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土壤氮素解吸模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解吸特征参数对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氮初始浓度Cli和C1/比值与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在较低氮解吸特征值时则呈线性关系,由此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评价土壤硝态氮流失潜能.当耕层土壤氮素解吸特征值超过“双速率转折点”X0时,硝态氮浓度的增加速率将以非线性形式迅速提高,反之将稳定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娟  章明清  孔庆波  姚宝全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465-3470
为了研究氮肥对菜-稻轮作的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开展了芥菜-结球甘蓝-早稻轮作制2年定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芥菜和结球甘蓝各施N 150 kg·hm-2、早稻施N 90 kg·hm-2,净增收比其他施氮水平提高了0.2%~75.6%.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浓度及土柱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蔬菜和水稻轮作降低了土壤氮素盈余数量;最佳施氮模式下,芥菜-结球甘蓝-早稻轮作时土壤硝态氮浓度平均为29.7 mg·kg-1,只有芥菜-结球甘蓝连作的84.4%;与基础土壤相比,菜-菜-稻轮作时的土柱渗漏水硝态氮平均浓度差异很小. 因此,菜-稻轮作结合最佳施氮模式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累积,是菜田氮素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在播种至冬前阶段不断向深层移动,并在140cm以下土层积累.施纯氮96~168 kg·hm-2处理,增加了60 cm以上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占施氮量的比例,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且土壤氨挥发损失较低,基施氮氨挥发损失占基施氮量的4.23%~5.51%;施氮量超过240 kg N·hm-2,促进了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移动和积累,基施氮氨挥发损失、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籽粒产量降低.高产麦田适宜的氮素用量为132~204 kg N·hm-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底施追施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同时计算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结果表明,与氮肥分期施用处理比较,氮肥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处理降低了拔节期之前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了拔节期之前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量,降低了氮素向深层的淋洗;而挑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氮肥分期施用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成熟期0~60 cm土壤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0~2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氮肥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的两处理间比较,在240 kg·hm-2的基础上降低施氮量至168 kg·hm-2,降低了挑旗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减少了挑旗期到成熟期土壤氮素的亏缺量,也使成熟期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降低.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为168 kg·hm-2且全部用于拔节期追施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红豆草与土壤氮含量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封闭的植物培养箱中,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红豆草和土壤氮含量对CO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正常CO2浓度(355~370 μmol·mol-1)相比,CO2浓度升高(700 μmol·mol-1),植物生物量增加25.1%(P<0.01),但植物体氮浓度降低25.3%(P<0.001),植物全氮没有显著的变化.经3个月盆栽实验后,与原始土壤相比,两种CO2浓度处理土壤全N、NO3--N和NH4+-N都有所降低,而土壤微生物氮则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植物生长有关.不同CO2浓度处理土壤NH4+-N浓度基本一致,但在高CO2浓度下,土壤NO3--N浓度显著降低,而微生物生物氮显著增加.对整个土壤-植物系统而言,盆栽实验后,整个系统全氮有少量增加,但变化不显著,特别是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全氮最大,这可能与培养材料红豆草为豆科植物,而且在高CO2浓度下生物量增加,导致氮的固定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控制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在武汉动物园鹿苑区构建草坪系统,研究了草坪系统对城市降雨初期径流氮污染的控制与持留作用。结果表明:草坪系统使预处理后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溶解态总氮(DN)和铵态氮(NH4+-N)浓度分别降低16.0%、13.9%和75.6%;草坪系统对氮素的持留率为NH4+-N>90%、TN、DN>65%、硝态氮 (NO3--N)>5%;水力负荷显著影响TN出水浓度和处理效率,进水浓度相近、水力负荷从3.3 cm·d-1升高到8.3 cm·d-1,TN去除率由28.0%降低至19.8%;草坪宽度影响污染物出水浓度,NH4+-N浓度随着草坪宽度增加而下降,而NO3--N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DN在流程10 m处出现最低值。草坪系统在净化降雨初期径流的同时利用了营养盐和水资源,降低了草坪维护的水肥投入。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土壤水分含量对荒漠生态系统短命植物生长及氮素吸收偏好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优势短命植物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琉苞菊(Centaurea pulchella)和卵果鹤虱(Lappula patul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实验,设定3个水分梯度分别为:干旱处理(W1,土壤含水量2%)、正常水分处理(W2,土壤含水量8%)和湿润处理(W3,土壤含水量14%),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水分对4种植物生物量及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4种短命植物的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正常水分处理时增速最快,且同一生活型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量累积速率不同;而4种短命植物的根冠比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2)在不同水分处理下,4种短命植物对不同形态的15N吸收速率表现为:硝态氮>铵态氮>甘氨酸,对3种形态氮素以及总氮的吸收速率均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3)在干旱处理时,硝态氮是4种短命植物最偏好吸收的氮形态,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东方旱麦草、琉苞菊的氮素形态偏好性不会改变,而在水分持续增大至湿润处理时,铵态氮对尖喙牻牛儿苗和卵果鹤虱的氮素吸收的贡献率超过硝态氮,成为这2种植物最偏好吸收的氮形态。  相似文献   

8.
光氮耦合作用对化香幼苗碳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传华  王愿  李俊清 《植物研究》2012,32(2):177-182
为了研究大气氮沉降和次生林冠层郁闭度增加对化香幼苗更新的影响,本文通过模拟鄂东南典型次生林光环境和土壤氮素供给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化香幼苗叶功能性状、生物量分配及气体交换对光氮变化的响应,最后应用全株碳平衡模型模拟了整株光补偿点的变化(LCP-wholeplant)。结果表明:光对化香幼苗叶功能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均存在显著影响,氮素供给增加对其叶功能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影响不明显,但是,光和氮素供给互作对根质量比(RMR)影响显著。幼苗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Ф)、最大光合速率(Amax)在郁闭光(3.0%,6.0%透光率)下随氮素供给增加而降低,在林窗光条件下(12.0%,25.0%透光率)随氮素供给增加而增加。富氮营养导致郁闭条件下(6.0%,3.0%透光率)化香幼苗的整株光补偿点(LCP-wholeplant)升高,但却导致林窗条件下(25.0%,12.0%透光率)化香幼苗的整株光补偿点(LCP-wholeplant)降低。因此,大气氮沉降将使化香种群更加依赖于林窗和干扰更新。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方式(滴灌施肥和沟施)和施氮量(单次每株25、50、75 g)对欧美108杨人工林土壤氮素垂向运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滴灌施肥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分别于施肥后第5天和第10 天达到最大值(211.1和128.8 mg·kg-1).沟施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于施肥后第20天达到最大值(175.7 mg·kg-1),但铵态氮随时间无显著变化;滴灌施肥下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时长约为20 d,而沟施下氮素在土壤中有效时长超过20 d.滴灌施肥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和运移距离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沟施下,施氮量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越高,但对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滴灌施肥下林地土壤中尿素的水解、硝化速率和运移深度均高于沟施,且施氮量越大,氮素在深层土壤的积累量越高.结合欧美108杨根系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滴灌施肥能够为更大的细根分布区提供氮素,更适用于人工林培育.当单次施氮量为每株50 g时,既可保证细根主要分布区内有较高含量的氮分布又不会造成淋溶,肥料利用效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0.
赵俊晔  于振文 《生态学报》2006,26(3):815-822
在土壤肥力不同的两块高产田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73.32%~87.27%来自土壤,4.51%~9.40%来自基施氮肥,8.22%~17.28%来自追施氮肥;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吸收的土壤氮量减少,吸收的肥料氮量和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增加,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显著降低;小麦对基施氮肥的吸收量、吸收率和基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残留率均显著小于追施氮肥,基施氮肥的损失量和损失率显著大于追施氮肥;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植株吸收更多的土壤氮素,吸收的肥料氮量较少,土壤中残留的肥料氮量和肥料氮的损失量较高,不同地块肥料氮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施氮肥上.2.当施氮量为105 kg/hm2时,收获后0~100cm土体内未发现硝态氮大量累积,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体内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施氮量大于195 kg/hm^2时,小麦生育期间硝态氮呈明显的下移趋势,土壤肥力较高地块,硝态氮下移较早,下移层次深.3.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施氮量过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不再显著增加,甚至降低;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所需施氮量较低.  相似文献   

11.
元素硫和双氰胺对蔬菜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温室盆栽淋洗试验,以NH4HCO3为氮肥源,研究了元素硫(S0)和双氰胺(DCD)对种葱和不种作物土壤NO3--N淋失量和NO3--N、NH4+-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周试验期间,与对照相比,S0+DCD和S0处理NO3--N淋失量分别低83%~86%和83%;NH4+-N淋失量分别高16.8~21.0 mg·盆-1和20.4~25.0 mg·盆-1;而同期无机氮(NO3--N、NH4+-N)淋失量则低60%.试验结束后,,S0+DCD和S0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79.9%~85.4%和74.9%~82.6%,以NH4+-N为主.S0+DCD处理无机氮淋失量比S0和DCD处理分别低4.6%~14.4%和15.4%~30.1%;试验结束后土壤无机氮分别高6.1%和16.8~36.0%.在Na2S2O3+DCD、Na2S2O3和DCD处理中也发现类似结果.可见S0施入土壤具有与DCD同样的氨稳定和硝化抑制作用.S0与DCD配合施用可使DCD的硝化抑制性增强,其作用机理是S0氧化中间体S2O32-、S4O62-,具有抑制硝化和DCD降解作用,延缓DCD硝化抑制效果.S0与DCD配合施用可用于延缓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NH4+-N向NO3--N转化,减少氮向水体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12.
天然沸石对土壤保肥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模拟土柱淋洗试验,探讨了沸石对华南地区退化坡地土壤养分保持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土柱淋洗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4种退化坡地土壤上,土柱淋洗液中N和K的含量随着沸石用量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不同水平沸石处理的淋洗液中P含量都极低(痕量),模拟土柱淋洗后土壤中的有效N,有效P和有效K含量随着沸石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不同水平沸石处理对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随着沸石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的无机磷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最显著的无机磷形态是铝磷,其次是铁磷,而钙磷和闭蓄态磷则没有明显差异,沸石的 用不会增加土壤淋洗液中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土壤无机氮(NO3--N+NH4+-N)含量,潜在净氮矿化(PNM)、硝化速率(PN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及MBC/MBN,土壤脲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和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对林下植被管理(对照和去除)和氮添加(对照和添加8g·m-2)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显著降低了土壤NH4+-N含量、PNM、MBC和MBC/MBN比值,提高了土壤Olsen-P含量,而对土壤NO3--N含量、PN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氮添加提高了土壤NO3--N含量、PNM和PNN,但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不明显,可能与试验处理时间较短有关.土壤NH4+-N含量对林下植被去除与氮添加的交互作用的响应显著;而NO3--N含量虽对林下植被去除与氮添加处理的交互作用响应不显著,但在氮添加同时进行林下植被去除的样地中的土壤NO3--N含量比只进行氮添加处理的样地提高了27%,有可能导致土壤中NO3-的淋失.林下植被是影响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化学和微生物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森林管理和恢复过程中,不能忽视林下植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施加外源烯土元素对土壤中氮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土培试验,测定了施加不同剂量农用稀土微肥(常乐)后不同采样时间的土壤有效N-NH^ 4-N,NO^-3,N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结果表明,当外源烯土施入量较大时,土壤有效N和NH^ 4-N含量明显降低,而土壤NO^-3的变化不显著,根据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实验确定外源稀土对土壤NH^ 4-N和有效N浓度影响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应为5mg.kg^-1风干土,实验观察到土壤NH^ 4-N含量的降低与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7),外源稀土对土壤N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源稀土施放量较高时抑制了土壤脲酶参与下的氨化作用,土壤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适应过程进行自我调节,恢复N供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壤氮素的淋失作用不仅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而且对河流和湖泊等环境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采用土柱室内模拟方法,通过模拟降雨淋滤,研究了生物炭对土壤淋溶液体积、pH和电导率以及NH4+-N和NO3--N淋溶的影响.试验中所用的生物炭是以桉树木屑为原料制成,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1%、2%、4%、10%施用于土壤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向土壤添加10%、4%、2%、1%生物炭分别减少土壤水分损失14%、0.03%、0.02%和0.01%;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淋溶液的pH和电导率也逐渐增加;土壤生物炭添加量为10%、4%、2%时,NH4+-N淋溶量分别增加235%、28.1%、31.6%,NO3--N淋溶量分别增加4.2%、14.5%、25.6%;但生物炭添加量为1%的土柱NH4+-N淋溶量减少15.8%,NO3--N淋溶量减少19.2%.本研究表明,桉树生物炭对土壤氮淋溶与其施用量有关,1%施用量能减少氮淋溶,过量施用将增加氮淋溶,这种作用是否与生物炭种类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水稻土模拟土柱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朝  车玉萍  李忠佩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236-3242
为了明确肥料氮素在模拟土柱中的迁移转化特征,通过布置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水平下(360 mg·kg-1)水稻土中矿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不同土层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显著.不施肥对照在整个培养期间养分含量变化不大,不同土层间亦没有显著性差异.施用尿素和硫铵后,土壤NH4+-N和NO3--N含量显著提高,尤其是0~50 mm土层内,分别达到186.0~2882.1 mg·kg-1和268.7~351.5 mg·kg-1,分别相当于对照的4.8~242倍和5.7~316倍,50 mm以下各土层与对照处理相似,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主要发生在0~50 mm土层内,并且在培养的前14 d变化最大.整个培养期间不同土层内,硫铵处理不同矿质态氮含量是尿素处理的0.7~2.0倍,硝化率是尿素处理的0.9~1.4倍,表明硫铵在水稻土中的转化效率略高于尿素.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土壤N03^--N的淋溶分布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NO3^-1—N含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施用化学氮肥,土壤剖面中出现NO3^-1—N的淋溶与深层累积,而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有减弱NO3^-1—N向更深层淋溶的作用.单施氮肥处理(N),NO3^-1—N的累积峰深度最大,为120~200cm;N、P有机肥配施处理(NPM),NO3^-1—N的累积峰值最高,但峰深度降低至60~120cm;N、P配施(NP)累积深度为80~140cm.不施氮肥,分布在土壤剖面中NO3^-1—N含量显著降低.氮肥用量愈大,NO3^-1—N的累积量愈大.N、P配施可以有效降低NO3^-1—N累积.在同一氮肥用量下,NO3^-1—N累积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蔬菜地大量施用氮肥可以引起土壤硝态氮积累,导致土壤退化,快速消除土壤积累的硝态氮,可以提高蔬菜地土壤质量,延长其使用时间.在硝态氮(360 mg N·kg-1)积累的蔬菜地土壤中,分别加入0、2500、5000和7500 kg C·hm-2黑麦草(记为CK、C2500、C5000和C7500),淹水条件下,30 ℃恒温室内培养240 h,研究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气体排放量变化.结果表明:培养结束时,CK处理中土壤硝态氮含量高达310 mg N·kg-1,添加黑麦草能有效地消除土壤中积累的硝态氮,C2500、C5000和C7500处理中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至10 mg N·kg-1以下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40、48和24 h.添加黑麦草显著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其变化幅度随黑麦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黑麦草处理的土壤N2O和N2累积排放量为270~378 mg N·kg-1,N2O/N2为0.6~1.5.淹水条件下添加黑麦草可快速消除蔬菜地土壤积累的硝态氮,但应充分重视N2O在这一过程中的大量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