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软舌螺动物是华北板块寒武系小壳化石基本组成之一,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见证者。本文系统描述了华北板块南缘-西南缘(河南-陕西地区)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软舌螺化石9属14种及1未定种。包括直管螺类6属9种:Conotheca australiensis、Cupitheca holocyclata、Cupitheca costellata、Cupitheca? decollata、Tegminites hymenodes、Triplicatella disdoma、Triplicatella xinjia、Protomicrocornus triplicensis和Longxiantheca mira;软舌螺类3属5种及1未定种:Microcornus eximius、Microcornus petilus、Parkula cf. esmeraldina、Parkula bounites、Parakorilithes mammillatus和Parakorilithes sp.。基于大量保存的精美聚合标本,本文准确重建了锥壳和口盖在软舌螺不同属种中的配置。此外,新材料显示华北辛...  相似文献   

2.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3.
华中西南区一条国际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补充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东南幸运角剖面,并以遗迹化石带Trichophycus pedium的底作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点。但是,幸运角剖面主要是以硅质碎屑岩相为主,难以与含有丰富小壳化石和具有可对比的稳定同位素资料的碳酸盐相界线剖面进行对比。为此,提出我国云南会泽大海附近的一条以碳酸盐相为主的剖面作为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补充剖面。理由是(1)在大海剖面上,震旦系灯影组白岩哨段、待补段和下寒武统牛家菁组的中谊村段,大海段之间为整合接触;(2)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单元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并且可划分出4个小壳化石组合带;(3)利用碳同位素资料可以将大海剖面与许多其它剖面相当地层对比;(4)著名的梅树村剖面离大海剖面不远,它们均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和遗迹化石,两者易于对比。文章进一步认为寒武系的下界放在第I小壳化石组合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的底,相当于大海剖面11层的底。  相似文献   

4.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 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 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 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 同时也有Eohalobia diandongensisOelandiella korobkovi等第二生物带标志化石, 以及可能为第三生物带或更晚期化石分子的Paragloborilus tenuis等。该化石组合为多生物带的化石混生, 其层位可能相当于峡东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的岩家河组顶部。在黄陵背斜南翼的滚石坳剖面岩家河组下部发现小壳化石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 海绵骨针和藻类化石, 属于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化石组合与沉积记录表明, 高岚河剖面与东翼如泰山庙地区具有相似的潮坪相沉积, 多发沉积间断, 导致不同生物带化石混生; 南翼滚石坳地区水体较深, 早期沉积间断不显著, 可以识别小壳化石第一组合带。上述新化石材料的发现, 为黄陵背斜周缘寒武系下部地层对比与生物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 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 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 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 同时也有Eohalobia diandongensisOelandiella korobkovi等第二生物带标志化石, 以及可能为第三生物带或更晚期化石分子的Paragloborilus tenuis等。该化石组合为多生物带的化石混生, 其层位可能相当于峡东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的岩家河组顶部。在黄陵背斜南翼的滚石坳剖面岩家河组下部发现小壳化石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 海绵骨针和藻类化石, 属于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化石组合与沉积记录表明, 高岚河剖面与东翼如泰山庙地区具有相似的潮坪相沉积, 多发沉积间断, 导致不同生物带化石混生; 南翼滚石坳地区水体较深, 早期沉积间断不显著, 可以识别小壳化石第一组合带。上述新化石材料的发现, 为黄陵背斜周缘寒武系下部地层对比与生物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寒武系腕足动物属种多样性高、个体数量丰富、形态差异明显、地理分布广泛,具有辅助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潜力.华北板块寒武系苗岭统沉积和化石记录发育良好,是中国苗岭统的经典研究区之一.前人己针对华北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腕足动物的系统古生物学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工作,但这些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地区,目前对华北其他地区苗...  相似文献   

7.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8.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9.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10.
首次详细描述了河南省石门沟、阳坡和山西省水峪等3条剖面寒武系底部辛集组中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主要产出于辛集组的近底部层位,以水平管状遗迹化石为主,共计8遗迹属,12遗迹种(含3个未定种),包括Arenicolites sp.,Didymaulichnus lyelli,Gordia marina,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sp.,Palaeophycus stri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hycodes 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reptichnus pedum与Treptichnus pollardi,此外还有2枚属种未定的遗迹化石。这一遗迹化石组合属非典型的Cruziana遗迹相,形成于盐度正常的潮下带砂质软底环境。通过对寒武纪早期管状遗迹化石Palaeophycus与Planolites直径大小的统计与分析,推测辛集组下部地层的时代不早于沧浪铺期。  相似文献   

11.
首次报道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下部粉砂质、砂质页岩中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1相似种:Oelandiellacf.accordinonata(Runnegar and Jell,1976)emended Yang et al.,2012。剑河甲劳组Oelandiella可见较为显著横过背脊并在壳体两侧对称的同缘褶,推测其可能是在正常浅海环境中形成,因此,该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甲劳组的沉积环境,为深入探讨其沉积环境提供新的证据。同时,确认寒武系第三统台江阶的甲劳组是Oelandiella在黔东地区的最高产出层位,为研究寒武纪太阳女神螺类软体动物的分类、演化等提供更多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2.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再论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滇东滇池断裂带以东以及滇东北地区连续完整的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自下而上的层序是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待补段、中谊村段、大海段、石岩头段、玉案山段。论证了晋宁王家湾剖面待补段位于“小歪头山段”之上;晋宁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磷质条带中的小壳化石是中谊村段向下渗漏的产物,它在岩性上与白岩哨段无多大区别,可归入同一地层段范畴,恢复原命名的白岩哨段涵义。论述了以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为代表的滇池断裂带以西地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有沉积间断,缺失了待补段沉积和大海段上部的瘤状白云岩,从而增补了梅树村阶大海段的一个化石带Heraultipegmayunnanensis,基本上肯定了梅树村阶有四个化石组合带。最新研究表明,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最佳界线地层剖面应是滇东北会泽雨碌和大海剖面。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应放在中谊村段与待补段之间,即最古老的小壳化石组合之底。  相似文献   

15.
Yochelcionella在我国下寒武统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河南方城、叶县下寒武统辛集组的小壳动物化石,何廷贵和笔者(1984,1985)已对其中的一些化石进行了研究。最近,笔者又在叶县杨寺庄辛集组中首次发现单板类Yochelcionella,这对研究软体动物在早寒武世的分枝演化和地层对比都有重要意义。 在化石鉴定过程中,笔者得到何廷贵老师的热情指导,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6.
辽宁复州湾剖面寒武系地层出露连续且沉积现象较为丰富,芙蓉统长山组、凤山组微生物岩发育.研究区寒武系芙蓉统微生物岩多为小型柱状,与围岩有明显界限,纹层较为模糊,与华北其他地区寒武系芙蓉统大型柱状叠层石有明显差异.芙蓉统微生物岩主要由暗色致密泥晶和微亮晶颗粒组成,内部发育有生物碎屑、白云石、方解石和黄铁矿颗粒等,显示出微生...  相似文献   

17.
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早在1928—1932年间,诺林(E.Norin)曾作过不少工作,并将本区寒武系命名为“突尔沙克塔格建造”(E.Norin,1937),标准剖面地点在库鲁克塔格西部的突尔沙克塔格及却尔却克山一带。所采化石经丘迪生(G.T.Troedsson,1937)研究,判定动物群的时代为晚寒武世,其中以三叶虫为主。张日东、俞昌民等(1959)根据莫合尔山北坡所测的寒武系剖面,划分为三个统:即突尔沙克塔格统(上统)、莫合尔山统(中统)及西大山统(下统)。近年来,新疆地质局等单位组成的新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组,及章森桂、高振家(1981)根据莫合尔山北坡及西大山的下寒武统剖面,将原来的西大山组一分为二。下寒武统上部仍沿用“西大山组”一名,仅限于代表下寒武统上部的一套碳酸盐岩;而下寒武统下  相似文献   

18.
陕西宁强宽川铺组微体植物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年,陕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送给笔者一批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上下岩层的样品,要求分析、收集微体植物化石,并给予鉴定;这批样品采自陕西宁强石中沟至瓢家垭剖面。笔者从该队划属下寒武统宽川铺组的薄层燧石收集到大量浮游微体植物化石(凝源类),丝状和球形微体藻类化石;这些化石为我们了解我国震且系一寒武系界线上下岩层微体浮游植物的面貌及探讨微体植物化石的生物地层意义提供了宝贵资料。笔者蒙陕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提供岩样  相似文献   

19.
该文记述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中发现的小刺球藻类化石Micrhystridium regulare,regulare,讨论了它们的产出层位及其归属,并对小刺球藻类化石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作了简要的归纳,最后提出了小刺球藻类化石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大区域地层对比中重要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Caudicaella bispinata (Cui and Huo,1990) comb.nov.和Sunella grandis Huo,1965。依据新建的Caudicaella属征,对孙氏虫科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首次研究了孙氏虫科两属种壳瓣的生长发育模式,揭示了壳瓣高长比的等速生长和C.bispinata基刺相对于壳长的异速生长关系。元素扫描分析研究表明,长阳地区天柱山村剖面化石为碳质压膜保存。功能形态学研究认为,C.bispinata是远洋浮游型生物,其广泛的古地理分布有望为寒武纪早期全球生物地层对比提供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