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综合了解党参的施硒效应,该研究基于水培试验探究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处理条件下党参幼苗的硒积累、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适宜硒浓度(0.2 mg·L-1)可以促进党参的叶片面积、株高、生物量的增长,而高硒浓度(10 mg·L-1)则抑制党参生长。(2)增加亚硒酸钠浓度和硒暴露时间均可提高党参幼苗在根和叶中的硒含量,不同器官硒积累表现为根>叶>茎。(3)适宜硒浓度(0.2 mg·L-1)处理可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并减少丙二醛、脯氨酸和过氧化氢的积累,而高硒浓度(10 mg·L-1)则与之相反。(4)适宜硒浓度(0.2 mg·L-1)有利于党参炔苷、多糖、可溶性蛋白的积累,而高硒浓度(10 mg·L-1)可以对多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产生不利影响。综上认为,亚硒酸钠对党参具有双重效应,施加适量浓度对党参的生长、生理和品质有益,并以0.2 mg·L-1硒浓度处理的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亚硒酸钠浓度对...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南天黄'' ‘中蕉9号'' ‘红香蕉''三个香蕉品种为材料,研究土壤淋施硒酸钠溶液对香蕉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以及叶片MDA、脯氨酸、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每株0.25、0.50 g施硒处理能显著促进三个香蕉品种株高的增长,对‘南天黄'' ‘红香蕉''基茎围的增长促进作用显著,对‘中蕉9号''基茎围促进作用不显著。(2)施硒对植株营养生长过程中叶片MDA含量的影响较小,仅在部分时间段MDA含量显著升高或降低; 每株0.25、0.50 g的硒酸钠处理能显著降低三个香蕉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施硒对香蕉叶片中硒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施硒浓度越高,叶片中硒含量也越高。(3)施硒能显著提高各香蕉品种单株产量,对‘中蕉9号'' ‘红香蕉''单果重促进作用显著,对‘南天黄''单果重促进作用不显著; 每株0.25 g施硒处理,‘中蕉9号''的单株产量为24.38 kg、单果重为165.86 g,分别比对照高出了12.80%、14.69%。(4)土施适宜浓度的硒酸钠能提高香蕉果实中维生素C、钾含量,‘南天黄'' ‘中蕉9号'' ‘红香蕉''三个香蕉品种施硒后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12.7、13.9、10.6 mg·100g-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72%、18.84%、29.39%; 钾含量最高可达349、279、397 mg·100g-1,比对照分别提高29.62%、33.28%、47.77%。(5)硒处理浓度越高,果实中硒含量也越高; 对照处理的香蕉果实硒含量未达到富硒标准,每株经0.25、0.50 g硒酸钠处理后三个香蕉品种的果实硒含量均达到富硒标准。综上认为,土壤淋施硒酸钠溶液能提高香蕉果实中的硒含量,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提升果实品质,且对降低叶片中MDA和脯氨酸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但对不同香蕉品种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富硒香蕉的生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紫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为试材,采用水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0.38、0.19和0.095 mmol/L)纳米硒溶液对紫色马铃薯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纳米硒对紫色马铃薯生长、矿质元素含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各硒处理马铃薯的生物量与单株结薯数均显著增加,其中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的生物量最高且增幅达1.5倍,喷施0.19 mmol/L硒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显著增加2.2倍。(2)纳米硒能够显著提高紫色马铃薯叶片、根系、块茎硒含量,各器官硒含量大小呈现:根系>叶片>块茎的特点,且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块茎总硒含量达0.106 mg/kg,较对照显著提高0.65倍,达到了马铃薯块茎的富硒标准;同时纳米硒可在不同程度上调控K、Ca、Mg、Mn、Zn在马铃薯各器官中的分配。(3)随施硒浓度的增加,紫色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可溶性蛋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喷施0.19 mmol/L硒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56.33%、26.91%和27.89%;块茎中花青素、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均在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4.73%、25.33%;而块茎中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喷施0.095 mmol/L硒处理下最低并较对照显著降低34.82%。研究表明,叶面喷施0.095~0.19 mmol/L纳米硒溶液能够显著促进紫色马铃薯生长和单株结薯数,提高硒元素含量,调控矿质元素含量在器官中分配,有效改善其块茎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4.
硒肥对马铃薯硒素吸收、转化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设对照(CK)、保水缓释硒肥(W)、生物炭基硒肥(C)、硒酸钠硒肥(S)4个处理来研究不同硒肥对马铃薯(品种为早大白)硒素吸收、转化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马铃薯各器官硒含量在生育期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马铃薯各器官的硒含量呈现:苗期根茎叶片;成熟期叶片茎块茎的特点;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W处理下的总硒、无机硒、有机硒含量呈增大趋势,产量、有机硒转化率、粗蛋白、还原糖和Vc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处理和S处理下,马铃薯以上各指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低施硒量(0.126 kg/hm2)时,3种硒肥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之后随着施硒量的增加淀粉含量变化不显著;与对照相比,3种硒肥在适宜施硒量(0.379 kg/hm2)时,马铃薯产量提高了4.87%—5.44%,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2.18%—20.03%,还原糖提高了6.45%—12.90%,Vc含量提高-0.54%—3.11%,有机硒转化率增加13.00%—15.10%,淀粉含量增加了-0.73%—1.12%;综合考虑3种硒肥对马铃薯含硒量、产量、品质的影响,W处理最佳,C处理次之,S处理最差。  相似文献   

5.
植物叶片对硒的吸收与转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生为供试植物的叶面施硒试验结果表明,叶片能够吸收利用Se(IV)和Se(VI)两种价态的外源硒,并将所吸收的硒主要转运至花生种子中去。叶片对硒的吸收转运能力受施硒量、施硒时间和硒的价态等因素的影响,叶片对Se(VI)的吸收能力约是Se(IV)的3倍,吸收量与施硒量成正比,在花针期施用有利于叶片的吸收利用和转运.  相似文献   

6.
孟娜  徐航  魏明  魏胜华 《西北植物学报》2017,37(10):1988-1995
以大豆栽培品种‘中黄13’为试验材料,在筛选合适的盐胁迫及烯效唑(S3307)浓度基础上,采用大豆幼苗期盐胁迫以及叶面喷施S3307的方法,分析比较相关生理指标及营养器官(根、茎和叶)解剖结构的差异,从组织结构形态和生理两方面探讨叶面喷施S3307对大豆苗期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与正常生长的对照相比,盐胁迫下大豆根和叶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的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且叶片较薄,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混乱;根部中柱所占比例较对照明显变小,但皮层所占比例变大,外表皮细胞向内凹陷,次生导管平均孔径较小且含有侵填体;茎部解剖结构的变化与根部相类似。(2)叶面喷施80mg/L S3307后,盐胁迫大豆植株根和叶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和叶绿素含量均恢复到接近对照的水平,且根、茎和叶解剖结构变化介于正常对照与盐胁迫处理之间。研究表明,叶面喷施80mg/L S3307能够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大豆的伤害,且这种缓解作用与叶片细胞膜伤害、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根、茎和叶内部组织结构改变有关,叶面喷施S3307可能是生产上提高大豆耐盐性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园园  王勇  李悦  丁建  张晶  江新华 《菌物研究》2020,18(3):189-194
为探究秦巴山区富硒蛹虫草有效成分及硒存在形态,以秦巴山区蛹虫草CM-1518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分数亚硒酸钠(0~500 mg/kg)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其有效成分及硒存在形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亚硒酸钠质量分数为100 mg/kg时,蛹虫草鲜质量最高,为293.41 g/盒。当亚硒酸钠质量分数为200 mg/kg时,虫草素、虫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06 mg/g和2.10 mg/g,表明硒与虫草素和虫草酸可协同增效,但虫草多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亚硒酸钠的添加不利于腺苷的合成积累。经计算,富硒蛹虫草中有机硒所占百分比均高达99.9%,低浓度的亚硒酸钠可促进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多糖中硒的合成,但高浓度的硒却降低其合成,且富硒蛹虫草中可溶性多糖中硒含量高于可溶性蛋白硒含量。试验表明适宜浓度的亚硒酸钠可促进蛹虫草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合成积累。  相似文献   

8.
【背景】壶瓶碎米荠对硒具有超积累能力,并主要以硒代胱氨酸的形式存在,与已有的硒超积累植物显著不同,其硒超积累机制不明。【目的】从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体内分离耐硒内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体外硒代谢特征研究,为壶瓶碎米荠超积累硒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壶瓶碎米荠新鲜叶片中分离纯化耐硒内生菌株,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并对其进行亚硒酸钠培养代谢。【结果】获得一株耐硒内生菌CSN-1,被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培养液中硒含量低(Se 1.5 mg/L)时其吸光度值较对照组高,硒含量高(Se 10 mg/L)时其吸光度值较对照组低;代谢后的上清液中硒主要以Se~(4+)存在,而菌体中硒主要是硒代胱氨酸(SeCys_2)。【结论】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叶片体内存在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CSN-1,具有将亚硒酸钠转化为硒代胱氨酸的能力,低浓度的硒对该内生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硒则会抑制该内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硒吸收,分布及硒与硅共施效应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水稻幼苗根吸收的^75Se在顶叶分布较多,以下各叶依次减少,但根内积累更多,当Yoshida营养液加入0.1和0.3μg/ml亚硒酸钠,根吸收^32P,幼苗长高并生根;但经0.6μg/ml处理后幼苗生长受抑制,叶片失绿。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考察了不同浓度和pH的亚硒酸钠溶液对矮脚黄白菜啶虫脒残留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溶液在浓度为1 mg/L且pH 7.0时对矮脚黄白菜促生效果显著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在5 mg/L且pH 6.5时,啶虫脒和重金属Cd、Pb含量均显著下降;浓度为10 mg/L时对降低重金属含量的效果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亚硒酸钠在降低植物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积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硒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硒(Se)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亚硒酸钠(0~0.5 mg/L)可促进毛状根生长及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而高浓度亚硒酸钠抑制其生长和异黄酮的积累,且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此外,硒可促进可溶性蛋白的生物合成,亚硒酸钠浓度愈高促进作用愈明显;硒还可降低毛状根中SOD活性,提高POD活性,降低MDA含量。说明硒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筛选‘红富士’苹果适宜的叶面施硒浓度,研究了营养元素硒在苹果叶片中的赋存形式、分布及含硒大分子的提取分离技术。结果表明,(1)‘红富士’苹果最佳叶面施硒浓度为100mg·L-1,此处理的叶片总硒含量为2.7283mg·L-1(FW),其中有机硒含量为2.3384mg·L-1(FW),有机化程度达85.71%。(2)无论在对照组还是处理组,叶片中的有机硒均主要以蛋白质结合态存在,平均占有机硒的77.09%。(3)蛋白质、多糖和核酸3种有机物在100mg·L-1最优处理组的叶片中结合硒的量分别占有机硒含量的77.42%、18.46%和0.54%。(4)在100mg·L-1处理组的蛋白质组分中,又以盐溶性蛋白质结合硒的量最多,占蛋白质结合态硒含量的46.27%。  相似文献   

13.
以~(14)C-氯代乙酸钠制备~(14)C-增产灵;以 Na~(125)I制备~(125)I-增产灵。在孕穗期或湖浆初期,采取叶面涂布、喷施或淋浇根部方法,将标记物分别引进水稻体内。 涂布~(125)I-增产灵(1000 ppm,0.1毫升)于剑叶面3小时后,标记物在叶片中已达附着量的75.2%;一部分标记物并从叶片传递至叶鞘、茎、穗及其它叶片,其中以叶鞘的积累量较多。 叶面喷施~(125)I-增产灵(100 ppm),l小时内渗入量为附着量的26.5%,随时间延长,吸收量增加。标记物在叶片积累量最多,叶鞘次之,运入茎与穗很少,加入0.1%肥皂液可增加叶面药液附着最及渗入量,但不会使叶鞘、茎、穗中的积累量增多。 通过根系吸收的~(125)I-增产灵大部分留在根内,少部分向上运转,以叶鞘积累量较多,茎部次之,叶片及穗部运入量很少。 在水稻生育后期喷施增产灵,糙米中的标记物残留量在2ppm以下。 在显微放射自显影中,~(14)C-增产灵的轨迹首先在茎的维管束及其周围细胞中密集出现,其后分散在茎叶的薄壁组织中。标记物较多地积聚于叶、茎中,推论增产灵有调节韧皮部的运输和动员贮藏物向代谢中心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1.0 mg·L-1的亚硒酸钠根施小麦幼苗,测定亚硒酸钠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的结果表明,外源亚硒酸钠对麦苗地上部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均有诱导作用,使麦苗体内的谷胱甘肽含量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施硒对人参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施硒对人参菜生长的影响并培育富硒人参菜,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施硒(0、2.5、5、10、20 mg/kg)对人参菜生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生理特性以及硒积累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施硒对人参菜生长有"低促高抑"的影响,人参菜的株高、茎粗、根长、分支数、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施硒能增加人参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其中高浓度硒(≥10 mg/kg)对人参菜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影响显著。(3)人参菜叶片SOD、POD活性在硒浓度为2.5 mg/kg时最高(P0.05),CAT活性在硒浓度为5 mg/kg时最高(P0.05);随着硒浓度的增加,人参菜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可溶性糖含量下降。(4)人参菜中硒含量的分布表现为:根叶茎,且随硒浓度升高而升高,表明人参菜根系是硒积累的主要部位。研究认为,硒浓度为5 mg/kg是培育富硒人参菜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6.
提高糜子(Panicum miliaceum)镉耐受性与低积累能力对镉污染地区糜子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镉耐受和镉敏感糜子品种为材料,通过苗期水培和全生育期盆栽试验,分析不同形态硒和四价碲对镉胁迫下糜子生长、根系形态、镉吸收转运和籽粒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硒和碲能缓解镉毒害,其中有机硒缓解效果较好。与单独镉处理相比,硒和碲能够促进根系直径增加并抑制镉吸收,最高可使根系镉含量降低33%。此外,硒和碲能够增加细胞壁和液泡中镉的占比,提高镉耐受性。叶面喷施硒提高了糜子籽粒中锌、锰和钼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无机四价硒能更有效地抑制镉从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在5mg·kg–1镉处理下,可使镉敏感和镉耐受品种籽粒镉含量分别降低11.3%和20.3%。综上,外源添加硒能够显著提高糜子镉耐受性并减少籽粒镉积累。研究结果可为镉污染地区糜子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大棚条件下盆栽芦荟,以不同浓度梯度的硒营养液作为外源硒,采用根系施硒和叶面喷洒施硒两种方式,分别在补硒后的不同时间段检测芦荟总硒、有机硒、芦荟苷、芦荟多糖、芦荟总氨基酸的含量,研究施不同浓度硒营养液对库拉索芦荟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棚条件下,使用400mg/L硒营养液叶面喷施时,库拉索芦荟硒富集效果最好,于叶喷后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取样检测,总硒分别为:11.75、31.40和59.70mg/kg,有机硒分别为:8.99、27.00和52.60mg/kg;芦荟苷含量分别为2 690、1 830和4 350mg/kg,芦荟多糖含量分别为39.13、55.31和30.13mg/mL,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41、0.47和0.63g/100g,该处理明显优于其它处理组。说明芦荟适当进行补硒会促进芦荟多糖、氨基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在红壤中施用不同浓度的硒肥对豆科牧草圆叶决明植株生长、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其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施 0 .5~ 2 mg Se/ kg土不同用量的硒肥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和植株干重 ,比不施硒肥的对照处理分别提高 11.71%~ 18.97%、0 .5 5 %~ 2 2 .6 1%和 5 2 .9%~ 14 4 .9% ;植株的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不施硒 (CK)处理的植株含硒量仅为 0 .0 2 5 mg/ kg,当施硒肥量为 2 mg Se/ kg土 (S2 )时 ,植株的硒含量达到0 .2 2 2 mg/ kg,比对照增加了 7.88倍 ;施硒量为 1mg Se/ kg土 (S1)处理圆叶决明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最大 ,比对照提高2 81.5 % ,比施 2 m g Se/ kg土的增加了 2 0 6 .1% ;根瘤固氮酶活性以施用 2 mg Se/ kg土的处理为最大 ,比对照增加了 4 9.4 1%。植株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 :施不同用量硒肥处理均能比对照处理增加植株叶绿体的数量 ,其中以1.5 mg Se/ kg土的施用量处理效果最好 ,而 1.5 m g Se/ kg土和 2 mg Se/ kg土处理对提高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和片层密度效果较佳 ,但对稳定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效果则不明显 ;而施用 1.5 m g Se/ kg土和 1mg Se/ kg土处理则显示了减少线粒体的数量 ,降低线  相似文献   

19.
稻田硒循环转化与水稻硒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交替变化和土壤组分的特殊性决定了硒在稻田环境中的循环转化机制明显有别于旱地土壤,并且影响到土壤硒的有效性及水稻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深入研究稻田土壤硒的循环转化及水稻硒营养吸收对实现土壤无机硒向有机硒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稻田土壤硒的循环机制及形态转化、水稻体内硒的代谢机制及吸收积累特性进行综述,分析硒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转化及向水稻体内迁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土壤硒有效性研究及培育富硒营养稻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对水稻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对水稻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的元素和施用方法中,硅酸钠叶面喷施显著增加稻谷产量,而碳酸钙、硼酸、硅酸钠土施和亚硒酸钠显著降低了稻谷产量。镁、锌、铁的盐酸盐形态对水稻籽粒的增产效果优于硫酸盐形态,而钙、铜的硫酸盐形态增产效果略高于盐酸盐形态。在钙、镁、硫三种中量元素中,钙增加了水稻籽粒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而镁和硫则降低了籽粒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以硫磺粉处理为最低。稻草中的Cd浓度和总量均以氯化镁处理为最高,硫磺粉处理最低。镁能有效抑制Cd从秸秆向籽粒的转移,其盐酸盐优于硫酸盐。在微量元素中,锌对水稻Cd的吸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铜,而有益元素肥料硅酸钠叶面喷施则显著增加了稻谷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硫酸亚铁、氯化锰、氯化铜、硼酸和硼砂处理都能有效地抑制Cd从秸秆向籽粒的转移,而硅酸钠叶面喷施和锌处理则促进了Cd的转移,表明硅酸钠抑制水稻吸收Cd的机制很可能发生在土壤中,而非在植株体内或地上部分。在Cd污染土壤上选用适宜的中微量和有益元素肥料及其施用方法,能有效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稻米中的Cd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