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负责营养的吸收和消化。肠道具有多层结构保护整个肠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肠道上皮是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是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肠上皮必须保持完整性以保护肠免受感染和毒性剂的侵害。上皮细胞分为两个谱系(吸收型与分泌型),并且每隔3~4天脱落至肠腔中。细胞的快速更替是由于肠道干细胞的存在,肠道干细胞排列在隐窝底部终极分化的潘氏细胞之间并沿隐窝绒毛轴分化成不同的上皮细胞。一旦肠道干细胞受到损伤,潘氏细胞将通过提供WNT配体和Notch刺激来补充肠道干细胞。因此,潘氏细胞充当辅助细胞以维持干细胞微环境,即生态位。该综述探讨了干细胞和潘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了维持肠道稳态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
潘氏细胞是位于小肠腺底部的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其主要特征是细胞顶部有大量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菌酶、sIgA等多种抗菌物质。表达于潘氏细胞的NOD2、Toll样受体9、肝癌-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RegⅢγ、肿瘤坏死因子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7等也是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金属硫蛋白、富半胱氨酸肠蛋白、潘氏细胞锌结合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均分布于潘氏细胞,提示潘氏细胞参与金属代谢。潘氏细胞是构成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NOD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有关。潘氏细胞化生常发生于胃、大肠的炎症与肿瘤病变,其病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潘氏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氏细胞是位于小肠腺底部的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其主要特征是细胞顶部有大量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茵酶、sIgA等多种抗菌物质.表达于潘氏细胞的NOD2、Toll样受体9、肝癌-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RegⅢy、肿瘤坏死因子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7等也是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金属硫蛋白、富半胱氨酸肠蛋白、潘氏细胞锌结合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均分布于潘氏细胞,提示潘氏细胞参与金属代谢.潘氏细胞是构成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NOD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有关.潘氏细胞化生常发生于胃、大肠的炎症与肿瘤病变,其病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肠道稳态是宿主肠道黏膜和免疫屏障、肠道环境、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状态。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是IL-10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是免疫反应中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在维持肠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IL-10在维持肠上皮细胞稳态、肠屏障完整性、肠道菌群平衡以及在肠道中的抗炎作用四个方面对IL-10在维持肠道稳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IL-10在肠道疾病中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观察BALB/c小鼠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规律。应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和LeicaQwin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分别对2 d、4 d、6 d、8 d、10 d BALB/c小鼠小肠内潘氏细胞的形态发育、分布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4日龄前的BALB/c小鼠各段小肠中肠腺发育尚不完整,未见有潘氏细胞。6日龄后,潘氏细胞开始出现,数量随日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增长,各日龄间差异显著(P<0.05)。BALB/c小鼠肠道潘氏细胞存在于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较少,回肠较多,各组(不同日龄/肠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正肠道微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寄生的微生物与表皮细胞,基质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共同作用。肠道表皮细胞在细菌与粘膜层免疫细胞之间建立了物理与生化的"栅栏"。它能够通过分泌抗菌因子以及调节粘膜免疫反应来对肠道的微生物施加影响。肠道免疫稳态的紊乱会伴随许多炎性疾病的出现,包括克罗恩氏病以及溃疡性肠炎。目前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仍不清楚。在肠道炎性反应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TNF与受体结合后,会激活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存  相似文献   

7.
每只昆明小鼠灌胃1×104个弓形虫卵囊,分别在灌胃后1,3,5,6 DAI(days after inoculation),采用HE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小鼠回肠潘氏细胞的变化以及弓形虫在回肠的分布和数量进行研究,探讨潘氏细胞(paneth cells,PCs)在小鼠弓形虫病感染期间的变化。结果发现,回肠隐窝总数、含PCs的隐窝数、PCs总数及颗粒总数呈先增加后迅速减少至消失的趋势,回肠后段表现明显,6 DAI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弓形虫在回肠中的分布面积呈增大趋势,6 DAI与1 DAI、3 DAI相比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弓形虫卵囊感染昆明小鼠可减少回肠潘氏细胞及其分泌颗粒的数量,为以小肠潘氏细胞为基础的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茗惠  刘辉  佟湃舸  陈誉华 《生命科学》2023,(12):1669-1677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包绕内皮细胞的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构成,它将血液与脑组织分隔开来,从而维持神经功能包括神经环路、突触连接和重塑等微环境的稳定。BBB稳态失衡与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但目前BBB稳态维持与失衡的机制尚不清楚。星形胶质细胞作为BBB的组成成分,也是神经血管单元中联系神经元与脑微血管的枢纽,在BBB发育特别是BBB稳态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BBB的发育过程之后,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诱导BBB发育、成熟及其在BBB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与BBB稳态失衡有关的A1型星形胶质细胞异质性的概念,以期为深入研究BBB稳态维持机制及加深理解BBB稳态失衡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启示。  相似文献   

9.
顾远  张雷  余发星 《遗传》2017,39(7):588-596
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急慢性肠炎、肠道肿瘤等肠道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肠道生理及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临床价值。Hippo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与分化、组织损伤再生、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肠道中众多生理及病理进程的调控。本文结合近年来肠道相关Hippo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前沿信息进行概括总结,重点阐述了Hippo信号在肠稳态、再生与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肠道中Hippo信号通路研究的前景及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叶酸在肠道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酸是B族维生素之一,由蝶啶、对氨基苯甲酸和1个或多个谷氨酸结合而成,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疾病防治特别是防治肠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叶酸的吸收和代谢、叶酸对表观遗传的影响和叶酸在肠道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潘氏细胞防御素(Paneth cell defensin,PCD)在维持动物消化道内稳态、参与消化道固有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潘氏细胞的变化与肠道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潘氏细胞α-防御素表达紊乱是炎症性肠病的关键发病因素之一。本文综述潘氏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生物学特点、潘氏细胞防御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满银玉  周国华 《蛇志》2017,(1):87-88
<正>潘氏细胞(paneth cells,PCs)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可分泌防御素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参与固有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机制复杂,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免疫反应。近年来,有关PCs与IBD的相关性研究较多,现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具有多样临床表现的物质代谢紊乱,包括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它能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的发病率。目前它的病因尚不明确,与环境、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较正常人有所改变,肠道稳态被打破。宿主共生菌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参与到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吸收、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同时其也受宿主基因、营养情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断深入了解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关系,能有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个性化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寄居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易造成代谢障碍和心血管疾病。本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两条路径。首先,远端的或病灶处感染可能会导致有害炎症反应,加重斑块发展或触发斑块破裂。其次,日常饮食经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的产物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且肠道微生物群的胆固醇和血脂代谢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细菌类群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但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如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几个问题仍有待解决。这些知识可能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肠道菌群在人类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已被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和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可调控宿主的能量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堆积,这些在肥胖发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介绍了代谢紊乱中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包括能量代谢、中枢食欲、免疫系统和宿主昼夜节律。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将为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药在疾病防治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了广泛认可。科学合理地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价值。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中药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打开我国中医药宝库的一把钥匙。肠道菌群在中药成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人类肠道菌群通过编码多种活性酶,促进了中药组分中的非碳水化合物小分子与碳水化合物在肠道中的代谢过程;另一方面,经肠道菌群代谢转化后产生的中药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在未来中药研究中应更多地考虑肠道微生态因素,这有助于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奠定新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终末期肝病,也是导致慢性肝病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微生物相关多组学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内毒素等在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中发挥主要作用,但这些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肝硬化发展的机制依然不明确。因此,根据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几种研究比较深入的微生物代谢物以及其影响肝硬化发展的潜在的作用机制,并简要介绍微生物代谢物治疗肝硬化的方法,以期为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膜性囊泡,可以被各种类型细胞分泌,是生物体通信的重要介质,参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之间的信号传输。在肠道微生态中,微生物-宿主的双向通信通常不需要细胞直接接触,微生物群来源EVs是这种“跨界”对话的关键参与者。肠-肝轴是连接肠道微生物与肝脏的桥梁,参与包含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内的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来源的EVs在肝脏疾病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来源EVs的研究进展,特别是EVs的产生机制、包裹的内容物、在细菌-宿主互作以及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于此,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