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康俊 《生物学通报》1996,31(11):26-26
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殷康俊(安徽省铜陵有色铜山矿中学247127)伴性遗传(sex-linkedinheritance)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方式上与性别相联系。在生物的性状中,还有限性性状和从性性状,这两类性状的遗传分别叫限...  相似文献   

2.
孟德尔定律的发展与扩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特别是医学遗传学的一些遗传现象,经典的盂德尔式遗传理论不能解释,本文试图介绍这方面的新的进展和成就。  相似文献   

3.
遗传教学中关于性染色体的几个问题李训仕(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436100)性别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性状,与遗传有着直接的联系。自1901年McClung在直翅目昆虫中首次发现性染色体后,就自然地把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性染色体是...  相似文献   

4.
不同环境下籼稻糙米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OryzasativaL .)稻米 4个发育时期糙米重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 ,除了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主效应以及细胞质主效应可以控制不同稻米发育时期的糙米重量外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也可明显影响不同发育时期糙米重量。基因加性主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整个稻米灌浆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对糙米重的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糙米重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 ,且以稻米发育早期为主 ,开花后第 1~ 7天是控制糙米重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 ,其次为开花后第 8~ 14天。一些基因只在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 ,这在净细胞质主效应和净细胞质×环境互作效应以及净显性主效应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 ,V2 0和作 5等亲本可以明显提高后代的糙米重量。  相似文献   

5.
关于遗传系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系谱题形式简洁,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已成为高考、会考和平时训练作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热门题型。因试题中的遗传病(指单基因遗传病)种类多,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既有常染色体遗传,又有伴性遗传。故常使学生不能简捷明快地判断出某个遗传系谱反映的是什么遗传病类型.而无从下手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何分析解答这种类型的问题呢?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王力德 《生物学杂志》1995,12(3):2-7,23
从遗传学与物理学的类比分析中考察获得遗传的可能性王力德(新疆乌鲁木齐市科技情报研究所,830002)一、类比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在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否遗传的问题是拉马克学派(以下简称“获得说”)与摩尔根学派(以下简称“突变说”)长期争论的遗传...  相似文献   

7.
RAPD技术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丕燕  谢庄 《生物工程进展》2000,20(4):52-54,51
RAPD技术是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研究的种个领域。本文概述了RAPD反应的原理、特点,总结了其在遗传多样性检测、亲缘关系鉴定、遗传连锁分析和数量性状的辅助标记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并肯定了RAPD在动物遗传户种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植物种质群体遗传结构改变的测度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缘故导致遗传结构改变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介绍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测度种质库(收集品)遗传潜势的6种遗传多样性统计指标,包括同一变异层次的类型数、类型分布均衡度、遗传相似性与遗传距离、遗传方差与遗传变异系数、多元变异指数以及亲本系数.指出若无遗传丰富度相伴,单有遗传离散度并未提供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测度.探讨了人为条件导致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流失、环境胁迫所致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脆弱性和种子扩繁所引发的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漂变和遗传漂移等的统计指标.文末给出了自花授粉植物和异花授粉植物群体适宜样本容量研究的个例.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红细胞血型基因频率,用Harpending和Jenkins(1973)方法计算了中国22个人群间的遗传距离,同时在国内首次运用主坐标分析及其排序方法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遗传结构,反映出中国东西人群与南北人群间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10.
抗稻瘟病体细胞突变体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璋  侯晴牧 《遗传学报》1993,20(4):334-339
以ZA_(15)和ZB_(11)等2个致病小种对6个抗稻瘟病体细胞突变体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86-S1、88-86、88-42和88-40等4个突变体对ZA_15、ZB_(11)小种的抗性分别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同时这2个抗性基因还存在紧密的连锁关系。88-127和88-145对ZA_15的抗病性受2个重复显性基因控制;而对ZB_(11)的抗性则分别受2个互补显性基因和1个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表明,86-S1、88-42和8B-86等3个突变体具有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可能是Pi-(?)或与之等位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矮梅早3号抗稻瘟病的遗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葆棠  彭仲明 《遗传学报》1993,20(4):354-361
水稻杂交组合(矮梅早3号×华矮837)的F_3株系接种菌株78-189(ZD_3)和83-182(ZD_1),应用累积分布曲线法进行了抗稻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矮梅早3号含有4个主效抗性基因P_i-A_1、P_i-A_2、P_i-A_3和P_i-A_4,其中P_i-a_4为隐性基因。P_i-A_1和P_i-A_2控制对菌株78-189(ZD_3)的高抗性,同时,P_i-A_2兼控M类型对菌株78-189(ZD_3)的抗性。P_i-A_3,控制对菌株83-182(ZD_1)的抗性。P_i-A_4控制M类型对菌株83-182(ZD_1)的抗性。水稻品种华矮837对以上两菌株不存在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应用ISSR-PCR分析蒙古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东北地区的优势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的25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目的是为蒙古栎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个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引物进行ISSR分析。共获得位点数71个, 其中多态位点数56个,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8.87%。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5.2%,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0.25, 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Nm为1.3818)和遗传分化(Nei’s信息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1068, Gst平均值为0.2657), 种群内的基因多样度占总种群的73.43%, 种群间占26.57%, 表明蒙古栎种群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结合聚类分析和地理变异规律把种群划分为两个大的种群组: 小兴安岭种群组和长白山种群组。以上结果可为栎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物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是否可以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论的中心思想 ,他在其《动物哲学》一书中对“获得性遗传”是这样表述的 :“凡是在动物居住很久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也就是在某一器官的更多运动的影响下 ,或者在某部分经常不利用的影响下 ,使个体得到或失去的一切 ,只要所获得的变异是两性所共有的 ,或者是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的 ,那么这一切变异就能通过繁殖而保留在新的个体上。”也就是说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使个体获得的某些性状变化 ,这些所获得的表型特征是可遗传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从其开始提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当时就…  相似文献   

14.
刚毛柽柳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柽柳是荒漠地区主要的灌木资源树种。以刚毛柽柳为代表,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布于新疆境内9个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 L.)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10条随机引物检测到157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5个,占总位点数的98.7%。由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估计居群间遗传分化百分比分别为62.5%和55.30%,表明刚毛柽柳种内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新疆境内刚毛柽柳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很丰富,居群间分化程度较高;繁育系统属于一种自交和不完全异交混合的交配类型;形成并维持其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基因流的隔离。  相似文献   

15.
郑勇奇 《生态学报》2001,21(3):344-352
对古巴加勒比松的6个群体(包括天然林、采伐林、母树林和种子园)进行了同功酶分析,根据5个酶系统8个位点的同功酶数据,对各群 交配系统以及群体遗传变异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天然林、种子园和母树林的多位点异交率和绝大多数单位点异交率都和完全异交无显著差异,过渡采伐的松树岛群体多位点异交率显著小于完全异交,而只有一半单位点异交率显著小于完全异交,而且该群体单位点平均异交率和多位点异交率均低于其它3个群体的估计值。采伐群体中同功酶变异和基因多样性与天然林群体JAG的相似,但低于其它群体,其近交系数较大,但小于天然林MAN和中国栽培群体的近交系数。中国引种栽培群体无论是同功酶变异还是基因多样性都显著高于古巴群体,与所有古巴群体的遗传距离都显著大于古巴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过度采伐导致群体自交程度增加,营建种子园可有效减少近交。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引种栽培群体遗传变化量大,无论遗传变异和基因多样性都比参试其它群体大。  相似文献   

16.
花楸树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是我国北方一种观赏兼经济用途的树种。本研究采用水平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技术, 对采自山东、山西、河北、辽宁4个省的8个花楸树天然群体的种子样本进行了分析, 旨在了解花楸树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为该树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4个酶系统10个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 花楸树群体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2000, 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00%, 期望杂合度(He)为0.4240。花楸树8个群体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He和Shannon信息指数差异较小,3个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 河北驼梁山>河北雾灵山>山西庞泉沟>河北白石山>山东崂山>河北塞罕坝>山东泰山>辽宁老秃顶子。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758, 群体间总的基因流较高(Nm = 3.0472), 群体间遗传一致度较高(I为0.8585– 0.9872), 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小。在单个群体中, 通过χ2检验, 花楸树群体有73.62%的位点组合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 总群体水平近交系数(Fit)和单个群体水平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3105和–0.4180, 表明无论在总体水平还是群体内个体间, 花楸树群体表现为杂合体过量的现象。UPGMA聚类结果显示, 8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37个SSR座位在琼海与三亚两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居群中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SSR座位在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高于其在琼海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根据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公式得到琼海与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6385,遗传距离为0.4486cM。Wright的啪验结果表明,这37个SSR座位在两居群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3909。此分化结果主要是由两居群间弱的基因漂移导致的(Nm=0.3895)。  相似文献   

18.
Chen Q  Shi QH 《遗传》2012,34(3):260-268
自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首次成功地从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得到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以来,iPS细胞由于其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而迅速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与此同时,iPS细胞的遗传安全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将对iPS细胞遗传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造成iPS细胞遗传不稳定的可能原因,希望可以促进对iPS细胞诱导条件的优化,获得遗传上较为安全的iPS细胞。  相似文献   

19.
The variation of 90 Laminaria gametophyte clones representing the introduced Laminaria japonica (Group 1) and Laminaria Iongissima (Group 2), the varieties of L. japonica (Group 3) and the varieties derived from interspecific hybrids (Group 4) was determined with 18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e allelic diversity and Nei's gene diversity of Group 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2 (2.9 vs. 1.8 and 0.414 vs. 0.161, respectivel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introduced L. japonica is richer than that of L. Iongissima. Both allelic diversity and Nei's gene diversity of Group 3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1, indicating that only a portion of variation of L. japonica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varieties of L. japonica.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four groups and between female (Population 1 ) and male (Population 2) gametophyte clones in each group. The variation among groups accounted for 39.95%, while that among populations accounted for 21.65% of the total.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4 was obviously longer than that between Group 2 and Group 4 (0.686 vs. 0.291), indicating that maternal gametophyte clone contributed more variation to the hybrids than the paternal gametophyte clone did.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娜 《化石》2005,(2):32-33
在达尔的进化论中,对于进化的遗传机制,他相信获得性遗传。为了能够建立一种包括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理论,特别是为了说明获得性遗传的原因,达尔复活了古希腊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的遗传学说,并称之为“泛生子假说”。该遗传理论认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有独立、可分的颗粒基础——泛生子。同时,达尔相信融合性遗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混合起来,不再分开。但是泛生子的存在并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