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和8月先后2次采集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多环芳烃测定,研究其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在8.9~312.2ng.g-1;PAHs组成以芘、菲、苯并[b]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为主,各站芘的含量均最高,本研究PAHs总含量与长江口、黄河口和鸭绿江口近期的调查数据相近,但明显低于珠江口和闽江口数据,以及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PAHs数据;PAHs环数组成以中、高环为主,表明长江口南支PAHs主要来源于相对高温条件下不完全燃烧过程。采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长江口南支PAHs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调查区域PAHs产生生态风险的概率较小(<10%)。  相似文献   

2.
太子河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与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振荡提取-硅胶柱净化-HPLC荧光(FLD)/二级阵列检测器(DAD)检测法测定了太子河水中USEPA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0月)太子河水中PAHs总浓度分别为454.5~1379.7、1801.6~5868.9和367.0~5794.5ng.L-1,同国内外河流相比,太子河水中PAHs污染较严重,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丰水期PAHs浓度远高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太子河水中均以2~3环PAHs为主,但不同季节代表性PAHs的种类不同。污染来源分析表明,枯水期太子河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丰水期和平水期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  相似文献   

3.
张春鹏  李富祥 《生态学杂志》2016,27(9):2884-2890
利用GIS软件空间内插值法分析鸭绿江河口近海湿地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环境风险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国内典型河口湿地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从空间分布上看,重金属含量东部高于西部,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存在明显的累积性.环境风险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Cu对该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大,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Hg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介于93.65~507.20,平均值为189.30,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并以东部潜在危害程度最大,应作为今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白洋淀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30或农田30~40 cm)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46.0~645.9 ng·g-1,平均含量为417.4 ng·g-1;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变化范围为43.0~394.5 ng·g-1,平均含量为152.4 ng·g-1。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这可能表明了土壤埋藏改造过程中PAHs与土壤有机相结合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土壤中不同环数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差异,总体上看,与高环(≥4环)多环芳烃相比,萘、菲等低环(2~3环)多环芳烃更容易向下层迁移。PAHs的源解析分析表明,白洋淀表层土壤的多环芳烃表现出显著的以生物质和煤燃烧为主的源特征,这与淀区的人为活动,如秸秆燃烧等相关。  相似文献   

5.
贵阳市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贵阳市区及近郊的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其分布特征、污染水平以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中PAHs含量为61~ 1560 μg·kg-1,城区土壤样品中PAHs含量为247~1560 μg·kg-1,郊区土壤样品中PAHs含量为61 ~339 μg· kg-1,土壤中4环、5环PAHs含量较高,在土壤PAHs含量中占有绝对优势;参照国外环境标准,对区域表层土壤PAH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贵阳市表层土壤受到一定程度的PAHs污染.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典型源三角图法对PAHs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解析,发现贵阳市的土壤主要受到燃煤排放以及混合污染源——燃煤与汽车尾气排放PAHs的联合污染.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针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为了更加全面明确地识别污染源, 进而能从源头上对多环芳烃的产生与排放加以控制,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土壤中多环芳烃定性和定量源解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介绍各种多环芳烃污染源解析模型的原理和特点的同时, 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例说明各解析方法的使用前提和适用范围, 讨论了源解析技术进步对污染物控制、治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并对土壤中多环芳烃源解析技术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为区域环境治理和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等相关决策地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光贵 《生态科学》2016,35(1):161-166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分别于2012 年2 月和2013 年4 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 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 测定了其OM、TN 和TP 的含量, 分析了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含量在1.48%-4.22%之间, 平均值为2.06%, TN 含量在382-2217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1340 mg·kg–1, TP 含量在142-716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294 mg·kg–1, 与国内其它湖泊(水库)相比,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和TN 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 和TN 含量的空间分布相似, 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 TP 含量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 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存在较低程度的生态风险, 主要来自TN 和OM。  相似文献   

8.
沈阳细河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细河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细河水中PAHs的分布,探讨了PAHs的来源,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细河水中6月(夏季)16种PAHs的含量为0.214~0.857μg·L-1,平均为0.562μg·L-1;9月(秋季)水中PAHs含量为0.195~0.633μg·L-1,平均0.380μg·L-1;11月(冬季)水中PAHs含量为0.122~0.486μg.L-1,平均含量为0.236μg·L-1。苯并(a)芘含量明显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细河水中PAHs污染来源分析发现,6月和9月PAHs的主要来源为石油污染和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燃烧;通过商值法对细河的初步风险评价表明,细河水中苯并(a)芘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沉积柱中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TPAHs)的垂直分布状况,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0~20 cm沉积柱中TPAHs的含量为495.1~1172.5 ng·g-1,随沉积年代的更新TPAHs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这与珠江口和东海沉积柱中的记录基本一致,但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同类研究的结果.青海湖沉积物PAHs以2~3环(包括萘、苊、苊烯、芴、菲和蒽)为主,其含量平均占沉积物中PAHs总量的(72.4±8.9)%.青海湖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来自长距离的大气传输,家庭燃煤与木材的低温燃烧是其主要来源,高温燃烧过程释放的PAHs(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评估我国农田区域环境状况,以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近十年的农业土壤及农作物PAHs污染调查结果,基于此,系统分析我国农业土壤及农作物中PAHs的含量、组成、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农业土壤PAHs污染为中低污染水平,残留值为0~40300.0μg/kg,中位值为499.2μg/kg...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mangrove)是海陆交汇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环境污染物蓄积与转化的热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因其环境蓄积特点在红树林生境中广泛分布,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其降解转化是近年的研究重点.本文聚焦红树林湿地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从红树林生...  相似文献   

12.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水体沉积物中PAHs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有关厌氧水体沉积物中微生物以硝酸盐、Fe(III)以及硫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呼吸耦合PAHs降解的研究概况。此外,还总结了基于微生物的PAHs降解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以及菌群水平上互作网络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加速PAHs污染水体沉积物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细菌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子康  崔洁  许平  唐鸿志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1):2069-2080
具有"三致"效应的多环芳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目前能够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细菌已有广泛的研究。细菌通过多层次的调控分析和适应性进化提高它们的降解能力。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简要总结了生物修复在低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领域的研究进展。拟通过多层次的调控分析和适应性进化来产生多种分解代谢途径,为生物降解能力强化的未来降解技术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河口是海洋及陆地交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对所在地区人类居住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河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河口沉积物中积累,持久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其降解与转化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发现,我国主要河口(珠江口、长江口、辽河口、海河口)沉积物中的PAHs降解菌主要分布于假单胞菌门、放线菌门及芽孢杆菌门,其中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报道较多。在河口沉积物中,PAHs的细菌降解主要是通过低效率的厌氧降解途径。低氧、高盐度是PAHs细菌降解的不利条件,温度与pH值的变化也为实地生物修复的应用效率带来了不确定性。表面活性剂、营养物与外源电子受体的添加以及共代谢作用均可促进沉积物细菌对PAHs的降解。目前多数研究以实验室规模开展,而河口沉积物生境复杂,建议未来针对河口沉积物的环境特点进行PAHs降解功能菌株种质资源的挖掘,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强化策略。本综述为进一步从我国主要河口沉积物中筛选PAHs高效降解菌及其利用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了几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通过一个连续投药-取样试验装置,在没有任何其它有机试剂干扰的情况下,测定了荧蒽与菲在土壤上的吸附量.研究表明,这两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对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如辛醇-水分配系数、溶解度等参数与LogKoc关系的研究发现多环芳烃化合物的LogKoc与化合物的水溶性、辛酸-水分配系数以及分子结构中的苯环数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物质。介绍PAHs的降解菌,降解机理和PAHs的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土壤中PAHs的生物修复被认为是解决污染的有效方法,目前,菲的生物降解途径已经比较清楚,但对结构更为复杂的多环芳烃研究较少。文章还对消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相关生物技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和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趋严重.本文从城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来源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影响城市土壤多环芳烃分布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常见的多环芳烃源解析方法,以及城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风险评价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尤其对地统计学在多环芳烃空间分析及风险评价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未来城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研究的重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本溪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经富集培养筛选出8株PAHs降解菌,研究了8株菌及其等比例混合培养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在28℃,培养基中菲、芘和苯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50、50和5mg·L-1的复合底物条件下,培养28d后,菌株B3的降解效果最好,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8.4%、54.0%和68.4%,8株菌的混合培养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7.7%、35.3%和42.0%;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RNA序列比对,初步鉴定B3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植物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并阐述了PAHs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对PAHs胁迫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多环芳烃是一类长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毒性、致突变与致癌等特性的环境优先污染物。本文对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类群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在土壤与厌氧条件下细菌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情况,最后介绍了降解多环芳烃的相关酶类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对消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相关生物技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