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强强  徐光来  章翩  池建宇 《生态学报》2022,42(10):4169-4180
研究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质量对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青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及水体理化因子的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及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及冗余分析法探究了底栖动物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及其主要影响环境因子,最后利用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61种,隶属于3门6纲17目,平均丰度为265.9个/m~2,平均生物量41.6 g/m~2。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显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及扁蜉(Ecdyrus)为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2)由群落相似性分析知,Jaccard相似性系数较低,调查点位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3)冗余分析表明,电导率、氨氮浓度及流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4)生物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水质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  相似文献   

2.
渭河丰、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综合健康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殷旭旺  李庆南  朱美桦  宋佳  武玮  徐宗学 《生态学报》2015,35(14):4784-4796
以渭河为研究范例,分别于丰水期(2011年10月)和枯水期(2012年4月)对渭河全流域范围内45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丰、枯水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数(B-IBI)对渭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物种数量、生物量和香农多样性明显少于丰水期,但单位密度差异不显著。综合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渭河上游、洛河中上游地区的健康状况较好,而渭河中下游、泾河全流域及洛河下游地区的健康状况较差。相关分析显示,渭河全流域范围内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的B-IBI得分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在不同水文过程时期,渭河全流域大尺度范围内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完整性特征较为一致。在河流丰、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对比分析了渭河流域不同区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勇  刘朔孺  于海燕  刘东晓  王备新 《生态学报》2012,32(14):4309-4317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影响。PCA分析表明该区域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引起的溪流物理生境退化程度和水体营养状态。CCA分析发现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流域尺度的关键环境变量是纬度、海拔、样点所在流域大小、森林用地百分比,河段尺度是总氮、总磷、钙浓度、二氧化硅浓度和平均底质得分。偏CCA分析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变异的总解释量为26.4%,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变量分别为总解释量的50%和31%;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且流域尺度环境因子较河段尺度环境因子更为重要,体现了其在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监测和评价中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康  史璇  尤晓光  刘静玲 《生态学报》2021,41(5):2001-2010
河流岸带湿地栖息地完整性对河流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的安全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河流岸带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对植被和底栖动物的影响,对滦河干流上中下游河段表层沉积物、植物群落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采用生物毒性效应系数法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采用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滦河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探究岸带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植被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滦河表层沉积物总体呈清洁水平,但不同河段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下游重金属生态危害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于上中游。湿地物种调查共识别维管束植物219种,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5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下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底栖动物群落完整性低于上中游。滦河下游岸带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对生物群落具有生物毒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降低了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底栖动物群落完整性。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能够综合反映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对河岸带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异  蔡立哲  郭涛  傅素晶  陈昕韡  吴辰 《生态学报》2014,34(5):1244-1252
为了比较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沙滩、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3种生境(3个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取样。在3种生境共获得85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21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虫动物、星虫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夏季和秋季互花米草滩与牡蛎石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而与沙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其次是牡蛎石泥滩,而互花米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不明显。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潮层降低而增加。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的物种数较少,栖息密度较低,但优势种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个体较大,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的优势种为加州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个体相对弧边招潮蟹小。不同季节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元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物种数少,但个体分布比较均匀,而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物种数较多,个体分布较不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潮汐、沉积物粒径和生境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潮汐导致潮间带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12月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其中寡毛类5种,软体动物10种,水生昆虫15种,其他动物6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i akamusi),四者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88.1%。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9 ind·m-2和83.23 g·m-2。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优势种和现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亦较大。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南四湖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总体上处于中污染状态,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冬季的水质略好于夏季和秋季;从各湖区来看,南阳湖和昭阳湖处于重污染状态,独山湖处于中-重污染状态,微山湖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7月小清河口和黄河口各8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调查资料,运用多种多样性指数对两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了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小清河口共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17目35科37属38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85.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585.6,黄河口共有大型底栖动物6门9纲24目42科45属48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89.3,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435.8。小清河口的多样性指数(H’)仅约为黄河口的1/3。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H’与铵盐、硝酸盐、铜和汞含量呈负相关性,说明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和重金属的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BOPA指数显示,小清河口8个站位中有4个站位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可能对小清河口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带来巨大影响,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管理,强化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恢复小清河流域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相似文献   

9.
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干扰造成了全球河流生态系统的普遍退化。流域尺度的水生生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永定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7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11月)开展全流域尺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 永定河流域以摇蚊科为主,优势类群包括直突摇蚊属、摇蚊属、雕翅摇蚊属以及多足摇蚊属。聚类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按照群落相似性可分为2组: 组1主要包含桑干河和东洋河水系,以直突摇蚊为主要优势种;组2主要包含洋河、妫水河以及永定河干流部分河段,以雕翅摇蚊为主要优势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组2生物量、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组1,指示了该区域内更好的生态状况。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的密度、生物量和各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春季和秋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影响永定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水温、铵氮、pH、溶解氧和总磷。从水文因子的角度,流量和流速与主要生物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组2中流速和流量与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EPT%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急流生境有利于EPT(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敏感类群的生存;但流量和流速与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过高流量和流速的生境条件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总之,水环境因子、水文因子都显示出了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表明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受到多类型人为活动的影响。减少水质污染、适度恢复部分河段的流量是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泽华  童春富  陆健健 《生态学报》2007,27(11):4387-4393
2005年5月下旬在崇明东滩中潮区相同高程上的裸地(ld)、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地(h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地(lw)、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地(hh)里取样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ld物种数、总个体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都是最低的;平均密度在裸地和3种盐沼植物地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LSD检验);平均生物量在海三棱藨草地与裸地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LSD检验);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表明,裸地和盐沼植物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明显。hs、lw、hh中的优势种都是底上附着型的软体动物,而ld中则以穴居型的甲壳动物占优势;hs、lw、hh、ld的面上群与面下群的比值分别为0.56、0.63、0.63、0.75。3种盐沼植物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但非度量多维标度(MDS)排序仍然揭示出可以区分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明显影响。盐沼植物是通过直接改变生境结构或间接影响水动力和沉积物扰动等作用进而明显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盐沼植物也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长江口潮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长区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研究表明: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的大型底栖动物有21种,其中甲壳纲10种、多毛纲5种、腹足纲5种、辨鳃纲1种.主要种类有拟沼螺(Assiminea sp.)、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li)、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钩虾(Gammaridae sp.)等.食性功能群均以碎屑食者和植食者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50.5±719.2)个/m2,标准误主要是由于北湖的拟沼螺密度很大.栖息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沿河口梯度从内到外分布的北湖边滩、崇明东滩、金山卫边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不均匀,沿河口梯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栖息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0.8±6.1)g/m2,季相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BIO-ENV分析表明沉积物粒径和盐沼高度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除了时空因素外可能与互花米草的种群动态有关.加强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互花米草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湿地三个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1—2005年对长江口新生沙洲九段沙(上沙、中沙、下沙)盐沼演替序列不同阶段[盐渍藻类阶段(SA)、海三棱草(Scirpusmariqueter)—草(Scirpustriqueter)阶段(MT)、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阶段(AA)]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密度及生物量都是MT>AA>SA。SA、AA优势种的生活型分别是底内型、穴居型;MT优势种的生活型是底上附着型和穴居型。不同沙洲相同盐沼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都较为相似,盐渍藻类阶段的相似性最高;不同演替阶段间差别明显,SA和AA间差别最大。不同盐沼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明显差异,既反映了环境沿盐沼演替序列的梯度变化,也体现了不同盐沼对底栖动物群落作用的差别,同时也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盐沼演替阶段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4.
延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域中下游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不同地貌单元(峁梁丘陵沟壑区、峁状丘陵沟壑区、破碎塬区)水土流失状况不同,本研究于2021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流域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通过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对流域水生态进行健康评价,并探究不同地貌单元对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的影响。共鉴定底栖动物4门73属113种,两季度中水生昆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对26个候选指标进行筛选发现:春季B-IBI由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科级耐污指数(FBI)、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3个指标构成;秋季B-IBI由蜉蝣目分类单元数、FBI、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3个指标构成。B-IBI评价结果显示,上游干支流83.3%的采样点处于健康状态,而中下游干支流仅有28.6%的采样点处于健康状态,流域春季健康状况优于秋季。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表明,破碎塬区秋季底栖动物密度、物种数和B-IBI均显著低于春季,且在秋季时显著低于峁梁丘陵沟壑区、峁状丘陵沟壑区,丰水期集中降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强  陈慧丽  邵晓阳  王莹莹  陶敏  何京  唐龙 《生态学报》2013,33(9):2803-2815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潩河(许昌段)流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清潩河(许昌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对水生植物、河岸带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的环境因子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清潩河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 流域内共有水生植物12种,河岸带植物66种,大型底栖动物10种.群落间环境因子变异较大,其中,水体的铵氮、总氮、总磷、表层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重金属镉、汞、锌的变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水体理化性质如化学需氧量、温度、pH、溶解氧、总磷是影响水生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水体氧化还原电位、pH和表层沉积物的镍、汞、有机质、铅、镉是影响河岸带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表层沉积物的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砷、铅、镍和水体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清潩河(许昌段)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生物群落多样性低,沿河的污水处理及保护与恢复生物类群的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红树植物群落、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用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对采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地点和季节的差异。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动物群落结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剖面的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也极显著(p〈0.01);相关检验分析表明,群落结构季节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由于某些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数量存在较大的季节波动,造成群落结构季节间的差异。相关检验分析表明两个红树剖面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均与对应的红树植物群落特征、环境因子测定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生物一环境分析显示,两个红树剖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与土壤机械组成、pH、盐分、有机质含量、湖位线和红树植物群落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季节、底质、潮位线和红树植物群落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恢复背景相同的6个月林龄、3a林龄、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和光滩湿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Y>0.02)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检验(One-Way ANOSIM)表明4种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也显示4种生境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各生境动物群落主要特征及群落间的差异主要是受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所决定。研究结果还表明:光滩、6个月林龄、3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无瓣海桑种植的前3a,随着植被的迅速恢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增加明显。BIOENV分析结果表明:3a林龄之前的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植被特征的影响,快速恢复的植被提供了荫蔽,既减轻了高温和水分蒸发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胁迫,又给动物提供了一个躲藏和逃避敌害的场所。而相对于植被的快速恢复,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要缓慢和滞后得多。但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上述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反而明显下降。这是由于6a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林地土壤已具有红树林酸性硫酸盐土的基本特征,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显著变化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可能与无瓣海桑提供了和乡土红树植物不同营养水平(如C/N比)和单宁含量的"凋零物"食物源有关,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香溪河流域梯级水库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香溪河流域3座梯级水库(古洞口一级水库、古洞口二级水库和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的底栖动物进行了比较生态学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梯级水库的水质进行研究,表明沿着水库的梯度水质逐渐恶化。运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MS)对梯级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相似性比较,表明选择水库湖泊区的样点进行梯级水库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在物种组成和密度方面,古洞口一级水库和香溪河库湾都是寡毛类占优势,古洞口二级水库是摇蚊幼虫占优势。但3个水库都是耐污种占优势。采用典型对应分析(CCA)解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显示3个水库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由浊度造成。用TOC/Turb来表征有机物对浊度的贡献,结果显示古洞口二级水库有机物对浊度的贡献相对较小,因而表明泥沙等无机物对浊度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0.
河口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袁兴中  陆健健  刘红 《生态学报》2002,22(3):326-333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海三棱燕草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了不同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群落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研究发现。(1)沿着河口盐沼海拔梯度,从低位盐沼到高位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2)盐沼植被与底栖动物群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植株高度,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的相关性最显著。(3)盐沼植被影响底栖动物群落,是由于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下部分结构导致盐沼生境结构复杂,增加了沉积物表层环境的结构异质性,使生境多样化,给底栖动物提供大量生活空间,(4)不同盐沼带海三陵蔗草群落的差异,提供了盐沼表层地貌的变化,这种变化及植物结构的复杂化,在这一些动物提供拓殖地的同时,也为底栖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避护所;(5)盐沼植被可以改变口潮滩生境中的沉积环境,并通过消浪、缓流及调节有机质的输入动态和沉积作用而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