度较弱;到生后3周龄,AR阳性表达强度显著增强,并一直维持到生后2月龄;从生后3月龄,AR阳性表达强度呈减弱趋势,到生后25月龄达到最低水平。(3)血管内皮细胞:从生后3周龄到生后2月龄AR阳性表达较强;生后3月龄,AR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减弱;生后25月龄,AR阳性表达强度与生后3月龄相比变化不明显。(4)支持细胞:在生后1月龄出现AR阳性表达,到性成熟后,支持细胞AR阳性表达随生精周期变化而变化,在生后25月龄未见AR阳性表达的支持细胞。(5)生精细胞:出生组,前精原细胞内有AR阳性表达;生后2周龄,精子细胞开始出现AR阳性表达;生后1月龄,精原细胞开始出现AR阳性表达;生后2月龄出现阳性表达的精子,生后25月龄未见阳性表达的生精细胞。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原癌基因FOS蛋白、17β-雌二醇(E2)和雌激素受体(ER)在中国林蛙生精周期中不同时期精巢内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在中国林蛙生精周期的Ⅰ—Ⅴ期,E2和ER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内均有表达。在不同时期的精巢中,E2和ER在生精细胞的定位具有一致性:在Ⅱ—Ⅲ期,精子细胞的E2和ER阳性表达最强;在Ⅲ期,精子中E2和ER阳性反应强度显著高于Ⅳ—Ⅴ期(P<0.01)。在生精周期的Ⅰ—Ⅴ期,支持细胞中,E2和ER表达强度经历由强减弱再增强的变化过程。在生精周期的Ⅲ期,间质细胞中E2和ER阳性反应强度高于其他各期。除精子外的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内均有FOS阳性反应,其表达强度呈现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母鼠(Mus musculus)分娩后第2天起每天灌服双酚A(BPA,剂量5、50、100mg/kg),仔鼠通过乳汁暴露于BPA,一直持续到第22天断奶,研究BPA对雄性仔鼠成年后精子生成、睾丸结构与睾丸内雌激素受体(ER)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雌激素、抗氧化酶水平变化。结果发现,BPA处理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降低,雌激素水平升高。所有剂量组睾丸发育受到抑制,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精子畸形率显著升高,5和100mg/kg剂量组附睾尾精子数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不同曲细精管间ERα表达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仅在支持细胞核内表达,另一种是在支持细胞和精母细胞核内均表达。PCNA表达与ERα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后一种ERα表达模式的曲细精管内PCNA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哺乳期接触BPA雄鼠睾丸内ERα单细胞平均表达强度升高,初级精母细胞PCNA表达量升高。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睾丸决定的诱导一般依赖于Sry基因,然而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Sry基因已经丢失,而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雌雄个体依然有繁殖能力。我们在研究涉及性别决定的一些基因时,发现R-spondin1与性别决定有关。为了探讨R-spondin1在棕色田鼠中的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我们用RT-PCR检测R-spondin1在棕色田鼠性腺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R-spondin1仅在出生后不久的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雌性个体的卵巢中表达,在出生后的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雄性个体睾丸中未见其表达,这说明R-spondin1可能在棕色田鼠指名亚种卵巢发育中具有某种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热敏蛋白TRPV1在生后发育小鼠睾丸的表达和定位。方法 采用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TRPV1在生后发育小鼠睾丸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TRPV1在成年小鼠睾丸生精上皮不同周期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TRPV1在成年小鼠睾丸各类生精上皮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显示,TRPV1在小鼠出生后7 d的睾丸中已有表达,在21 d时其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在28 d达到顶峰,之后随小鼠发育至成年阶段其表达量逐渐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RPV1在成年小鼠睾丸生精上皮的各个周期均有表达,并且从IV期开始表达量增加。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TRPV1在成年小鼠睾丸SOX9阳性的支持细胞、PLZF阳性的精原细胞和SYCP3阳性的精母细胞均有表达,并在初级精母细胞表达量较高。结论 TRPV1在小鼠睾丸生后发育的早期即开始表达,并且在生精上皮各类细胞中有广泛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鼠生精上皮各类细胞发育过程中形体学特征以及异常发育的生精细胞形态方法:PAS染色正常成年小鼠睾丸,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每种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小鼠生精上皮分为Stage I-XII不同阶段,在精子细胞分化、分裂的同时呈现出动态变化,生精上皮中的精子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细胞(L、Z、P、D)、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长形精子细胞。每种细胞都具有明显形态学特征。结论:根据生精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小鼠不同类型精子发育是否正常,对于利用小鼠动物模型来研究生殖系统功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精原干细胞的鉴定对于精原干细胞的体外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证明1月龄巴马小型猪睾丸没有启动精子的发育,而2月龄的巴马小型猪已经启动了精子发育,在其精细小管中发现了精子细胞和精子。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证明1月龄巴马小型猪精原干细胞表达UCHL1,可以与植物凝集素DBA结合,个别的精原干细胞表达CDH1,但不表达C-KIT。2月龄巴马小型猪精原干细胞只表达UCHL1,不表达CDH1和C-KIT,也不能与DBA结合。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体外培养的精原干细胞的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2(Trefoil factors2,TFF2)及雌激素受体ERa,ERβ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82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TFF2,ERa和ERβ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TFF2,ERa和ER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FF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7%(16/2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3%(47/82),TFF2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FF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浸润程度无关。ERa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8%(13/14),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4%(19/2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7%(44/82),ERa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Ra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有关(P<0.05),与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ERβ在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6%(11/14),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7%(16/22),在8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8%(40/82),ERβ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Rβ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有关,与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TFF2、ERa和ERβ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