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Ca~(2+)与甲基-β-D-半乳糖、Ca~(2+)-β-唾液酸二元复合物与甲基-β-D-半乳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Ca~(2+)浓度时,用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得半乳糖与唾液酸质子的化学位移变化.由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半乳糖与Ca~(2+)的专一结合较弱,其结合常数约为24.2M~(-1);半乳糖对Ca~(2+)-唾液酸的二元复合物的作用,增强了二元复合物中唾液酸与Ca~(2+)的亲和力,其结合常数为121.5M~(-1).  相似文献   

2.
从大肠杆菌C-8制备和纯化唾液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杆菌产生的多聚唾液酸是一类线性的同聚合体,这由200个左右的唾液酸通过α2,8酮苷键连接。我们在前文[1]中已就产多聚唾液酸的菌种筛选及产酸条件作了叙述。本文将对多聚唾液酸的水解、唾液酸的纯化及鉴别进行研究,为今后应用打下基础。1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3.
唾液酸(NANA)是一族神经氨酸类衍生物,它处于许多糖蛋白的寡糖链的非还原末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由于唾液酸的常规化学合成分离方法复杂,难以大量制备,因此价格很贵。而用酶法合成唾液酸,即在唾液酸醛缩酶(ALD)作用下,以丙酮酸钠和NI乙酰甘露糖胺为底物合成唾液酸.则原料便宜,步骤简单、产率高,且适合工业化生产。但唾液酸醛缩酶是一个诱导酶,只能在以唾液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下才能生成,这就大大影响了它的应用。因此,我们构建了产该酶的工程菌,为唾液酸作为药物和原料药的大量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端基法测定聚唾液酸平均聚合度的方法.采用间苯二酚比色法和丙二腈荧光法分别测定聚唾液酸中唾液酸总量和还原端唾液酸残基含量,两者之比即为平均聚合度.研究表明,在pH 9.5的硼酸缓冲液中,80℃水浴下聚唾液酸还原端唾液酸残基与丙二腈反应25 min后生成荧光物质,其荧光强度与还原端唾液酸残基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范围在1~ 20 mg/L之间,变异系数和检出限分别为3.7%和0.36 mg/L.端基法测定大肠杆菌发酵液中聚唾液酸的平均聚合度为45.76,与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比较,误差为3.2%.该法可以简便快速地测定发酵液中聚唾液酸的平均聚合度,有利于聚唾液酸生产过程分析及产品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5.
比较大肠杆菌与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的CMP-唾液酸合成酶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保守区域主要位于N-端,其C-末端似乎对其催化活性没有作用。通过PCR方法,对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C-末端进行了一系列截短,将得到的产物连接至表达载体pET-15b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经IPTG诱导,发现从C-末端截去189个氨基酸酶仍有催化活性,说明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最小活性域主要集中在N-不端的229个氨基酸。在催化活性的C-端缺失突变合成酶的比活,最适pH及热稳定性发生变化,提示被截去的C-端氨基酸残基虽不直接参与构成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但可影响催化活性域的构象,从而对酶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比较大肠杆菌与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的CMP-唾液酸合成酶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保守区域主要位于N-端,其C-末端似乎对其催化活性没有作用。通过PCR方法,对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C-末端进行了一系列截短,将得到的产物连接至表达载体pET-15b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经IPTG诱导,发现从C-末端截去189个氨基酸酶仍有催化活性,说明大肠杆菌CMP唾液酸合成酶的最小活性域主要集中在N-末端的229个氨基酸。有催化活性的C-端缺失突变合成酶的比活、最适pH及热稳定性发生变化,提示被截去的C-端氨基酸残基虽不直接参与构成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但可影响催化活性域的构象,从而对酶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产生影响。   相似文献   

7.
唾液酸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常存在于糖复合物的糖链末端,对组织器官特别是脑神经的发育至关重要,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唾液酸被唾液酸酶水解后,可改变糖复合物的构象从而调控相关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在目前发现的4种唾液酸酶中,对Neu1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表明,Neu1的剪切底物具有多样性,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和功能调节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Neu1逐渐被认为是唾液酸介导的调控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因子,Neu1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比预想的还要深远.本篇综述了在已有总结的唾液酸酶性质和生理病理学功能的基础上,概述了近年来Neu1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用及与不同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人红细胞膜唾液酸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细胞膜(包括红细胞膜)含有糖蛋白。唾液酸是糖蛋白末端糖的残基,位于细胞的外表面,参加细胞的识别,粘着和接触抑制。唾液酸也是循环系统中红细胞存活的主要决定因素,它在正常红细胞的衰老以及衰老细胞被清除中起着关键作用。红细胞唾  相似文献   

9.
唾液酸(sialicacid)是一类酸性九碳单糖,是所有神经氨酸或酮基一脱氧壬酮糖酸(KDN)的N-或O-衍生物的总称。唾液酸作为复合糖的组成部分镶嵌于所有细胞表面以及人多数脊椎动物糖蛋白和糖脂分予的末端最外侧。唾液酸家族成员已经达到五十多个,其分子结构多样,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唾液酸介导或调制了发育、炎症、病原感染、肿瘤发生发展等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关联。对唾液酸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唾液酸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何凤田 《生命的化学》2001,21(6):445-447
近年来 ,关于朊病毒 (Prion ,PrP)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倍受关注。正常朊病毒 (PrPc)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糖蛋白 ,其广泛表达于脊椎动物 ,其与神经系统功能的维持、淋巴细胞信号转导、核酸代谢等有关 ;当其发生构象改变后可变成致病性朊病毒(PrPSc)。PrPSc可引起包括疯牛病在内的一系列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 (统称为Prion病 )。1 .PrPc 的化学结构PrPc 以一个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锚定于细胞膜 ,GPI锚被唾液酸修饰 ,其作用是允许PrPc 在胞膜磷脂双层中活动 ,从而使蛋白质从一个细胞易位…  相似文献   

11.
梁福波  陈家津 《动物学报》1997,43(4):361-365
注射微量β-内啡肽入Wsitar大鼠侧脑室,探讨其对血浆唾液酸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后,血浆唾液酸水平对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且唾液酸水平降低的时间随β-内啡肽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2)静脉注射酚托拉明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明显降低;(3)静脉注射心复宁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明显降低;(4)静脉注射阿托品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  相似文献   

12.
人呼吸道禽流感病毒受体的分布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禽类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受体识别特异性,分别与唾液酸α-2,3Gal和α-2,6Gal受体分子结合而感染各自的宿主细胞.这种受体结合特异性是流感病毒在禽类和人类之间跨种属传递的主要障碍.应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探讨人呼吸道各解剖学部位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唾液酸α-2,3Gal受体, 即禽类流感受体,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的呼吸部即呼吸细支气管和肺泡, 而在主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仅少量分布.相反,人类流感病毒受体,唾液酸α-2,6Gal受体在气管、支气管呈高密度分布,随着支气管分级逐渐降低分布减少,至肺泡分布最少.但比较人呼吸道发育成熟过程中,唾液酸α-2,3Gal和α-2,6Gal受体的表达,未发现明显差别.禽流感H5N1病毒体外感染人呼吸道组织试验结果表明,肺泡上皮较支气管和气管上皮易感染,与唾液酸α-2,3Gal受体分布特点相符合.结果提示,人呼吸道可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目前H5N1病毒极少发生人传人的特点,可能与个体间上呼吸道唾液酸α-2,3Gal受体表达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醇、丙酮和氯化钙是否影响间苯二酚法测定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roup W135 mening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唾液酸(sialic acid)含量。方法用苯酚法制备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分别定量检测唾液酸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添加不同质量浓度乙醇、丙酮和氯化钙,用间苯二酚法测定其唾液酸含量,检测乙醇、丙酮和氯化钙对间苯二酚测定唾液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添加质量浓度≥39.5μg/mL的乙醇和≥9.9μg/mL的丙酮对唾液酸含量测定均有影响,其中乙醇影响不明显,丙酮的影响极为明显,而不同加入量的氯化钙均对唾液酸含量的测定无影响。结论乙醇和丙酮对间苯二酚法测定唾液酸含量有影响,二者可能会对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质量控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唾液酸是一类携带负电荷的九碳单糖,在体内广泛分布。唾液酸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而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酸异常高表达能够保护肿瘤细胞免受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干扰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抑制一系列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发生,如抑制补体系统的活化,阻碍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削弱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作用和促进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等,进而介导肿瘤免疫逃逸。本综述主要阐述的是唾液酸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5.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唾液酸成分,大多数唾液酸是以与人乳低聚糖(HMOs)结合的形式存在。已有报道称唾液酸可以促进婴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但唾液酸的代谢机制和生物功能并不十分清晰。唾液酸作为母乳中的一种有效营养成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唾液酸化的母乳聚糖可促进有益微生物群的生长和新陈代谢,益于婴幼儿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唾液酸化的母乳聚糖还具有抗病毒活性,在新生儿肠道的黏膜中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微生物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对细菌、病毒和真菌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此外,唾液酸化的母乳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保护新生儿炎症性疾病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唾液酸化母乳聚糖对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及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微生物对唾液酸代谢、唾液酸酶和唾液酸转移酶的作用以及唾液酸的生物合成及其在食品添加剂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多聚唾液酸与多聚唾液酸转移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聚唾液酸(PSA)是一种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上表达的唾液酸聚合物,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SA的聚合程度会影响PSA-NCAM的功能.多聚唾液酸酶主要用于合成PSA-NCAM,两种高度同源的多聚唾液酸转移酶ST8SiaⅡ和ST8SiaⅣ都属于唾液酸转移酶家族.多聚唾液酸转移酶中NCAM的识别域和多聚唾液酸化域是截然不同的,且一些异构酶在NCAM多聚唾液酸化中起明显的负作用.多聚唾液酸酶与很多疾病都有关系,以多聚唾液酸转移酶为标靶设计的药物也将成为神经系统及肿瘤治疗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7.
唾液酸(又名神经氨酸)是一类带负电的酸性九碳单糖家族的总称。唾液酸具有多样化的分子结构,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通常与蛋白质和脂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构成细胞膜及糖萼。唾液酸介导了生物体内许多生理功能,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唾液酸的糖生物学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雄性生殖系统中,唾液酸在精子保护、附睾精子成熟和精卵识别等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该文将对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唾液酸苷酶(EC.3.2.1.18)是一类重要的糖苷水解酶,在动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该类酶催化寡糖或糖缀合物上非还原末端唾液酸水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溶酶体降解代谢物、癌症发生、微生物致病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除了水解活性外,有的唾液酸苷酶还具有转糖基活性,能够以唾液酸单糖或糖苷为糖基供体,催化唾液酸转移到受体分子上,一步合成寡糖和糖苷化合物.这种合成活性对于唾液酸相关糖链的大量获得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该类寡糖的基础研究及其在食品和医药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唾液酸苷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生理功能、转糖基作用及其在寡糖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或脂类可以被糖基化修饰,而糖链末端往往存在唾液酸化的现象,催化添加唾液酸的酶为糖基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而去除唾液酸的为唾液酸酶(sialidase,SA或称为neuraminidase,NEU).本实验检测了人膀胱正常上皮细胞HCV29、非浸润性膀胱癌细胞KK47和浸润性膀胱癌细胞YTS-1中唾液酸的表达,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中唾液酸的含量高于正常细胞;进一步分析唾液酸酶和唾液酸转移酶的表达,发现唾液酸酶Neu1在正常细胞中表达最高,在良性肿瘤细胞中次之,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最低,推测在膀胱癌中Neu1对唾液酸的异常表达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膀胱癌细胞中Toll样受体1,2,3,4(toll-like receptors,TLRs)表达趋势也与Neu1一致.利用TGF-β处理HCV29,使之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细胞中Neu1和TLR3表达明显减少;将Neu1基因沉默后,TLR3表达也明显减少.此外,在YTS-1细胞中过表达Neu1,TLR3表达增高且激活了下游NF-κB通路.这一结果说明膀胱癌中Neu1与TLR3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膀胱癌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病毒的宿主、受全唾液酸残基及受体分子的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对轮状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水平,对病毒受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毒及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