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治钢  赵莉  杨森 《昆虫知识》2010,47(1):146-15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孪斑唇瓢虫Chilocorus geminus Zaslavskij成虫对桑白蚧Pseudau 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各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各虫态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拟合出1头孪斑唇瓢虫成虫对桑白蚧各虫态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成虫26.7头、卵185.2粒、1龄若虫47.9头、2龄若虫46.8头。当孪斑唇瓢虫成虫与桑白蚧各虫态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孪斑唇瓢虫成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3901,0.7891和0.9827;当桑白蚧2龄若虫数量不变而孪斑唇瓢虫成虫数量增加时,孪斑唇瓢虫成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0960。  相似文献   

2.
根据成虫和幼虫的特征,应用数值支序方法探讨瓢虫科的系统发育.基于中国21族(包括不同学者提出的所有亚科)36个成虫性状,计算得到18个具有高度同质(homoplasy)的最简约的支序图.共同树显示5个支系:小艳瓢虫亚科,食植瓢虫亚科,瓢虫亚科(包括粗毛瓢虫族Singhikalini);红瓢虫亚科(不包括短角瓢虫族),以及小毛瓢虫亚科+盔唇瓢虫亚科(包括短角瓢虫族).这与Chazeau等(1990)提出的分六亚科系统相似.对14族幼虫18个性状初步分析,结果与相同14族成虫分析比较,只有一个组分即刀角瓢虫族和展唇瓢虫族的亲缘关系在两个分析中得到一致的支持.食植瓢虫是瓢虫科中最原始但高度衍化的一族.在揭示系统发育上,幼虫的研究或许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烟田异色瓢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广伟  申万鹏  马剑光 《昆虫知识》2000,37(3):164-165,163
异色瓢虫幼虫在烟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并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由环境差异引起。通过 Taylor指数回归式参数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4.
烟草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烟草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烟草潜叶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不因种群密度的改变而改变,幼虫主要聚集分布在烟草下部第一段(4片叶)上;降集或随机分布在第二段上;随机分布在第三段上,此外,应用虫株率进行田间种群密度的估计,其中Wilson模型和Gerrard模型所配理论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显著适合,但Gerrard模型的抽样估计误差较Wilson模型的小,最后本文用Taylor式中的参数a,b确定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其模型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二双斑唇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顺祥  郭振中  熊继文  何永福 《生态学报》2001,21(10):1602-1606
研究了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对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瓢虫雌成虫对矢尖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II型,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效应随捕食者个体间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捕食作用率(E)随着瓢虫数增加呈幂函数下降曲线,温度对瓢虫的捕食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寻找效率(a)和处置时间(Th)与温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猎物密度对瓢虫生殖力的影响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6.
孟氏隐唇瓢虫和台毛艳瓢虫对茶椰圆蚧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首次报道,孟氏隐唇瓢虫和志艳瓢虫是茶椰圆蚧的重要捕食性天敌。1998-1999年我们研究了这两种瓢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对茶椰圆蚧二龄若虫的捕食作用。这两种瓢虫成6虫对共椰圆蚧二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均可用HollingⅡ型模型模拟。孟氏隐唇瓢虫的模型参数为:α'=1.1302,Th=0.0093,maxNa=107.6233;台毛艳主虫的模型参数为:α'=1.0005,Th=0.0126,maxNa=79.3741。温度对孟氏隐唇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大于对台毛艳瓢虫的影响,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孟氏隐唇瓢虫大于台毛艳瓢虫孟氏隐唇瓢虫干扰反应模拟模型参数为:Q=0.4045,m=0.4359;台毛艳瓢虫干扰反应模拟模型参数为:0.3335m=0.4042。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二化螟幼虫的空间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和聚集分布,其lwa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m^*=0.0099 2.4753m,属负二项分布。根据聚集均数(λ)测定结果,分析了聚集原因,在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Kuno‘s种群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2019年1月新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研究并明确空间格局对确定该虫田间抽样技术、调查虫情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调查获得了玉米苗期喇叭口初期、大喇叭口期草地贪夜蛾幼虫空间分布数据,应用多个聚集指标、Iwao m~*-m模型、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分析明确了该虫幼虫空间格局,发现苗期整体上幼虫个体群为聚集分布,喇叭口初期为聚集分布而大喇叭口期为均匀分布;苗期整体上及大喇叭口期幼虫聚集度对密度不具依赖性,而喇叭口初期幼虫聚集度对密度具依赖性;同一幼虫密度和误差条件下不同苗期抽样数量显著不同,玉米生育期越早则抽样数量越大。  相似文献   

9.
苜蓿籽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109-112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ylor回归分析方法,对苜蓿籽蜂Bruchophagus roddi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个体间相互排斥,其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其聚集是由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聚集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 Iwao抽样模型建立了籽蜂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0.5833/m+2.3370)/D∧2。   相似文献   

10.
刘军和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9,46(3):445-449
对美国杏李园中瓢虫的种群动态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为优势种群,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七星瓢虫、马铃薯瓢虫、深点食螨瓢虫、二星瓢虫种群密度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马铃薯瓢虫占据生态位最宽,对美国杏李树危害时间较长。红点唇瓢虫和七星瓢虫的生态位重叠较高,出现频率高。在瓢虫类天敌中,生态位宽度越宽的种类往往数量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害虫种群的控制程度较低,生态位宽度较低的种类出现时间较短,短时间内种群数量较高,可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桑瘿蚊的空间分布参数m^#.k.α.β.b值.确定桑瘿蚊幼虫属聚集分布,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的,同时根据Iwao模型进行了资料代换。采用Iwao法.Taylor幂法则及Southwood。公共值Kc的理论抽样模式得出在不同密度(x)和不同精度(D)要求下的理论抽样数。应用Kuno模型探讨了序贯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红棕象甲幼虫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红棕象甲是外来危险I生有害生物,近十年来在我国南方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方法】为了确定其调查抽样方法、准确获得虫情,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在lwao模型中,α=0.4208〉0,β=1.5133〉1,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型;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归属于聚集型,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结论与意义】红棕象甲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运用1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为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肖俊初 《昆虫知识》1991,28(2):83-86
近年来对棉红铃虫1~3代幼虫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其结果均属聚集分布,幼虫结构是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呈聚集,而个体群内的幼虫为随机。本文进一步利用二代羽化孔内幼虫空间格局参数m~*、k、α、β值,分析了幼虫在棉田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幼虫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估计了个体群的大小和平均密度的关系。依关系,由无虫株频率(P_0)来估计幼虫密度,采用零频率估计幼虫密度和以概率保证的理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简易、有效的抽样。  相似文献   

14.
二十八星瓢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两年的田间调查资料,选用7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进行测定,得出为害马铃薯的二十八星瓢虫卵块。幼虫、蛹在始盛期、盛发高峰期及盛发末期均呈聚集分布,明确了构成聚集分布的特征是有机体的聚集原因。同时采用lwao提出理论抽样数的公式n=t~2/D~2((α+1)/(?)+β-1),确定了三种虫态的虫口密度(?)在t=1、D=0.1时所需理论抽样数,卵块为n=148.98/(?)-0.45、幼虫为n=562.01/(?)+23.66、蛹为n=147.14/(?)+56.18。  相似文献   

15.
陕北烟田多异瓢虫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从军  袁锋 《昆虫知识》1997,34(5):283-288
根据1995年烟田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s(Goeze)调查,计算了6种分布型指数,以及频次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该虫幼虫、蛹在陕北烟田里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聚集原因是环境差异;卵块分布同时具有聚集和随机的趋势,成虫为随机分布。同时建立了各虫态的理论抽样量公式,估测种群密度公式。  相似文献   

16.
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集度指标、回归模型、零频率等方法对福建闽北地区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天牛幼虫在杨树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用零频率方法分析得出,粒肩天牛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并确定了该天牛幼虫林间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7.
双带盘瓢虫与六斑月瓢虫成虫对螺旋粉虱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与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 Fabricius成虫对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并用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0776N/1+0.0032N和Na=0.8606/1+0.0060N,双带盘瓢虫和六斑月瓢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3.333头和142.857头.结果表明,两种瓢虫对入侵害虫螺旋粉虱有良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8.
杨扇舟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卵和幼虫在杨树林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型中的负二项分布。几种抽样方法中,卵以棋盘式最好,幼虫以平行线法最好。同时建立了杨扇舟蛾卵的下层抽样模型为y=2.4481x 0.4243;幼虫的中、下层抽样模型为y=2.4605x 3.9126。  相似文献   

19.
黑角直缘跳甲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运用二种回归方法和六种聚集度指标对黑角直缘跳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所有的指标表明黑角直缘跳甲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在空间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通过不同抽样方式的精确度比较,表明对角线抽样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20.
砂生槐种子蜂危害空间格局及理论抽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和Iwao回归分析法对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田间调查抽样方法为分行取样法,并得出田间幼虫不同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