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蛇毒(TMV)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狗、家兔、豚鼠)血小板的活化,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强度与加入TMV的量有关。豚鼠血小板对TMV最为敏感,TMV引起豚鼠、家兔、狗和人的血小板聚集的最低剂量分别为0.6、12.5、2.0、2.0μg/ml。EDTA抑制而肝素不影响TMV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TMV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伴有5羟色胺的释放,引起家兔血小板5羟色胺最大释放(72%)的TMV剂量为100μg/ml。TMV还可以诱导血小板血栓恶烷A_2的形成。阿斯匹林能阻断TMV诱导的血栓恶烷A_2的生成,但并不抑制TMV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提示TMV可能通过不依赖于血栓恶烷A_2的途径活化。初步结果表明TMV是研究血小板生理机制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小板增高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143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和65例对照者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血酶活性(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常见于肿瘤、肺炎、外伤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组患者AT-Ⅲ、PT和APTT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必要时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  相似文献   

3.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血小板在抑制因子的作用下,处于静息状态。当机体出血或外界因素刺激时,血小板活化,产生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和5-羟色胺等物质,招募更多的血小板黏附于出血处,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发挥止血作用。当止血反应完成后,血小板发生解聚,恢复到静息状态。然而,在病理条件下,血小板的内在解聚能力下降,形成过度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病理性血栓,导致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小板的活化,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同时,影响了血小板正常的生理性止血作用,产生出血等副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使其既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又能减少出血等副作用。本文将对血小板负性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有五种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糖蛋白Ⅰ、Ⅱ、Ⅲ、Ⅳ、Ⅴ,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着膜受体的作用。糖蛋白Ⅰ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起着因子Ⅷ(vWF)受体的作用,同时具有凝血酶受体和药物性抗体的受体功能,最近研究表明糖蛋白Ⅰ还可能与胶原受体相关。糖蛋白Ⅱ与糖蛋白Ⅲ形成钙依赖性复合物,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着纤维蛋白原受体的作用。在糖蛋白Ⅱ和Ⅲ分子上还具有血小板特异的抗原PL~(A1)、Lek 等。  相似文献   

5.
Yao XH  Wang PY  Pang YZ  Su JY  Tang CS 《生理学报》1998,50(2):188-192
本工作在二磷酸腺苷(ADP)活化的大鼠血小板上,观察精-甘-天冬-丝上肽(RGDS肽)对血小板聚集、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C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50μmol/L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时,蛋白激酶C(PKC0及丝裂经蛋白激酶(MAPK)活性增加,并引起95和66kD蛋白磷酸化。应用50,100和200μmol/LRGDS肽与基共同孵育,呈浓度依赖地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对PK  相似文献   

6.
P-选凝素是细胞粘连分子家族的成员,表迭在活化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P-选凝素能介导白细胞在激活的内皮细胞上滚动,还能介导白细胞和激活的血小板的聚集。另外P-选凝素可以介导肿瘤细胞和活化的血小板聚集,并帮助肿瘤细胞黏附到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本文从肿瘤生物学角度综述了P-选凝素的表达和肿瘤相互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在临床上,P-选凝素作为肿瘤治疗的靶分子可能成为一种适宜于某些病人的选择性疗法。  相似文献   

7.
临床和实验均观察到,很多疾病和病理过程中,存在血小板高敏感和活化。本文讨论了疾病和病理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理,血小板活化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Ib/IIIa 受体的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目 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新型多肽能与 GP IIb/IIIa 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分类综述含有或类似 RGD 序列和非 RGD 序列的新型抗血小板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愈来愈多的单位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探讨血小板在某些血管、血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或作为研究中西结合活血化瘀治则的一种手段,观察活血化瘀药的疗效以及阐明药物的作用原理。临床上还可借助该法协助诊断某些血小板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研究血小板聚集的最理想方法应在体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LSA引起信号传递以及PLC 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的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配体-受体结合及血小板聚集和分泌实验,研究LSA诱导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及参与的信号分子。结果:LSA引起了整合素Ⅱb 3上LIBS表位表达明显增加,PLC 2可能以一种酪氨酸活化依赖性的方式参与了这种信号传递。结论:LSA引起的信号传递是由β3介导的,并且LSA可引起不依赖于聚集的活化剂的分泌,而这些活化剂能引发聚集依赖性Ⅱb 3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愈来愈多的单位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探讨血小板在某些血管、血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或作为研究中西结合活血化瘀治则的一种手段,观察活血化瘀药的疗效以及阐明药物的作用原理。临床上还可借助该法协助诊断某些血小板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研究血小板聚集的最理想方法应在体内系统,因为(1)血液在其正常容器——血管内,聚集反应可在生理温度、压力及流量等条件下进行;(2)无需加抗凝剂,可避免抗凝剂干扰;(3)其它血液细胞“照常工作”,能保持红、白细胞等对血小板的影响;(4)所有的血小板都能参与反应。如制备富有血小板血浆(PRP),  相似文献   

12.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nt(19~23nt)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非编码RNA,其能够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来调控蛋白表达。研究证实miRNAs在包括胚胎干细胞分化、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生成等血细胞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由巨核细胞生成的血小板内同样存在miRNAs,并且被证实参与到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生理病理状态改变等过程中。对miRNA调控血小板生成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血液系统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3.
滇产胡椒属植物醇提物抗血小板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了12种滇产胡椒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这12种醇提物均明显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中部分醇提物对AA和ADP引起的聚集亦有显著拮抗作用.结果提示,该12种滇产胡椒属植物醇提物具有较高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4.
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shear-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SIPA)是指在高剪切流场诱导下血小板表面的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和GPⅡb/Ⅲa)与血浆中的von Willebrand因子(vWF)相结合,介导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的重要成因.SIPA还需要Ca2+,ADP/ATP等生化因素的参与,因而SIPA现象是生化因素和力学因素偶合作用的结果.细胞外Ca2+是高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必需条件,Ca2+的跨膜内流引起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和GPⅡb/Ⅲa的活化.近来对ADP/ATP位于血小板膜上的P2受体的研究表明,P2受体与细胞内Ca2+协同作用通过多种生化途径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在SIPA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力学环境与生化反应的偶合关系入手研究SIPA现象的触发机制,深入研究SIPA现象中的信号转导通路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灯盏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采用Bom氏比浊法测定灯盏花总黄酮(Erigeron breviscapus flavones,EBF)在体内和体外对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应用Kohler等法观察EBF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AA)所致突然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EBF在体外和体内对ADP、AA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外实验,其效应呈浓度依赖关系,体内试验,于给药后180min达最大抑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是表达于活化T细胞,NK细胞,活化内皮细胞以及巨核血小板谱系的1种新的白细胞分化抗原,参与NK细胞,杀伤性T细胞,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功能。新近的研究表明PTA1胞膜外区第1个结构域(D1)与PTA1分子的功能有关,D2结构域及部分D1结构域可能被另一膜相关分子所掩盖,人血清和PBMC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存在可溶性PTA1分子(sPTA1),sPTA1的产生与肿瘤等某些临床疾病有关;PTA1分子参与了活化内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粘附,PTA1分子在人和灵长类动物间保守存在,PTA1的配体主要分布于Colo205,Jurkat,C32,WM115,BC4,RD和HS-913T等细胞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比浊方法测定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内和体外对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诱导家兔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采用从经大鼠颈内动脉注射诱发同侧大脑半球脑血栓形成方法评价天麻醒脑胶囊的抗脑血栓形成作用。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明显抑制从和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50%o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83和3.25g/L。0.5和1g/kg的天麻醒脑胶囊于灌胃后明显抑制从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本品1g/kg时显著阻抑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天麻醒脑胶囊在体内外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明显影响。1、2g/kg天麻醒脑胶囊组的右侧与左侧脑重差值均显著减小,显著降低右脑伊文思蓝吸光度与右脑重的比值。结果提示,天麻醒脑胶囊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和减轻脑血栓形成作用,有利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活化因子对血小板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激活剂,它对血小板产生的活化作用的机理十分复杂,大多数是通过PAF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PAF是否为继ADP、TxA_2以后发现的介导血小板聚集的第三条途径的介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升高血小板cAMP的药物、Ca~(2 )通道阻滞剂、PAF受体拮抗剂以及PLA_2抑制剂均能有效地对抗PAF对血小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中占有核心地位。大多数研宄认为胰岛素有直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且主要是通过L-精氨酸/一氧化氮系统增加血小板内cGMP水平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前已经发现血小板也会发生胰岛素抵抗。而且血小板发生胰岛素抵抗可能存在多个环节。本文主要探讨胰岛素和血小板L-Arg/NO系统间的关系厦胰岛素抵抗时血小板L—ArGNO系统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受到特殊因素影响后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纤维网状复合物。在病毒、细胞因子、活化血小板、补体、自身抗体等因子的诱导下,特定的中性粒细胞亚群产生并释放NETs,NETs在体内发挥多种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展,也与相关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凝血障碍、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在相关疾病中控制NETs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潜在的疾病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NETs在代谢性疾病、肿瘤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相关疾病中的影响,探讨了抗NETs药物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