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 I/R)最常见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血流再通后以及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CPR)后,在再灌注的病理因素条件下引起的脑功能损伤,最终会导致细胞死亡。大量研究表明,脑I/R诱导的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凋亡、焦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等,研究细胞死亡可以揭示脑I/R损伤的病理机制,从而为寻找治疗靶点来改善神经功能提供线索。儿茶素作为抗氧化剂能够抑制因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死亡,而脑I/R诱导细胞死亡的形式存在多样性表明其病理机制具有多样性。因此,本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揭示其规律,以期能为研究开发治疗脑I/R损伤的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由大脑局部血流中断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缺血侧脑组织的快速有效再生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关键措施,但在再生和复流过程中存在再灌注损伤的风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作用机制复杂,其过程涉及多种病理环节及信号通路。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新型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形式,脂质过氧化与铁超载是铁死亡的重要环节,而线粒体铁蛋白可能在铁死亡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铁死亡可能是未来治疗CIRI的新方向。本文简要综述了铁死亡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探讨中医药干预细胞铁死亡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提升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单一药物或者基因靶点治疗很难形成有效的治疗。miRNAs是一类包含20~25个碱基的单链非编码RNA,可以对多种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近年以来,发现有多种miRNAs在脑缺血后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作用、免疫炎症、凋亡以及神经血管修复等多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本文将针对miRNAs在脑缺血后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家善 《蛇志》2003,15(1):49-51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近年来 ,临床上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显著疗效 ,现将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进展综述如下。1 活血化瘀法理论的进展1 .1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病因病机复杂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火、气、血、瘀六型。本虚在于肝肾不足 ,气虚血少 ;标实乃肝风内动 ,风火相煽 ,火热内郁 ,淡湿壅盛 ,瘀血内阻等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中风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是由气虚血瘀而成”,…  相似文献   

5.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和谷氨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机理的研究中,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认识取得一定进展,这些工作证实谷氨酸参与损伤过程,缺血缺氧导致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升高,离子通道病理性开放。能量代谢障碍,递质间反馈机制失控均可在该递质及其受体水平上加剧这一过程。对此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将为相应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被广泛用于临床顽固性癫痫和药物抵抗性抑郁症的治疗,近年来又有文献报道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缺血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VNS可以减少梗死灶面积和增加脑缺血后实验动物的功能评分,机制上它可以通过减少兴奋性谷氨酸的释放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减少炎症组织的损伤,并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提高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促进神经细胞新生以及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等.迷走神经刺激术作为未来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活性氧自由基作为脑内一类重要的病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过程。氧自由基不仅受到脑内促氧化酶与抗氧化酶间平衡的调节,同时也参与了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元死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转基因及基因敲除鼠已广泛应用于这些影响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和清除过程的酶类物质及各种介导细胞死亡与凋亡过程的蛋白质的研究中,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基础及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触发的炎症反应是一个级联放大过程,不仅可直接对缺血脑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还可通过与其他病理生理通路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缺血后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采用炎症标记物对脑缺血损伤及其预后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研究发现,多炎症标记物法用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治和预后评价比单炎症标记物法更全面、更准确,故更具明显优势。综述脑缺血引发的炎症机制、脑缺血所致炎症通路与其他病理生理通路( 如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兴奋性毒性) 的关联以及炎症标记物在缺血性中风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尽管在多药化疗和手术切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肿瘤易于转移,骨肉瘤患者的远期预后仍然不是很好。近年来,miRNA分子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被认为是潜在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由于其参与对骨肉瘤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也成为了探索骨肉瘤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的新的靶点。因此,本文就近年来miRNA分子在调控骨肉瘤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是多种因素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而神经元凋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调控和逆转的。亚低温以其对条件的要求不高实施方便等特点,奠定了其可以大范围推广的基础。作为能够辅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之一,亚低温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其脑缺血保护机制的相关研究也逐年增加。现阶段研究者对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上,也证实了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和其抑制细胞凋亡密不可分。本文针对这一点,对近几年有关亚低温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亚低温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多数研究中动物模型的缺血时间或再灌注时间较短,与临床病例的实际情况及脑组织凋亡出现的高峰期(2~4d)有一定差距.补阳还五汤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的有效方剂,为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文研究了该方对脑缺血45 min再灌注3d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参皂甙Rb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强  曾照芳  尤萍 《生物信息学》2011,9(2):155-156,163
通过阻塞大鼠大脑动脉,制备短暂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大鼠随机分组,实施再灌注后立即按(40mg/kg)进行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1。结果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人参皂甙Rb1通过促进NAIP、Bcl-2表达和抑制Bax表达发挥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人参皂甙Rb1给药组在各时间点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数远远高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GDNF的表达与缺血性损伤有一定的联系,可认为人参皂甙Rbl对神经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NFAT信号途径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抑制剂cyclosporin A和FK-506通过抑制依赖钙调蛋白的磷酸酶calcineurin(CaN)的活性,阻断了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的活化,最终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然而,这种直接对CaN酶活性的破坏,使得这类药物具有严重的临床毒副作用.随着对NFAT调节机制的研究深入,近年来,人们运用各种试验方法、手段筛选了一些天然的以及合成的抑制剂,它们针对NFAT信号通路的下游靶点发挥作用,从而选择性更强,毒性更小,为临床抗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进展,并就这些抑制剂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另提出了一些新的有治疗潜力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肺癌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极大改善了NSCLC患者的预后.由于缺乏选择性和很强的细胞毒性,多中心研究表明化疗方案疗效已经达到治疗平台,应致力于研发作用机制不同于化疗的药物.肿瘤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异性的靶点来杀死和抑制肿瘤细胞,避免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并已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肺癌癌变、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以及生物信号传导通路的认识加深,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本文就近年靶向治疗技术的进展及分子靶向药物在NSCLC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层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三七总皂苷治疗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10h、12 h、24h组,缺血时间为90 min.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0h、12h和24h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抑制凋亡蛋白XIAP和促凋亡蛋白Smac阳性细胞数.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XIAP蛋白的表达呈先高后低的变化(P<0.05),Smac蛋白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PNS治疗组能明显减少脑皮层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P<0.05),增加XIAP蛋白表达(P<0.05),减少Smac蛋白表达(P<0.05).结论:PNS可能通过促进抑制凋亡蛋白XIAP的表达和抑制促凋亡蛋白Smac的表达,减少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进而对再灌注后脑组织具有抑制脑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分子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含有p53基因突变。因此,p53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分子靶点。p53依赖的细胞凋亡是其抑制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最近研究发现,p53不仅参与细胞凋亡,还与程序性细胞坏死、细胞自噬以及铁诱导的细胞死亡等细胞死亡途径相关。促使肿瘤细胞死亡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目标。因此,进一步了解p53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探索以p53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和p53相关肿瘤细胞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较大。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是目前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尽管已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从患者远期随访结果来看,肿瘤的复发和/或转移等现象仍十分常见。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叉头框蛋白(FOX)O是一类作用广泛的转录因子,在人类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及多种重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FOXO家族重要成员FOXO1在抑制胃癌进展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我们简要综述FOXO1在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兰海  林可干 《蛇志》1996,8(3):11-14
近年来脑出血和脑梗塞同时存在混合性中风,其临床报告逐渐增多,但在治疗上,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本例病人发病急重,病后3小时CT检查确诊,在治疗上,突破了常规的用药方法,采用林氏“特效疏通微循环血流专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临床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Parthanatos是发生在中风、帕金森氏病、心力衰竭、糖尿病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疾病中的一种细胞死亡。该死亡是由兴奋性中毒引起的DNA损伤,进一步导致PARP-1激活而引发的细胞死亡,又称为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目前关于Parthanatos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其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说法还不统一。文章就Parthanatos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化疗、骨髓移植为主,化疗副作用大且损伤患者的正常组织器官,而骨髓移植面临着配型、排异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即CAR-T,近年来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尤其在血液类肿瘤的临床治疗中获得很大成就。但CAR-T也面临缺乏特异性靶点、肿瘤微环境抑制及实体瘤浸润效果不佳等问题。就CAR-T细胞的原理、发展历史、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作简单介绍,同时对CAR-T在血液类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详细总结和讨论,最后对CAR-T在实体瘤中的研究困境及方向进行概述、探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