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历史分布区面积和野生种群数量最大的国家.中华穿山甲曾广泛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但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其甲片被作为贵重的中药材原料,加之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大量非法捕猎使得我国野生穿山甲经历了剧烈的分布区缩减和种群下降.目前,中华穿山甲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  相似文献   

2.
中华穿山甲的研究及保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查阅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研究的文献,从形态分类学、生态学、遗传学几方面综述了中华穿山甲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中华穿山甲的研究状况,建议应加强和深入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以此来澄清其分类地位问题,提供其资源保护的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和解决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中华穿山甲的非法捕杀曾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穿山甲分布状况不明,极大地制约了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搜集了近年来国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记录和救护新闻,甄别出67个记录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软件(MaxEnt)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坡度、坡向、海拔等6个环境变量是与中华穿山甲分布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6个主导环境变量构建的MaxEnt模型AUC平均值为0.961±0.014,预测结果达到极好标准。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是影响中华穿山甲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华穿山甲适宜生境(出现概率大于0.498)具有以下特点:最冷季度降水量141.22-439.46 mm,年降水量1471.67-2386.56 mm,人口密度≥390人/km2,海拔<316.98 m。该模型预测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适宜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约为74.2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7.73%,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省,面积分别占该区域的97.58%,89.65%,76.90%和73.08%;其次是浙江、福建、台湾和安徽省。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有中华穿山甲的零星分布。湖北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与江西接壤的区域也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潜在分布适宜区。明确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适宜区,可为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地制订濒危动物保护行动计划需要进行种群现状评估。问卷调查是基于受访者的乡土生态学知识的了解,用于广泛收集濒危动物种群现状评估数据的一种方法,具有经济、实用、快速的特点。本文基于濒危动物种群现状快速评估的需要,以极度濒危动物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为例开发调查问卷。问卷由基本信息、引导语、受访者意愿、受访者动物辨别能力、受访者信息、补充问题和种群评估问题组成,其中设计了17个与种群评估有关的问题,包含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分布、动物受胁因素、栖息地受胁因素、保护教育和社会经济状况。此问卷及问卷设计的思路与原则,能为其他濒危动物调查问卷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来穿山甲的种群结构、繁殖力及仔兽出生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鳞甲、毛发、爪的磨损程度以及母幼行为关系和体重大小,对2011年6月查获的87头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幼年、亚成年、成年、老年组的比例和个体数分别为3.45%(3头)、25.29%(22头)、36.78%(32头)和34.48%(27头)。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属快速下降型种群。种群性比(♀︰♂)为1︰1.42(36︰51),雌性个体少。在各年龄组中,成年组雌性比例最小(28.13%)。每胎1仔,体重最小的孕兽只有1.95 kg,为亚成年个体。雌兽群体怀孕率为36.10%,成年雌兽的怀孕率最高(77.78%)。6只新生仔兽体重(143.3±6.67)g(120~170 g)、体长(14.7±0.29)cm(14.8~15.4 cm)、尾长(10.1±0.24)cm(9.5~11.2 cm)。该马来穿山甲种群结构的状况,可能预示野生种群已处于较为严重的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7.
北京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目前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的分布及其生态影响,并针对北京地区中蜂现状,提出从中蜂饲养技术培训、饲养繁育示范、多元开发利用、建立专业养殖乡及发挥中蜂优势、发展山区养蜂事业等5个方面入手,保护与利用中华蜜蜂,逐步恢复中蜂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检视了存放于标本馆的西藏产的中华高地藓Astomiopsis julacea(Besch.)Yip&Snider之后,发现以前记录于该地区的标本均属错误的鉴定。目前为止,本种尚未发现在西藏分布,仅分布于云南和重庆。  相似文献   

9.
中华弓鳍鱼在吉林东部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扼要记述了发现于吉林东部罗子沟地区大拉子组的中华弓鳍鱼属一新种——Sinamialuozigouensis,推测它可能生存于早白垩世早期;并且认为我国学者早先提出的关于北美现生弓鳍鱼类的起源理论是可以相信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秋沙鸭在中国的近期越冬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以往在我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点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应当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中华真地鳖在饲养池内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负二相参数等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在饲养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 ,中华真地鳖在饲养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并喜好聚集在饲养池的边缘。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 ,向饲养池中央扩散。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分别于2012年4月、7—8月及11月针对云南省金沙江梨园电站影响区域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3次监测。并于2012年7—8月对云南省玉龙县大具乡大具渡口金沙江的监测中,发现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卵汛两次,分别为8月1日8:00—4日10:00和8月9日23:00—13日6:00。结果发现,中华金沙鳅鱼卵卵径3.37~4.41 mm,平均3.89 mm,自然受精率为91.5%,模拟培养出膜率为97.1%,畸形率为2.2%;产卵场共3处,分别位于云南省玉龙县龙蟠镇、黎明乡和巨甸镇;三处产卵场两次产卵共计~1.49×107ind.。此次产卵场的发现是对以往中华金沙鳅生物学资料的重要补充,对电站建设背景下金沙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微刺盲蝽是-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华南地区分布极为普遍.本文通过计算1wao聚片回归、Taylor幂法则等聚集强度指数,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与密度有关,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聚集原因分析表明:当种群密度不太大(m<1头.叶-1)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即由它的食物节瓜蓟马的聚集特性引起:当种群密度较大(m≥1头.叶-1)时,聚集原因由节瓜蓟马的聚集特性和它本身的聚集特性引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2021年念珠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管理念珠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到2021年12月念珠菌的菌株分布和药敏实验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5472株念珠菌。标本主要来源于尿液、痰液、分泌物,分别占41.28%、31.69%和11.22%。临床科室分布主要来自保健病房、呼吸与危重症病房和ICU,分别占27.54%、18.29%和17.71%。主要念珠菌菌种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无名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占比分别为63.96%、14.33%、5.40%、5.23%、3.42%、1.83%和1.70%。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无名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0.14%~3.53%、0.39%~22.41%、0~2.82%、0~12.50%、0.53%~5.88%、1.05%~57.895和0~12.22%。白念珠菌的耐药变迁情况不明显。结论 2012—2021年期间...  相似文献   

15.
中华秋沙鸭在湖南的新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收集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四川省中心真菌血流感染数据,整理分析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为四川省真菌血流感染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 研究28家医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数据,采用Whonet 5.6及Microsoft Excle数据透视表功能分析真菌血流感染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信息。结果 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28家医院上报数据中的1 220株真菌中,念珠菌属占88.8%(1 083/1 220),以白念珠菌为主,占35.3%(431/1 220);新生隐球菌位于总分离株数的第5位,占8.3%(101/1 220)。男性占比56.6%(690/1220),女性患者相比较少(43.4%,530/1 220);其中中老年患者(>46岁)79.8%,34.8%来自于重症监护室。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最高(85.7%);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43.4%和43.3%,且逐年上升。分离的101株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均存在不同的非野生株,比例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7.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洞中的居留型优势蝠种,具有集群冬眠的习性。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聚群冬眠,翌年的3月底开始苏醒,其夏季的繁育场所非常隐蔽,通常位于人无法进入的洞段或人迹罕至的洞穴。总体上,其栖点主要集中于距洞口150—200 m(91.60%)的洞段,离地高度6—10 m(91.75%),多以“双足悬挂”的栖姿将身体悬空倒挂于洞道的顶壁。其体温与栖点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8886)。其栖点安全性春夏季高,秋冬季中等偏低。中华菊头蝠作为该区域洞栖性蝙蝠的优势种,在维持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洞穴生态系统中蝙蝠伞护性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生态保护教育及对蝙蝠种群的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8.
海南■Gorsachius magnificus是全球性濒危鸟类,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西是海南■重要的分布区。根据24年来对海南■的长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在广西有4个分布区34个分布点,呈零星分布,分布区面积十分狭小。其中仅有4个分布点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其余30个均处于保护空缺状态。本文对海南■的保护空缺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彦阳  梁广文 《昆虫学报》2012,55(3):367-370
为了明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土壤性质对其存活的影响, 运用森下氏分散指数(Morisita’s index of dispersion)研究了中华真地鳖种群空间格局; 测试了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16%~29%)条件下中华真地鳖的卵孵化率与若虫存活率, 还测试了以野外不同来源土壤(山脚栖息土、 堆肥、 菜园土、 蘑菇料发酵土和黄砂红壤土)饲养时中华真地鳖若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 中华真地鳖若虫在室外为聚集分布, 成虫为均匀分布, 从地面到40 cm的土壤深度都分布有中华真地鳖。土壤初始含水量21%和24%的卵孵化率最高, 其他含水量的卵孵化率均显著较低(P<0.05), 土壤初始含水量29%时的若虫存活率最低。堆肥、 山脚栖息土更适合中华真地鳖生存。结果可为该虫的采集、 饲养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邓敏  曹利民  曹明 《广西植物》2008,28(6):731-734
基于对中国主要标本馆的青冈亚属标本的全面整理,该研究证实尖叶青冈(Quercus acuta Thunberg)在中国香港及广东省有分布,并且本文对尖叶青冈及其近缘种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