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采用盐酸硫胺(aneurine hydrochloride,VB1)作为保护配体和还原剂,制备荧光稳定的VB1保护的铜纳米簇(aneurine hydrochloride protected copper nanoclusters, VB1-Cu NCs),并用于痕量Fe3+的检测。【方法】使用VB1作为保护配体和还原剂,合成VB1-Cu NCs。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粒径进行表征,并探究了VB1-Cu NCs的pH响应性、对Fe3+的选择性以及线性范围。【结果】制备的VB1-CuNC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优异的稳定性和超细的尺寸。VB1-Cu NCs作为荧光探针检测Fe3+,在0–5μmol/L和5–500μmol/L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0.085μmol/L。利用该方法检测实际微生物样品毛癣菌(Trichophyto...  相似文献   

2.
银纳米簇是一类粒径介于银原子和银纳米颗粒之间,由几个到几十个银原子组成,核心尺寸小于2 nm的银纳米材料.近年来银纳米簇以其固有的广谱抑菌性、不致耐药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剂量有效性等优势在抗菌应用领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综述了银纳米簇的抗菌机理及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其细胞毒性,并对目前已有的抗菌应用进行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3.
金纳米簇(AuNC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是由几个到约一百个金原子组成的分子聚集体,因制备简单、光学性质优异以及毒性低等特性,近年来在生物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以巯基化合物、树枝状化合物、多肽和蛋白质、寡核苷酸DNA等为模板制备AuNCs的模板法及其优点进行阐述,对AuNCs的紫外吸收、荧光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介绍,之后重点总结基于荧光AuNCs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大分子及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对AuNCs应用于生物传感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对碱性磷酸酶和邻-磷酸-L-酪氨酸的同时检测,本研究利用 DNA 稳定的银纳米簇(AgNCs/DNA)诱导的生物催化转化,基于醌类物质对 DNA 稳定的银纳米簇的荧光的猝灭效应,通过酪氨酸酶能与酪胺、多巴胺以及酪氨酸反应生成醌类物质,间接地达到了对酪胺、多巴胺以及酪氨酸的定量检测。AgNCs/DNA 还被进一步用于双酶催化级联反应,通过碱性磷酸氧化酶(ALP)和酪氨酸酶(TYR)组成的双酶系统,实现了对碱性磷酸酶和邻-磷酸-L-酪氨酸的高灵敏度检测,检测限分别达到2.5×10-5μmol·L-1和0.01μmol·L-1。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和银纳米簇(gold and silver nanoclusters,Au NCs and Ag NCs)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并用于工业催化、光电器件、生物成像、环境测试、临床诊断和治疗领域.同样作为贵金属团簇,有关铂纳米簇(platinum metal nanoclusters,Pt NCs)的生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为模板合成 AgNCs,探讨了 AgNCs 的合成条件,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抗菌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溶液的 pH 值为5.98,CM-β-CD 和 AgNO3的比例为1∶1时,合成的银纳米簇荧光强度达到最大。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对环糊精合成的银纳米簇进行抗菌实验测试,发现由于银纳米簇比表面较大,表面活化能高使其比银离子和银溶胶具有更好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7.
柴春镜  白红娟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2):1798-1804
近年来,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合成银纳米粒子作为一种可靠和环境友好的方法出现。主要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细胞滤液来还原银离子。制备的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透射电镜(TEM)进行表征。含有银粒子溶液的UV-vis光谱显示在420 nm-460 nm处出现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峰。TEM图像表明所形成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 nm-20 nm。纳米粒子的XRD图谱证明产物为金属银。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抑菌性试验。  相似文献   

8.
金属纳米团簇(M NC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由几个至数百个原子组成的具有超小尺寸结构(<3 nm)的新型功能材料,因其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药物输送、医学成像以及肿瘤治疗等领域。最近,利用M NCs作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解决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已经在抗生素耐药、致病菌的检测和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为解决抗感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M NCs的合成及性质的研究进展,然后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单一M NCs及其复合物抗菌效应的应用现状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多功能性以及协同抗菌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荧光铜纳米簇(Fluorescent copper nanoclusters,CuNCs)是以脱氧核糖核酸链(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为模板,以二价铜离子(Cu2+)、抗坏血酸等为反应物生成的铜晶体,纳米级大小,其具有荧光性,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一种方式。荧光铜纳米簇的生成快速、简便、安全,因此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关于荧光铜纳米簇原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从支持传感器工作的介导物质以及信号输出方式两方面对荧光铜纳米簇进行分类,详细阐述了每一类别传感器工作的原理,并对比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最后对荧光铜纳米簇介导的生物传感器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便读者对荧光铜纳米簇生物传感器发展历程和方向,对荧光铜纳米簇生物传感器的实用性和多形性有所了解,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得到启示,使荧光铜纳米簇成为一种更加实用和便捷的生物传感工具。  相似文献   

10.
贵金属团簇(noble metal cluster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荧光标记材料.由于具有物理尺寸小、荧光可调及生物相容性等优异的性能使得其在生物成像及检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贵金属团簇的制备和荧光特性,重点论述了其作为标记材料在细胞成像方面及体外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实时定量检测特定核酸技术,它是核酸探针技术、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技术和PCR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能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扩大了PCR的应用范围。概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固氮酶(nifH)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探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免疫纳米荧光微球(Immunologic Nano-Fluorescence beads,INFB)并对其粒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纳米生物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进行研究.选用K562细胞和Hela细胞为靶细胞,经INFB作用48 h后,MTT法检测各组OD值.选用苏木、大血藤、秦巴西菇水提液和茶多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NFB标记,FACS检测结果.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荧光微球粒径平均为136.9nm.MTT结果显示,各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表明INFB对所选靶细胞无生物毒性作用.中药有效成分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后,CD34、CD33、CD14、CD119、CD19、CD4阳性细胞的数值,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经统计学分析,药物浓度与检测的靶细胞数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745376~0.986402).结论:INFB可用于医学检验学、免疫学标记和中药活性成分的靶向作用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一种DNA-金纳米粒子导电复合物被成功的制备并应用于癌胚抗原(CEA)的早期检测中。该导电复合物网状结构的制备主要基于DNA中呈负电性的磷酸骨架与带正电荷的金纳米粒子之间的静电自组装技术。测试结果显示,该纳米复合物可以很好的检测癌胚抗原,且检测浓度达到了5ng/mL,从而为癌症的早期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纳米δ-Bi2O3负载多孔沸石球填料(Bi-PZSF),研究其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性能(包括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稳定性)以及溶解氧、pH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朗格缪尔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在中性条件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对吸附速率影响较小,Bi-PZSF的最大吸附量为955.69 mg·kg^-1,比天然沸石的吸附量提升了近120倍;Bi-PZSF在NO3^-和SO4^2-的溶液中呈现出较强的选择吸收Cr(Ⅵ)能力,Cr(Ⅵ)去除率均在97%以上;同时,Bi-PZSF在吸附Cr(Ⅵ)后表现出高稳定性。Cr(Ⅵ)的去除主要是通过与附着在Bi-PZSF上的纳米δ-Bi2O3的表面羟基交换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荧光酶标免疫分析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荧光酶标免疫分析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微生物的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进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本文介绍了荧光酶标免疫分析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临床检测中。与普通的PCR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我们综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定量方法,及其在传染性疾病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学领域发展起来的将经典的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结合起来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对该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其在医学诊断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簇毛麦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簇毛麦作为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介绍了簇毛麦的种类及优良性状.探讨了簇毛麦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簇毛麦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的选育,阐述了簇毛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及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fluorescencecomplementation,BiFC)分析技术,是由Hu等在2002年最先报道的一种直观、快速地判断目标蛋白在活细胞中的定位和相互作用的新技术.该技术巧妙地将荧光蛋白分子的两个互补片段分别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如果荧光蛋白活性恢复则表明两目标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其后发展出的多色荧光互补技术(multicolorBiFC),不仅能同时检测到多种蛋白质复合体的形成,还能够对不同蛋白质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强弱进行比较.目前,该技术已用于转录因子,G蛋白βγ亚基的二聚体形式,不同蛋白质间产生相互作用强弱的比较以及蛋白质泛素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上.  相似文献   

20.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因其实时、快速、高效和准确定量的优点,已经广泛用于转基因产品定量检测。本文介绍荧光定量探针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植物转基因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