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丽斑麻蜥     
邹寿昌 《四川动物》1989,8(3):45-4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综合介绍以供参考。分类和分布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我国现知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常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后者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2.
丽斑麻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丽斑麻蜥冬眠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和1987年的4—5月、9—11月,在辽宁省北镇县县城近郊观察了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冬眠习性,现报道如下。冬眠前的迁移几乎整个夏季和秋初,丽斑麻蜥分散活动在农田、树林、灌丛和草地,冬眠前向冬眠地迁移。根据1986年在约1500m2样地内各旬捕获个体获得的资料,9月上旬在冬眠地活动的多为雄体,占总体78%;9月中旬开始,雄体数量相对减少,至10月初样地内雌体己略多于雄体,占同期总体54%。整个过程中雄体大多先于雌体到达冬眠地。9月上旬在冬眠地内活动的主要是当年产生的幼体,占61%,其次是二龄或二龄以上的成体,占39%,未采到去年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丽斑麻蜥断尾实验陈绍军丽斑麻蜥(Eremiasarsus)自动断尾时,不管从哪一部位断下,其伤面都是与尾部的皮肤、尾椎骨及肌肉呈垂直状态。若人工改变伤面的垂直状态,其再生情况会有什么变化?作者于1985~1988年在室内作了实验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  相似文献   

5.
丽斑麻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丽斑麻蜥(Eremiass argus)是我国习见的爬行动物,在徐海和皖北、鲁南地区广泛分布在旱作田间,以丘陵砂性土和沿河、海冲积砂土地区分布最多。每年从3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在田间捕食。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动物为食,在农田中对粘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拟地甲、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同时也捕食蜘蛛类等有益生物。但其捕食害虫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过益虫,因此可以认为基本是有益的。丽斑麻蜥适应性广,行动敏捷,攻击力强,且能在日光下捕食。  相似文献   

6.
丽斑麻蜥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辽宁省北镇县城郊丽斑麻蜥的繁殖习性。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8.
丽斑麻蜥秋季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00×3米的样地内,捕到丽斑麻蜥97尾,密度为0.065尾/米~2;可分为:幼体组体长32.32(25—40)毫米,体重0.93(0.6—1.6)克;亚成体组体长44,29(42—48)毫米,体重2.42(1.8—3.3)克;成体组体长56.40(51—63)毫米,体重5.07(4.2—6.6)克;三个年龄组。性比为1:1.69,雄多于雌。种群中幼体数量最多,其次为成体,亚成体的个体最少。  相似文献   

9.
丽斑麻蜥自截尾与蜥尾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郝琦蕾  刘红霞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6):1049-1057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 (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相似文献   

11.
丽斑麻蜥自截断尾与蜥尾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以下简称麻蜥)是北方习见的爬行动物,经常出没在北京郊区的麦田、渠旁和道边。每年3月中下旬—10月中旬在田间进行捕食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相似文献   

13.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陈强(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重,温度,丽斑麻蜥,草原沙蜥ASTUDYONTHERESTINGMETABOLICRATEOFEremiasargusANDPhrynocephalusfro...  相似文献   

14.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陈绍军北京市顺义县赵各庄五金厂101309丽斑麻蜥(Eremiasargus)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普通蜥种。有关其种群结构的研究,已有姜雅风 ̄[3]、郭砺 ̄[4]分别对秋季和夏季的种群结构进行过报道。笔者于198...  相似文献   

15.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军 《四川动物》1994,13(1):173-174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普通蜥种。有关其种群结构的研究.已有姜雅风、郭砺分别对秋季和夏季的种群结构进行过报道。笔者于1984—1993年对丽斑麻蜥的断尾再生现象进行了观察,本文就其种群结构和自截断尾再生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罗来高  屈彦福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2):256-262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相似文献   

17.
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某些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景明  王芳 《四川动物》2000,19(1):31-32
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Guenther)是华北地区一种习见的蜥蜴类动物,以往曾被认为是丽斑麻蜥(E.argusPeter)的一个亚种[1]。有关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方面观察研究,在《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等资料上已有初步报道。但笔者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其形态特征与以往[1,2,3]的记录有一定出入。为此,1996年遂对徐州南郊牛头山的山地麻蜥进行了全年性的更为详细的观察和统计。资料[1,2,4]报道山地麻蜥的鉴别特征为:体被粒鳞,眶下鳞扩大伸进上唇鳞间;股窝10-11个,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我们观察的结果是:1 体色 山…  相似文献   

18.
夏季丽斑麻蜥种群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砺 《动物学杂志》1993,28(4):50-51
本文分析了丽班麻蜥1989—1990年两年夏季不包括当年幼体的种群结构的资料。共捕获麻蜥197尾。种群密度为672尾/公顷。性比为1:1.05,雄性多于雌性。将体长、体重作指标,参照对性腺的观察,把种群分为亚成体组,体长39.20±5.31mm,体重2.93±0.70g;成体组,体长52.91±3.21mm,体重5.40±0.74g。成体多于亚成体。  相似文献   

19.
麻蜥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蜥山东俗称“麻蛇子”。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爬行纲,蜥蜴目,蜥蜴科。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它在华北地区的分布极为广泛,不论在森林、山野、灌木丛、及草原中,均有其踪迹。夏秋简它们常在山野、农田、草丛间及岩石上活动。行动迅速敏捷。行动时是身体的一部分着地,一方面由四肢的活动,一方面由驱干和尾的屈曲运动向前爬行。根据笔者的测定是1—1.5米/秒。一般是跑一段距离后,就停息一会,但当人追逐时,可连续跑40—60米的距离。麻蜥雌雄体在外形上极易区别。雌体带有褐色。雄者的体色较鲜艳,体积也略大,头稍粗大,尾的基部膨大。当被  相似文献   

20.
在所有可能影响有鳞类爬行动物卵孵化的环境因子中,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孵化温度不仅能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Overall,1994),而且还影响孵出幼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表现(Van Damme et al.,1992;Ji and Bra a,1999;Bra a and Ji,2000;计翔等,1999;潘志崇、计翔,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