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由于高山地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该区域物种的分布及其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以往的调查多集中在中段,对南段的高山地区仍缺乏研究。因此,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现状,以及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季节变化动态,本调查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沿高黎贡山山脊海拔3 100 ~ 3 700 m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分别选择南斋公房、北斋公房和大脑子3个监测区域,有效相机工作日9 359台日,共调查记录到24种鸟类(3目11科)和19种兽类(5目14科)。其中,鸟兽物种相对多度较高的前3种依次为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鸟兽物种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物种数少、秋季和夏季多,全年以8月最高;动物活动强度同样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种间差异。鸟类和兽类的物种丰富度季节变化与活动强度变化,可能与动物沿海拔梯度的垂直迁移和高海拔食物资源的波动有关。将本次调查结果与中段调查数据比较,鸟类Beta多样性的周转大于嵌套,而兽类是嵌套大于周转,说明两地物种组成差异以鸟类为主。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动物垂直迁移和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中,并实施高黎贡山高山生态系统的全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鲸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5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3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保护区管理和科研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7月—2017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20个监测位点,累计3 333个相机监测日,获得照片2 355张,视频1 867段,独立有效记录共计436次,共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7种和鸟类2目8科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1种、易危(VU) 5种和近危(NT) 1种。调查中发现岷山山系的新记录1种: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兽类相对丰富度指数(RAI)从高到低依次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2. 37)、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 83)、野猪Sus scrofa(1. 17)、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1. 0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0. 21); RAI最高的鸟类是鸡形目Galliformes,如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 21)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1. 05),其次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将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4.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Turdus feae)和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  相似文献   

5.
高黎贡山位于印缅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但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以往对高黎贡山高山生境的鸟兽多样性调查数据较为缺乏。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在高黎贡山高山环境开展鸟类和兽类物种多样性调查,以期对鸟兽多样性数据进行补充。调查期间,于泸水辖区内选取北(金满)、中(听命湖)、南(片马垭口)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设20台红外相机。累计布设红外相机10,400台日,拍摄到1,342张有效照片。共记录到18种兽类和44种鸟类,分属9目28科,包括3种国家一级、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濒危(EN)物种3种、易危(VU)物种3种、近危(NT)物种2种。相对丰富度较高的物种包括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灰颈鼠兔(Ochotona forresti)、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等。记录到高黎贡山鸟类新记录1种:黑胸歌鸲(Luscinia pectoralis)。金满样区1个年周期的监测结果显示,高黎贡山高山生境鸟兽物种多样性有季节差异,在5–10月动物活动频繁,垂直迁移和鸟类的秋季迁徙对高山物种组成影响较大。本调查对高黎贡山高山环境的鸟兽多样性进行了有效补充,可为高黎贡山高山鸟兽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掌握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是各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和保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建立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资源的长期监测机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我们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龙溪沟和虹口峡谷等区域按公里网格布设了57个监测点,调查地面活动的兽类和鸟类。红外相机累计工作达11,847个工作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61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1种,鸟类3目10科40种,包括猎隼(Falco cherrug)、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锈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红嘴鸦雀(Conostoma aemodium)和褐鸦雀(Paradoxornis unicolor)7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种。调查到的兽类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 的物种各3种,被评为 “近危NT”级别的物种有4种;鸟类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物种有1种。本次调查补充更新了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地栖息鸟类名录,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面活动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为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中腹地,属武陵山东段余脉的一部分山地。该区域生物多样性高,但近15年来未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过全面调查。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于2012年7月29日至2014年1月8日,在后河自然保护区设置红外相机监测位点53个,对保护区内的鸟类和兽类进行调查。红外相机共拍到鸟兽的独立有效照片1 963张。经鉴定,可以辨认的兽类共计4目12科19种;鸟类共计4目7科29种。在兽类中,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在鸟类中,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其中,黑熊(Ursus thibetanus),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红腹锦鸡,红腹角雉,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等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等为中国特有种。本文为今后后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组成、种群动态、活动节律、生境利用、保育等长期监测工作以及后续的科学研究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8.
城市动物调查对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圳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城市,动物多样性受城市化干扰的程度较传统大城市少,但近年来缺乏对该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我们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深圳市(陆域)郊区布设了57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深圳市鸟类和兽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在相机累积工作3780个捕获日中,获得动物有效照片607张,经鉴定,可辨识的兽类共3目6科8种;鸟类共计3目9科26种。其中褐翅鸦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名录》的鸟兽共有24种。除鼠类外,相对丰富度较高的物种有灰背鸫、野猪、橙头地鸫、乌灰鸫等。经分析发现都市内野生动物的日活动节律与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在城市深入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区,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本文利用红外相机影像和已发表文献对该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编目并提出未来监测建议。2011-2018年在97个1 km × 1 km的网格安放红外相机, 累计39,881个相机日, 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0,932张, 其中野生兽类16,244张, 鸟类2,775张, 牲畜1,737张, 人176张。鉴定出野生兽类30种, 另有文献报道4种和观察3种, 分属于5目15科; 鸟类78种, 分属于9目22科; 牲畜6种。包括12种国家I级和2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11种, 附录II收录的有1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等级的分别有3种和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分别有5、5和11种。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排名前三的兽类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147.39)、水鹿(Rusa unicolor, 66.10)、野猪(Sus scrofa, 36.03); 鸟类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14.64)、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10.43)、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 8.05)。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是调查薄弱生境, 后期应开展重点调查, 以厘清本区域大中型兽类资源。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需要大范围、长时间的系统监测网络的支持。红外相机调查技术近年来已成为自然保护区鸟兽调查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为了解和掌握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提供了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数据。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地带。自2008年至2011年,使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在长青保护区内调查了大中型兽类与鸟类的本底资源。共完成有效调查位点435个,相机工作日15767d。获得兽类有效拍摄3 282次,记录到分属5目12科的21种野生兽类和1种家畜,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各有5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3、4种。食肉目和偶蹄目是本次调查兽类记录中物种数量(分别有9种和7种)和有效拍摄数(分别占兽类有效拍摄数的13.5%和84.0%)最高的两个类群,食肉目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物种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12.30),偶蹄目中最高的物种是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114.04)。保护区内大型兽类(食肉目和偶蹄目)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大体呈现中部高、两侧低的单峰模式,海拔1600-2200 m的中等海拔段是大型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鸟类有效拍摄191次,记录到分属4目8科的17种鸟类,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8种。鸡形目雉科鸟类是有效拍摄数最高的类群,占全部鸟类拍摄数的79.8%。调查中记录到的林猬(Mesechinus hughi)和鹰雕(Spizaetus nipalensis)为长青自然保护区的新记录种。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群落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规划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丰富生物编目, 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 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1种, 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 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 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 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 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 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 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 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 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 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 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查清云南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地栖鸟兽多样性、常见物种活动节律及其与人畜活动的关系,2019年8月—2020年3月分两次在老君山片区布设73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除丢失损坏及无效相机外,59个相机位点共调查到鸟兽62种,其中兽类5目11科17属21种,鸟类5目14科31属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栗头八色鸫(Pitta oatesi)等12种,其中有4种仅在核心区分布;中国特有哺乳动物2种:侧纹岩松鼠(Rupestes forresti)和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新增兽类记录4种,鸟类记录17种。鸟类中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种类为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兽类为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侧纹岩松鼠。生态位相似的红喉山鹧鸪和白鹇之...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编目和常规监测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栖鸟兽的物种编目和动态评估。本研究在贵州赤水桫椤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1 km×1 km)法,选取保护区内2个样区和1个区外样区,每个样区内选取20个连续网格布设相机,系统开展鸟兽多样性监测。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过累积55 029个相机日的调查,获得动物和非工作人员的独立有效照片21 243 张,从中鉴定出野生兽类4目10科17属21种,鸟类6目13科29属34种。其中有8种为保护区的新纪录物种;所鉴定的兽类和鸟类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8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的有8种、近危(NT)的有13种 。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处于前三位的兽类依次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鸟类依次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画眉(Garrulax canorus)。对比分析初步显示保护区内监测到的兽类物种数和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鸟兽相对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较实验区高;保护区内在700~1000m海拔带监测到的物种数(尤其兽类)较多,但 > 1 000 m的海拔带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次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也为促进保护区鸟兽编目和重要物种的生态学研究,以及优化管理对策、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以云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重要山脉的7个山系作为样区,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采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对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地理分布趋势、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与此趋势变化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其次是水湿条件,另外还与小型兽类的密度,物种丰富度、地理环境(坡向)和垂直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此外,对横断山区不同区域小兽物种密度高峰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兽类和鸟类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51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分别位于4种生境和7个海拔区域),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期间共记录到兽类17种、鸟类3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7种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隐纹松鼠(Tamiops swinhoei)、野猪(Sus scrofa)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前3位。在不同生境和海拔,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中兽类和鸟类的物种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它生境;海拔1400-1600 m鸟类物种数明显高于其它海拔区域。本次监测结果初步了解了猫儿山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兽物种组成、相对数量及空间分布,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查旦乡位于三江源腹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兽类和鸟类本地资源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对该区域夏季兽类与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到大中型兽类9种,隶属于5目5科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兽类4种。西藏野驴、藏原羚在区内为优势种,分别占兽类个体总数的45.5%和21.6%;鸟类11目26科44属5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鸟类中雀形目为优势种,占鸟类个体总数的81.0%。样区内兽类与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兽类:P<0.001;鸟类:P<0.001),兽类的垂直分布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在海拔4800~4849 m段生物多样性水平最高;鸟类垂直分布格局符合向左偏移的“中峰模式”, 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本次研究掌握了查旦乡样区内夏季鸟兽组成情况,丰富了三江源保护区和唐古拉山脉的鸟兽资料,同时为相对较小尺度下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保护区内布设101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累计11 399相机日。共获得有动物的独立有效照片2 549张,鉴定兽类和鸟类有9目19科43种(兽类13种,鸟类30种),包括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仙八色鸫、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和白冠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a)为保护区的新纪录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兽类有红腿长吻松鼠、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和野猪(Sus scrofa),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鸟类有白鹇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此外,鸟兽物种数呈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以海拔450~600 m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与南岭山脉邻近保护区相比,就已发表的红外相机监测结果而言,车八岭的鸟类多样性最高,而南岭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较高,鸟兽的不同分布可能与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关。本次初步调查掌握了车八岭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数据,为以后该保护区及整个南岭山脉野生动物资源长期监测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17年5-9月,采用红外相机调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共布设154个相机位点,累计12 096个相机日,共获得9 675张有效独立照片,鉴定23种野生兽类和50种野生鸟类物种,分别隶属5目10科和9目19科,另记录到家畜5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前五种野生动物依次为岩羊(Pseudois rnayaur)(18.23)、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rea)(15.98)、灰尾兔(Lepus oiostolus)(5.06)、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3.39)、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2.49)。中国特有物种有荒漠猫(Felis bieti)、白唇鹿(Ceryus albirostris)、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红耳鼠兔(Ochotana erythroti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和地山雀(Pseudopocdoces humilis)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0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的物种分别有1种、6种、3种、14种。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反映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兽类和鸟类现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