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菌群是T1D发病的重要因素。在T1D发生前,观察到肠道通透性发生改变,使抗原透过肠黏膜进而攻击胰岛β细胞。患有T1D宿主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也与健康宿主的微生物有别,其调节性T细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丁酸、粘蛋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等可能与T1D有关。尽管通过细菌定植促进自身免疫的机制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虽已发现,但有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现就肠道黏膜通透性与T1D的关系、宿主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变化、肠道微生物与T1D的相关性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胰岛β细胞机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关键所在,而细胞内胆固醇积聚是2型糖尿病β细胞机能失调的发生机制.胆固醇转运体———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缺乏,导致胰岛内胆固醇增加及胰岛素分泌受损,这表明胆固醇流出受损导致β细胞发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是由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接触及自身免疫在内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β细胞凋亡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由血清中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在过去数十年中,外源补充胰岛素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1型糖尿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及生命科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开始探索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方法,其中包括将分泌胰岛素的外源胰岛或干细胞移植入体内。或将胰岛素基因直接导入体内,合成并分泌体内缺乏的胰岛素等。本文对胰岛移植、干细胞和基因疗法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主要方式做一简要回顾与综述,并重点讨论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7.
8.
翁建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8)
1型糖尿病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也累及相当多的成年人.我国1型糖尿病疾病流行、治疗现状和卫生经济负担等数据较少,以至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必需的数据与证据.研究表明,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监测频率低、胰岛素治疗不规范、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经济负担重等问题.新近完成的中国1型糖尿病登记注册研究显示,我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95%置信区间0.18~1.84)/10万人年,其中0~14岁,15~29岁和≥30岁的发病率分别为1.93(0.83~3.03),1.28(0.45~2.11)和0.69(0.00~1.51).在新起病患者中65.3%为成人.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治疗现状亟待改进,疾病负担重.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1型糖尿病和其家庭,关心他们的疾病和相关的心理、生理和健康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T1DM绝大多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T1DM。近年来儿童T1DM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儿童T1DM的发病密切相关,T1DM儿童肠道菌群分布失调,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和改变肠壁通透性来参与T1DM的发病过程。动物实验的研究中,改变肠道菌群分布和应用益生菌可以预防和延缓T1DM的发病。干预肠道菌群是否会预防、延缓儿童T1DM的发生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干预肠道菌群能为预防和治疗儿童T1DM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以胰腺β细胞特异性损伤为特征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侵润胰岛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α、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2等通过诱导胰腺β细胞凋亡/坏死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种群比例,以及调控T细胞对β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杀伤等,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ZnT8(zinc transporter,member8)是锌离子转运蛋白,主要定位于胰岛β细胞,能将胞浆锌离子转运至胰岛素储存/分泌性囊泡内,其转运功能降低会影响胰岛素合成、储存和分泌,能增加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风险。ZnT8蛋白也可作为抗原引起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诱发1型糖尿病(T1DM)。ZnT8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其锌离子转运功能和免疫原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ZnT8与T1DM和T2DM的研究进展,提示ZnT8可作为糖尿病防治的新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3.
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 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型糖尿病是由于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特征性的被破坏造成的自身免疫疾病.理想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外源的或内源的移植使胰腺细胞再生.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最近的数据显示这些干细胞能够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分化成为胰岛素产生细胞.虽然在很多的案例中,来源于干细胞的胰岛素产生细胞在实验中可以逆转糖尿病模型动物的高血糖,但是,要想达到明确的应用于临床,仍然存在几个问题:主要有与胰岛β细胞相似细胞系的获得、移植后的免疫相容性问题和肿瘤的形成.本文综述了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获得胰岛素产生细胞的不同方法、分化后的细胞移植治疗情况以及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属于炎症趋化因子CC亚族成员,它能趋化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诱导内皮细胞、单核细胞释放黏附因子,使单核/巨噬细胞向病变处聚集。这些免疫及炎症过程有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其干预治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上调的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胰岛β细胞的分化、增殖均起重要作用,包括抑制β细胞凋亡、刺激β细胞增生、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胰腺内分泌细胞,从而使被破坏的胰岛细胞恢复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这些作用为其治疗Ⅰ型糖尿病提供了证据,使其成为Ⅰ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以往认为,病毒感染仅在糖尿病发生中起作用。最近用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D)进行研究发现,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与特定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可预防小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受破坏。Old-stone 等报道,由于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具有典型的胰岛自身免疫损伤,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胰岛β细胞破坏,小鼠常在出生后6周发生糖尿病;但是,若将小鼠预先感染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小鼠几乎不发病。其中出生后即感染 LCMV 的小鼠,在生后9个月内发病率为0%;生后6周感染此病毒的小鼠,同期内发病率仅为6%;而未感染该病毒的小鼠发病率则高达95%。有资料提示,此型糖尿病可能仅涉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高血糖、高血脂导致在代谢过程中,线粒体产生大量活性氧,其可损坏线粒体功能,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可以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应激信号通路,如JNK/SAPK、p38MAPK、IKKβ/NF-kβ和氨基己醣通路等。这些应激通路的激活可以产生以下结果:(1)阻断胰岛素作用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2)降低胰岛素基因表达水平;(3)抑制胰岛素分泌;(4)促进β细胞凋亡等。本文主要针对活性氧的产生、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等机制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阐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9.
20.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也逐渐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近2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持续的高血糖可严重抑制胰岛功能。严格的血糖控制能够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了患者的预期寿命。但是随着血糖控制达标,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了,低血糖不仅严重阻碍了良好血糖控制,而且严重低血糖还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诱发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