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支持下,我们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南极植物保护与管理问题研究"专的题。本专题针对南极植物及微生物保护这个重要内容,以南极半岛、拉斯曼丘陵和维多利亚地等区域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数量等为研究对象,结合南极条约《环境议定书》附件2的相关规定,对保护南极植物,防止外来物种损害南极生态环境,对南极植物采集等行为进行有效管控,为科学规范管理我国在  相似文献   

2.
北极圈以北的陆地上,只有草原,极少树木,即所谓的苔原带。每逢严酷的冬日,冰雪覆盖,天寒地冻,暴风肆虐,生灵隐形,看上去似乎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然而,夏天一到.冰消雪融,太阳不落,万物苏醒,草绿花香,鹿奔鸟鸣,显出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若从飞机上看下去,更是蔚为壮观,一会儿是峰峦起伏,崎岖连绵,犹如梯田万亩;一会儿是绿色茵茵,沟壑交错,仿佛是  相似文献   

3.
《生命世界》2004,(6):62-69
北极圈以北的陆地上,只有草原,极少树木,即所谓的苔原带。每逢严酷的冬日,冰雪覆盖,天寒地冻,暴风肆虐,生灵隐形,看上去似乎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然而,夏天一到,冰消雪融,太阳不落,万物苏醒,草绿花香,鹿奔鸟鸣,显出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若从飞机上看下去,更是蔚为壮观,一会儿是峰峦起伏,崎岖连绵,犹如梯田万亩;一会儿是绿色茵茵,沟壑交错,仿佛是  相似文献   

4.
南极是现代世界中一片独特的地区,是唯一一块相对来说尚未受到人类影响的大陆,所以它被公认为地球上目前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块净土。早在1959年,就有18个国家共同签订了《南极条约》,规定南极属于全人类,只能用于和平与科学目的。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块珍稀之地所面临的商业开采威胁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5.
川西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生态学报》2012,32(20):6376-6386
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于2011年4—11月对川西亚高山草甸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水热因子对草甸昼、夜间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川西亚高山草甸昼、夜间土壤呼吸的变化格局不同,昼间呈双峰型,夜间呈抛物线型;整个观测期(4—11月)内,夜间土壤呼吸占总土壤呼吸的46.79%,其中草盛期(6—9月)的昼、夜土壤呼吸占有较大比例。2)8次夜间土壤呼吸测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低值均在06:30—07:00左右;昼、夜间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5 cm温度,Van’t Hoff指数模型和Lloyd和Taylor方程均适合预测整个的土壤呼吸通量。3)返青期(4—5月)和枯黄期(10—11月)的昼、夜间土壤呼吸差异不显著,均低于草盛期;整个观测期,草甸昼、夜间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均有显著的指数相关,而与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则表现在草返青期夜间及枯黄期昼、夜间。4)整个观测期昼、夜间的Q10值分别为3.90和3.74;对Q10值的分析表明,返青期昼土壤呼吸的Q10值最大(4.14),草盛期夜间的Q10值最小(1.40)。研究结果说明,采用昼、夜间土壤呼吸的瞬时值来推算土壤呼吸的季节通量和年通量时,不仅需要加大观测期间夜间土壤呼吸的测定,还需要考虑昼、夜间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及其它生物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远古的召唤     
有一篇散文叫《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文中说:我国西域的文纪,日本的作家、画家都来写,都来画,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现的许多钵罗婆文字,没有  相似文献   

7.
南极洲是一个被巨厚冰盖覆盖的大陆,平均冰厚2450m,最厚处可达4750m。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带,太阳斜射,巨大的冰原将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空间,又因海拔高以及周围环南极低温洋流的影响,南极的气温很低,已测到的最低气温为-89.2℃,夏季气温亦不过0℃左右,所以南极又称寒极。由于南极大陆的冷空气从高纬内陆流向海岸,形成强劲的下吹风,目前已测到的最大风速为96 m/s,故南极又被称作风极。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南极的陆生植被十分单调、贫乏,除少数生长在雪地上的藻类外,其  相似文献   

8.
正太阳好像是打西边出来的,懒羊羊竟乖乖地坐在草地上看书,灰太狼的儿子小灰灰也要看,可它越看越生气。这也难怪,你瞧它们看的都是什么——《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甩掉一只赖皮狼》……"这些书的作者把我们灰狼都写成了大坏蛋。呜呜呜,我们哪有那么讨厌?"小灰灰几乎要被气  相似文献   

9.
南极细菌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0):1540-1540
南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环境特征,形成了一个干燥、酷寒、强辐射的特殊生境,造就了极地微生物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南极不仅是发现微生物新物种的重要资源宝库,也是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等活性物质的资源宝库,这使其将成为研究低温生物学的良好试验材料及新型活性物质的重要潜在来源。极地微生物的资源勘探与代谢活性产物研发,已成为国内外微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1-4]。  相似文献   

10.
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在十九世纪以前,这里从来没有人类的足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南极洲总面积约1405万平方公里,95%以上长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为4800米),大陆冰盖的体积为2450万立方公里,70%为淡水冰,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仓库。南极大陆既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也是风力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