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是亚洲内陆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区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其种群数量调查和适宜生境研究可以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于2018和2019年夏季,采用样线法对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地理分布现状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采用Distance 7.0软件估算了蒙古野驴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并通过MaxEnt模型分析筛选环境变量,确定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调查中发现蒙古野驴718群、共4782头,有效分布位点363个。夏季蒙古野驴适宜生境主要位于保护区的中东部,面积为6737.5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5.4%,估算保护区夏季蒙古野驴的种群密度为(0.5±0.1)头·km-2,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种群数量为(3246±575)头。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AUC的平均值为0.890。影响蒙古野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距水源点距离、植被类型、距人类活动区距离、距G216国道的距离、海拔和最干季的降水量。最后,从水源点保护、核心区调整、野生动物通道监测和交通建设4个方面,对蒙古野驴种群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是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性物种, 开展其生境适宜性评价可以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基于2005-2019年采用样线法在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所获鹅喉羚的分布点数据, 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筛选环境变量, 评估鹅喉羚在矿业开发前(2005年)、矿业开发顶峰时(2011年)和矿区生态修复后(2019年) 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 采用质心转移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近15年鹅喉羚的生境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 3个时期鹅喉羚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波动较大, 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在任一时期水源点对鹅喉羚生境选择的影响均最大。矿业开发前鹅喉羚适宜生境分布于保护区中部, 主要特征为面积大、生境斑块集中、破碎化程度低; 矿业开发顶峰时鹅喉羚的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前减少2.39%, 尤其是保护区南部大面积适宜生境丧失, 质心转移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适宜生境向保护区北部转移, 生境斑块离散破碎程度高; 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后鹅喉羚的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顶峰时增加了3.50%, 因矿业开发丧失的生境重新成为鹅喉羚的适宜生境。与2005年以前相比, 2019年鹅喉羚生境斑块仍离散化严重, 部分适宜生境因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而重新丧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从保护水源、控制交通建设、修复矿区和加强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等4个方面对鹅喉羚种群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加强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的生境保护及管理工作,作者以2005年以来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距水源点距离、坡度、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蒙古野驴的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下,春、夏、秋、冬四季潜在总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9,784km2、8,090km2、9,379km2和10,856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4.4%、44.9%、52.1%和60.3%。由于受到国道、矿产开采、冬季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研究区内适宜生境大量丧失,冬季丧失面积最多,为6,629km2,占冬季潜在总适宜面积的61.1%。基于评价结果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蒙古野驴种群保护措施:(1)加强水源地的保护;(2)限制冬季进入保护区内家畜的数量,并为蒙古野驴划定预留适宜生境;(3)严格制定进入保护区的制度;(4)拆除迁移路线上的边境围栏或建设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蒙古野驴正常的迁徙活动,恢复其种群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4.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分布范围缩小,加之过度狩猎,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5.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区, 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奔跑速度快、警惕性高、分布区域偏僻, 迄今为止对其活动节律仅有半散养条件下昼间的研究。我们于2013年4-11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选取13处水源地, 布设28台红外相机, 对其在荒漠水源地的全天候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1)蒙古野驴在春、夏、秋季的有效照片数量分别为294张、1,990张、2,679张, 其活动频率为秋季>夏季>春季。(2)蒙古野驴昼间集群平均数量大于夜间。(3)蒙古野驴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U”型, 其活动在0:00-1:00达到高峰, 7:00-9:00间快速下降, 12:00-13:00和16:00-17:00是一天中的两个低谷, 在21:00-22:00间快速上升。研究水源地周围蒙古野驴的活动节律可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乃至新疆北部荒漠有蹄类的监测及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并能对同域生存的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的野化工作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区约1 447 km2 作为评价区,基于2005 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模糊赋值法建立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和人类干扰活动为评价因子进行生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实际生境面积分别为 1146.9km2 、1137.1 km2 、991.6 km2 和499.8 km2 ,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3% 、78.6% 、68.5% 和34.5% ;其中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04.1 km2 、599.4 km2 、303.6 km2 和56.2 km2 ,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0% 、41.4% 、21.0% 和3.9% 。人类活动影响下,一些潜在生境转变为不适宜生境,春、夏、秋、冬四季生境分别丧失4.0% 、3.1% 、4.3% 和48.5%。在各种人类活动中,居民点、国道、采矿点对鹅喉羚生境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使其质量有所降低,但未造成严重影响;而冬季牧民的放牧行为,导致鹅喉羚的适宜生境被家畜占据,鹅喉羚生境质量大面积下降。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马可波罗盘羊是帕米尔高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植被、地形等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牧场等人为干扰因子,借助ArcGIS,构建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在不同尺度上评价分析马可波罗盘羊的生境适宜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836 km2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127.19 km2,冬季为1915.70 km2。保护区西北部面积3767.73 km2的马可波罗盘羊实际分布区内,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095.48 km2,冬季为1072.82 km2,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该物种实际分布区。受人为干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和冬季实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18.43%和17.78%,实际分布区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33.65%和29.73%,表明实际分布区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应予以重点保护。总体而言,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适宜性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区境内,地理位置88°30′–90°00′E,44°36′–46°00′N。西起滴水泉、沙丘河,东至老鸦泉和散巴斯陶东缘,南到自流井附近,北至乌伦古河南30km处。南北长147.5 km,东西宽117.5 km,面积达18,000 km2,216国道南北方向穿过,将保护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保护区属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水源地是野生动物活动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蒙古野驴的秋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6 年9 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内采集了25 堆蒙古野驴粪便和10 科共29 种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蒙古野驴的秋季食性,并初步探讨了其食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蒙古野驴秋季食性广, 共采食8 科26 种植物。这些植物按照其在食物组成中的比例可分为3 大类:主要食物为梭梭、针茅、驼绒藜, 共占食物组成的61.3% ;常采食植物为柽柳、角果藜、蒿、琵琶柴、芨芨草等11种,共占食物组成的33.3%; 少见采食的植物为盐爪爪、獐毛、顶羽菊、黑果枸杞、里海盐爪爪等12 种,共占食物组成的6.7% 。按科别而论,蒙古野驴采食最多的是藜科植物,其次是禾本科植物。从被采食植物的分布区域分析,其采食区域广阔,包括了保护区内所有的生境类型。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部蒙古野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2年3~5月和2013年3~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中蒙边境地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分析研究了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春季的食物组成。在取食点采集植物标本并进行种类鉴定发现共有20科45种植物;野外共观察到蒙古野驴取食群162次,群体平均大小为29.32头,采集粪样175个,将采集到的粪样按月分组,并组成6个混合粪样组。粪样显微分析结果表明,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蒙古野驴,在春季共取食15科31种植物,其中实际采食比例(DR)禾本科植物54.88%、藜科植物17.37%、柽柳科植物6.64%、豆科植物6.52%;在取食植物中,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24.38%)、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15.11%)、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9.92%)、狗尾草(Setaria viridis)(6.97%)、红沙(Reaumuria soongorica)(6.64%)、雾滨藜(Bassia dasyphylla)(5.67%)、糙隐子草(Kengia squarrosa)(5.10%),是主要取食植物种类,占取食植物的73.79%。春季采食的植物种类数比冬季多,各种植物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的差异不显著,低选择性是蒙古野驴春季取食对策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基于植被类型和水源地为主要评价因子的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2)通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水源和植被是影响保护区鹅喉羚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距水源地2000 m以内的胡杨、梭梭、柽柳群落最适合鹅喉羚的生存,距水源2000—5500 m的区域为水源的中度适合区域,距水源5500 m以外植被稀少的地区不适宜鹅喉羚的生存;3)研究区域鹅喉羚生境面积春季为2339 km2,夏季为2880 km2,秋季为2728 km2,冬季为2862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5%、75.6%、71.7%和75.2%;4)目前在保护区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人类活动地区与鹅喉羚生存环境空间上具有重叠性,但人类活动强度尚没有显著影响到鹅喉羚的生存,保护区的存在为鹅喉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5)由于保护区上中游人类的生产与开发,保护区水资源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可能成为影响鹅喉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今后需要优化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配置,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鹅喉羚的干扰,以有利于鹅喉羚的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12.
龚旭  付强  王磊  杨彪  张全建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4):4842-4851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  相似文献   

13.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合1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分贺兰山马麝适宜生境及不适宜生境的分布区,对贺兰山地区马麝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贺兰山马麝分布的环境因子中,针叶林、距水源距离、距护林点距离、海拔高度、距矿区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六种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贺兰山地区适宜马麝分布的生境面积极小,仅占贺兰山地区总面积的3.27%,面积为120.24 km2,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 555.72 km2。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对模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预测水平达到优秀,可以为马麝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恢复马麝种群,建议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干扰,识别和建立马麝各适宜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加强对零散分布的潜在适宜生境区域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足迹链跟踪、远红外相机监测综合收集到紫貂和猎物(雪兔)活动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栖息地建模分析方法,首次在多个分辨率尺度背景下对紫貂种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ArcGIS 10.4重采样后在6个分辨率尺度(30m、60m、120m、240m、480m、960m)进行栖息地建模分析,基于主要栖息地变量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及稳定性影响,并综合考虑研究区域面积,最终选定30m分辨率尺度作为紫貂栖息地最佳分析建模尺度,在30m分辨率尺度栖息地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1;(2)研究发现猎物资源、植被类型和地形变量是影响紫貂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变量因子:雪兔出现概率较高、距草地与河流较近、海拔约400-600m、距常绿针叶林1.5km、距落叶针叶林约200m、坡向为50-250°的区域为紫貂的适宜栖息地;(3)栖息地适宜性分析表明,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适宜栖息地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计23.66km2,约占保护区的17.2%,主要集中在保护区中部,而东部和西北部区域,栖息地破碎化较严重。基于模型结果与野外调查,提出了三条建议:(1)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避免因人类干扰造成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持续扩大;(2)建立生态廊道促进保护区西部与中部紫貂种群进行个体交流,降低紫貂种群局部区域灭绝概率;(3)对东部地区破碎化的栖息地进行修复,扩大东部适宜栖息地面积,使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为整体。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紫貂种群恢复创造条件,这对于构建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艾比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生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通过2013年9月和2014年10月对新疆艾比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2次秋季野外调查共收集了92处马鹿(Cervuselaphus)出现数据,利用马鹿出现数据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植被类型和气候因子3类23种因子作为生境变量,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分析了新疆艾比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秋季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生境因子对马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较高,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值)值为0.976;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最热月最高温度对马鹿生境分布的影响较大。植被类型和坡度对马鹿生境分布的影响不大。海拔、年降雨量、气温日较差和最热季平均温度是影响马鹿生境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马鹿秋季生境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马鹿的高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次适宜及低适宜生境区则分布于高适宜生境区的边缘,而不适宜生境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部地区。研究不仅提供了马鹿在艾比湖的实际分布状况,也为马鹿生境和生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却较缺乏。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四个季节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超过0.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较好。结果显示:(1)影响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河流和道路。(2)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为233.9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48%;夏季的次之,为192.75 km2,占48.19%;秋冬季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对较低,分别为145.54 km2(占36.39%)和142.63 km2(占35.66%)。(3)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变化。研究揭示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植被带对川金丝猴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人为干扰较强的低海拔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