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Qu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Qu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群种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 相似文献
2.
1986年1月至1993年12月,作者在浙江萧山围垦农区采用体重法将臭 种群分为5个年龄组。雄体:Ⅰ.幼年组(体重≤308)、Ⅱ.亚成年组(体重>309,≤40g)、Ⅲ.成年1组(体重>40g,≤52g)、Ⅳ.成年II组(体重>528,≤648)、Ⅴ.老年组(体重>64g);雌体:幼年组(体重≤24g),Ⅱ.亚成年组(体重>24g;≤36g).Ⅲ.成年Ⅰ组(体重>369,≤46g),Ⅳ.成年Ⅱ组(体重>468,≤54g),Ⅴ.老年组(体重>54g)。各年龄组的繁殖特性存在差异。种群以成年Ⅰ组为主,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存在有性别差异,雄性种群以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雌性种群以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为主。种群的年龄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在室内,雄性在春季和冬季以成年Ⅱ组为主,夏季和秋季以老年组为主;在室外春季、秋季和冬季均以成年Ⅰ组为主,夏季则以成年Ⅱ组为主。室内雌性在各季节均以成年Ⅰ组为主,而在室外春季和冬季以亚成年组为主,夏季和秋季以成年Ⅰ组为主。其种群年龄结构存在有年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2006 年6 月至2007 年9 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 头次,通过个体识别方法识别出亚洲象53 头,其中幼体、青少年体、亚成体和成体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 (5.66%)、11 (20.75% )、15 (28.30% )、24 (45.28% ),在成体中雄性只有两头,成年象的雌雄性比为11∶ 1,高于已知国内外的其他区域。从1992 年至2007 年10 月,至少有32 头亚洲象死亡,其中确认死于猎杀的有7 头,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牛河、金宝河一带是盗猎亚洲象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盗猎和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对当地的亚洲象种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当地的人象冲突。在雨季和旱季,亚洲象各有五个核心活动区域,食物是导致雨季和旱季分布格局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仓鼠种群季节存活率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据夹捕法所获得的大仓鼠种群总数量和孕鼠数量等数据资料,探讨一种估算种群季节存活率的方法。其原理如下: 设NP_K、N_K和D_K分别为第K次取样时孕鼠数量、总数量和采样间隔,L为平均胎仔数,T_1为可见胚胎发育历期,T_2为从胚胎起至其被捕获的平均历期。 首先将各取样时刻的NP_K,N_K依次连接成折线,求出对应时刻t的NP(t)和N(t)。然后可得到t时刻新增加孕鼠数量NNP(t)为NP(t+h)/T_1,这里h=1NT(T_1/2),1NT表示取整函数。若S(t)为t时刻瞬时存活率,且P(t)=S(0)·S(1)……S(t-1),即P(t)为从t=0时刻至t=t时刻之间的总存活率,则有: N(t+1)= S(t)·[N(t)+NNP(t-T_2)·L·P(t)/P(t-T_2)]这样便可求出瞬时存活率S(t)。 将上述计算步骤编译成Basic程序,对1986和1988年河北饶阳县大仓鼠种群季节存活率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5.
小叶章种群高度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三江平原以小叶章为优势种的典型草旬、沼泽化草甸、沼泽3个植被类型中小叶章种群高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类型中,种群高度的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极大值均出现在7月末,分别为112.67cm、101.61cm、83.88cm。HAGR的季节动态在7月末之前〉0,之后〈0;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极大值出现在6月末至7月中旬,沼泽则出现在6月中旬至6月末;极小值典型草甸出现在8月末至9月中旬,而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大亚湾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裸甲藻种群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裸甲藻在大亚湾主要出现在4-5月份,并在4月至5月份出现了4个密度高峰,最高密度可达每毫升996个细胞,6月至9月份偶有出现,10月至2月份则未出现。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25-30℃和24‰-32‰。裸甲藻在大亚湾的出现及4、5月份的密度高峰与水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3月份水温存在一个急升期,水温由3月初的15.5℃以下上升至3月底的23.5℃左右,为裸甲藻种群密度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条件。大亚湾盐度的季节波动较小,与裸甲藻种群的种群的季节变化无关。大亚湾氮、磷、硅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不存在营养元素缺乏,但高密度的裸甲藻种群仅在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别为50-100μg/L,5-20μg/L和5-30范围内出现,氮、磷、硅3种营养盐的含量及它们之间的比值特别是氮磷比是影响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9.
10.
通过1969~1990年三化螟年诱虫数序列的游程总数检验,判断三化螟种群存在实质性下降。按相同方法对各世代间增殖率的检验证明,第1代成虫至第2代成虫期间,是引起种群阶段性变动的唯一时期。根据年代段之间“百卵螟害率”(螟害率%÷卵密度×100)的比值,推算出防治效果的提高和第2代白穗史源田的减少,对第2代卵至第3代卵间增殖率下降的作用,分别占67.1%和32.9%。 相似文献
11.
对野外成体树鼩进行了不同季节精小管发育的测定和生精上皮细胞学特征的观察。精小管平均直径的高峰值出现在4月,为205.7μm: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为88.4μm。1、4月份的生精上皮,表现了高度活跃的精子发生,具有明确周期的12个连续阶段和典型的细胞组合。生精上皮退行性变化最早出现于7月,8月进一步发展,10月最明显。附睾精子数量亦表现了类似的季节性波动。表明树鼩精子发生的活性期始于仲冬,最盛在春季,退行期始于仲夏,秋季最显著,有一个明显的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周期。季节性生殖受局部环境因子的调节,光照可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鲢和草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 1995— 1996年期间 ,对同一口池塘中的鲢和草鱼寄生鲢指环虫 (Dactylogyrushypophthalmichthys)和鳃片指环虫 (D .lamellatus)进行了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研究。两种单殖吸虫种群丰盛度的季节变化与其感染率的变化基本相似 :鲢指环虫 2— 3月种群的丰盛度逐渐增加 ,4月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在秋冬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鳃片指环虫在 11至来年 3月种群的丰盛度逐渐上升 ,4月达到高峰 ,随后迅速下降 ,在夏秋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本研究据已收集到的数据,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确定了黑颈鹤种群的性比为1:1,避免了大量取样。根据黑颈鹤的特点,我们将其种群分成4个年龄组,并求出了各年龄组的存活率和繁殖率,据此建立了描述黑颈鹤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用模型计算得出在乌蒙山区越冬的黑颈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1.85‰;理想的种群结构为幼鹤、亚成鹤、成鹤、老鹤分别占总数的15.5%、21.5%、60.2%、2.8%,最后预测了乌蒙山黑颈鹤种群在1988~2000年越冬期的数量。1989年1月经实地调查该种群总数为310只,而预测值为303只,误差约2%。 相似文献
17.
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模式动态分析(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果表明,在东方红农场稻田中总共有11科29属43种蜘蛛,其中早稻田中有8科19属43种,晚稻田中有10科27属36种。在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差异。在早稻发育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别是聚集的、随机的和聚集的;在晚稻发育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其空间分布模式依次是均匀的、聚集的和均匀的。同时,对其空间分布模式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