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葡萄花翅小卷蛾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具有多食性、多化性等生物学特点,抗逆能力极强。该虫起源于欧洲,现已入侵全球多个国家。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取食葡萄花序、幼果和成熟果实,给葡萄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其危害有利于真菌的侵入,导致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大量发生,从而造成葡萄腐烂。由于该虫入侵风险极高,已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外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由于长期大量且不合理地使用化学杀虫剂,葡萄花翅小卷蛾已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研究总结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抗性测定方法、抗性现状及其抗性机理,同时结合国外葡萄花翅小卷蛾抗性和防治相关研究,提出该虫抗性治理策略,并对我国预防该虫的入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葡萄花翅小卷蛾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害虫,一旦入侵我国,将会给葡萄产业和林果业造成严重损失。开展葡萄花翅小卷蛾入侵我国的风险分析可为该虫的检疫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参照通用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从该虫在国内外的发生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风险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其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葡萄花翅小卷蛾是一种对我国有很大潜在威胁的有害生物,其风险值为2.14,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结论】建议新疆等口岸比较多的省、自治区口岸检疫部门加强对该害虫的检疫力度,杜绝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3.
枣粘虫又名枣小蛾、枣实菜蛾、裹粘虫,是我国北方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枣树上一大害虫。过去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名是 Cerostoma sasakii Matsumura,属菜蛾科 Plutellidae。现经作者研究,发现不但学名有误,而且科名也不相符。应属卷蛾科 Tortricidae 一新种。中文按系统命名称之为枣镰翅小卷蛾。 菜蛾科前翅是狭长的。前翅后缘的毛有时发达并向后伸,洒息时突出如鸡尾。触角栖息时前伸。后翅脉序M_1和M_2常共柄。卷蛾科前翅接近长方形,外缘较直而且翅顶往往突出,栖息时合拢成钟罩状。触角栖息时不向前伸。后翅脉序M_1和M_2不共柄。枣粘虫的特征与卷蛾科相同,故不应属菜蛾科。由于枣粘虫的前翅有前缘钩,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有洞穴,雌性外生殖器有两枚囊突,所以应属卷蛾科下的小卷蛾亚科 Olethreutinae,再加上后翅M_3和Cu_1合并,应属花小卷蛾族 Eucosmini。  相似文献   

4.
弧翅卷蛾属(Croesia H?bner,1758)是卷蛾科(Tortricidae),卷蛾族(Tortricini)中的一个较小的属。全世界已知27种,其中除分布在北美3种,欧洲1种外,其余23种都分布在亚洲。它们当中有9种在我国有分布记录。 根据作者收集到的国内标本加以整理,鉴定出已知9种中的6种,另外发现5个新种(长度单位为毫米),总计我国弧翅卷蛾属种类已达14种。它们是:  相似文献   

5.
董彦才  朱心博 《昆虫知识》1990,27(3):153-154
<正> 栎镰翅小卷蛾 Ancylis mitterbacheriana Denis et Schiffermulter,属鳞翅目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1985年发现于国营莒南县望海楼林场的麻栎林内,至今国内未见报道。该虫以幼虫包叶为害,寄主是麻栎、栓皮栎等,槲树上极少见,板栗树上无发生。受害的叶片沿主脉纵卷,形成满  相似文献   

6.
拟顶小卷蛾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环  李后魂 《昆虫学报》2005,48(3):396-400
本文系统研究了拟顶小卷蛾属Pseudacroclita Oku,共记述4种,除已知种拟顶小卷蛾P. hapalaspis (Meyrick)外,还有2个新种(突拟顶小卷蛾P. projecta sp. nov.和钩拟顶小卷蛾P. micrancistra sp. nov.)及1中国新记录种[黄斑拟顶小卷蛾P. luteispecula (Kuznetsov)]。提供了4个种的成虫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该属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中国绿小卷蛾属6种,包括2新种和1新记录种:长绿小卷蛾Eucoenogenes elongata,sp.nov.,武夷绿小卷蛾Eucoenogenes wuyiensis,sp.nov.和叉绿小卷蛾Eucoenogenes cyanopsis(Meyrick)。文中给出中国已知6个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1.长绿小卷蛾Eucoenogenes elongata,新种(图1~2)翅展13.5mm。正模:♂,云南巍山县巍宝山,海拔2200m,2001-Ⅶ-20,李后魂,玻片号ZAH03725。本种与同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雄性爪形突下垂,抱器瓣狭长,左侧颈部具5根粗刺,右侧具四根。2.武夷绿小卷蛾Eucoenogenes wuyiensis,新种(图3~4)翅展13.0mm。正模:♂,福建武夷山仙峰岭,海拔1000m,2004-Ⅴ-26,于海丽采,玻片号ZAH04215副模:1♂,同正模。本种与其余种明显不同,区别在于:雄性爪形突细长,尾突侧生,三角形,抱器瓣颈部具一根粗刺。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的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结果表明,茶小卷蛾性行为反应与成虫的虫龄关系甚为密切;当天羽化的雌雄蛾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尾能力。如和交尾能力更强的1,2天虫龄的异性配对时,性行为反应的比率达到实验最高值;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24小时内性行为反应基本类似,雄虫振翅和交尾率均在凌晨6:00-7:00达到了高峰。茶小卷蛾和棉小卷蛾交叉配对时,交尾率达53.33%和60.00%。但当苹小卷蛾和茶小卷娥配对时.则未见任何交尾活动。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显示出很强的同源性;本讨论了我国北方棉褐带卷蛾(苹小卷蛾)与南方棉褐带卷蛾(棉小卷蛾、茶小卷蛾).目前可视为两个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9.
专门为害松树嫩梢的钻蛀性害虫梢小卷蛾属Rhyacionia Hb.在我国已知有四种,它们是:夏梢小卷蛾R.duplana(Hb.),松梢小卷蛾R.pinicolana(Dbld.),马尾松梢小卷蛾R.dativa Hein.和云南松梢小卷蛾R.insulariana Liu。1982年在全国森林病虫普查时,在云南会泽和云南宜良发现梢小卷蛾二新种。现分述如下;长梢小卷蛾Rhyacionia dolichotubula,新种(图2、5)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记述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 Liu的1种寄生蜂--突尼斯埃姬蜂Itoplectis tunetarta(Schmiedeknecht)成虫的形态特征、寄主以及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苹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转录组数据库,挖掘杀虫剂靶标及解毒代谢相关基因。【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苹小卷叶蛾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并分析杀虫剂靶标基因;利用qPCR检测6个杀虫剂靶标基因在苹小卷叶蛾卵、幼虫、蛹和成虫各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挖掘并分析苹小卷叶蛾转录组中解毒代谢相关基因的代谢通路及进化关系。【结果】通过组装有效序列共获得48 610条unigene(GenBank登录号:GGMW00000000)。挖掘鉴定到155个杀虫剂靶标unigene;qPCR结果显示,1个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2个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1个氯离子通道蛋白(chloride channel, CLC)、1个几丁质酶(chitinase, CS)和1个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基因在苹小卷叶蛾不同发育阶段均存在表达差异。挖掘鉴定到69个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unigene、66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 S-transferase, GST)unigene和205个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unigene等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共鉴定20个CarE unigene, 32个GST unigene和30个P450 unigene与有毒物质代谢相关的通路有关。基于氨基酸序列对具有完整ORF的unigen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2个CarEs中9个为G类,即鳞翅目保幼激素类;分别有10个AoGSTs属于Delta和Epsilon亚家族;18个P450全部聚到CYP3集团。【结论】该研究有助于苹小卷叶蛾杀虫剂靶标基因的挖掘及抗药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灰飞虱唾液腺三大解毒酶家族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莉  卢利霞  许艳丽  杨鹏程  崔峰 《昆虫学报》2013,56(12):1509-1515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危害多种禾本科经济作物的重要刺吸式害虫。唾液腺对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植物尤其重要, 其分泌的唾液可以帮助刺吸式口器昆虫刺穿植物、 消化食物、 解毒植物的次生物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P450)、 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是昆虫主要的解毒酶系。为了分析解毒酶基因在灰飞虱唾液腺中的表达谱, 本研究对灰飞虱成虫唾液腺进行转录组测序、 重头组装和注释, 并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有9个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基因、 22个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基因和39个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P450)基因在灰飞虱唾液腺中表达。通过对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发现灰飞虱唾液腺大部分的CarE是参与消化/解毒和激素/信息素的加工, 而参与神经/发育的CarE很少; 灰飞虱唾液腺表达的P450基因远远少于豌豆蚜和西方蜜蜂基因组的P450基因数, 且只有CYP6和CYP4家族的成员; GST家族在3种昆虫的保守性最高。研究结果为灰飞虱对寄主植物和杀虫剂的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