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部:顷接沈阳化工研究院陈虎保先生来信,读后久久不能平靜。现摘录一段于后:”……我在去年12月26日收到李曙轩先生逝世的唁电,心情十分悲痛,我痛感失去了一位好先生。曾记得在去年14月27日,我与李三玉、叶自新同志去医院看望病中的李曙轩先生,当时他已处于半昏谜状态,当他得知我们来看望时,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5,(4)
<正>最近得知程政武先生去世,不由回想起多年来与他交往中的点点滴滴,脑中不时浮现他的音容笑貌。程先生生前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重点是二叠纪以及中生代的陆相地层及脊椎动物。他一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发现了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包括最早的蝾螈化石以及甘肃省玉门的大山口动物群,为古脊椎动物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以此短文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也借此纪念这位杰出的  相似文献   

3.
正赵喜进先生于2012年7月21日仙逝,享年77岁。两年来一直想撰文纪念先生,但忙于各种事务,直到今天才得以动笔。我第一次见到赵喜进先生是1991年深秋的一天,当时他还在古脊椎所院落当中的一处平房办公。记得他办公室中间是一张大桌子,上面有些凌乱,摆放着各种东西,有书籍,有稿纸,还有化石。第一印象是赵喜进先生非常随和,笑眯眯地告诉我,在古脊椎所研究恐龙至少有一个  相似文献   

4.
正1997年,我北漂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从事《中国高等植物》的植物科学绘画工作。同年,经过前辈绘画家张春芳老师的介绍之后,有幸认识了王文采先生。当时,张春芳老师负责标本馆的后勤工作,由于我刚接触植物科学绘画,经常有问题向他请教,张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一天上午,张老师要带我去认识一位权威人士,说有很多图需要绘制,希望我能够接受。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随他一起来到王先生办公室,王先生当时  相似文献   

5.
张保信先生是公元1932年8月生的,和我同岁。是我二十多年的虫友.记得第一次碰到他是1961年夏天的晚上.我和当时来台采集昆虫的白水隆博士(现为日本九州大学荣誉教授),在台北怀宁街的三时庄旅馆聊天时,他和另-一个人加入,而白水教授介绍得知他是这次和白水教授一起去采集的张保信先生.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18号是我的恩师,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介形类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祐堂先生的周年忌日.记得去年清明节后,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代表我们全家去南京郊区给侯祐堂老师和杨敬之教授的墓地祭扫,我跪拜在两位老人的墓碑前,久久注视着他们慈祥的照片,想到再也听不到两位老师的教诲了,泪水不由自主地流...  相似文献   

7.
1978年~ 1 982年期间邹承鲁先生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的一些老师 ,如蒋巧云、黄婉治老师 ,早年都曾经在邹先生实验室进修过 ,邹先生为中国科技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我最早知道邹先生是在 70年代中期 ,在生物物理所进修期间 ,那时我与邹先生的一位研究生住在同一宿舍 ,她对我说“邹先生对学生特别严格 ,每天早上邹先生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 ,到实验室后首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1 998年是科大建校 40周年校庆。邹先生来科大参加校庆活动 ,并对师生作了报告。我记得…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罗宗洛先生冥诞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植物生理学工作者将永远怀念先生在创立中国植物生理学,开拓祖国植物科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作为他的学生、后辈,追思52年前认识先生后数十年的往事,犹历历在目。记得是在1946年初,我随中央大学复员回南京不久。由于学校复员搬迁关系,我们1946届提早毕业,所以到达南京后就要找工作。当时正好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在宁召开,听说时任中研院植物所所长的罗宗洛先生也出席了这次会议。我从报端看到此消息后,即商请我们的系主任欧阳富教授出函,将我介绍和推荐给罗先生。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9.
正我最后一次见到郭礼和老师是去年年底在华东医院,他因心衰住院,我和黄芳一起去看望他。那时,他身体已有所好转,胸腔积水大多退去,我们询问了病情,他便和我们谈起心衰导致胸腔积水的原因,还评点了医生用药的局限性。那神情全然不像是在讲自己的病情,倒像是在实验室和我们讨论着一个实验的结果,我记得我们还聊到了老师正在研究的羊膜细胞的临床应用。我当时还担心,平日里老师是否也是这样和主治医生交谈的,因为我猜想医生大多并不喜欢对诊治方案有自己看法的病人,除非他也是个爱好科学研究的人。  相似文献   

10.
孙鉴庭  李翔 《化石》2012,(4):48-49
十一假期,我第二次参加了郭老师组织的"化石之旅",跟随郭老师去了广西南宁。这次是我们全家三口一起出动。我记得第一次跟郭老师去内蒙古二连浩特时,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郭老师发给每个人的专业  相似文献   

11.
刘阳 《生命世界》2005,(3):88-93
《生命世界》杂志的编辑约我与国内读者谈谈个人的求学经历和治学感触,在大学念书的侄女也来信问类似的事。犯难之际,忽然想起自己虽然不健谈,但却是很爱听别人谈话的人。记得在北京念研究生时最爱看的就是一些访谈录。如果都不谈,访者何以录?在北京的三年是很值得回味的。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晚上做完实验后一边洗试管一边听老师录音带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王应睐先生110周年诞辰。先生年长我54岁,我入所的时候先生76岁,我毕业的时候他82岁,虽然直接交流不多,但我有幸获得先生鼓励、提携与帮助,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记忆中留下了吉光片羽: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与先生办公室同在生化楼4楼。导师许根俊曾经告诉我,"王所长很看重你"。当时年少,得先生垂青,平添几分自信。1989年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先生以82岁高龄亲自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的论文当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相似文献   

13.
杨弋 《生命的化学》2023,(3):345-346
<正>第一次见到邹承鲁先生的时候,我心里想:“好一位睿智帅气又亲切和蔼的先生!”当时,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研究需要,我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邹先生实验室学习线粒体复合物的纯化和测定方法,从而第一次有机会向先生汇报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北大当学生时,从吴湘钰老师讲授的植物生理学课上就知道了殷宏章先生的名字.1965年大学毕业我考上了植物生理所的研究生,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了一学期外文后,来到上海才亲眼见到了殷先生,他当时是植生所的副所长.当时植生所的光合作用研究室在殷先生的领导下是兵强马壮,科研成果不断,是我们当研究生的年轻人十分羡慕的.但由于我是罗士韦先生的研究生,在植物激素研究室,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对殷先生的了解大多是从光合室当研究生的同学那里知道的,那时心中只是有着一种年轻学子对长者的崇敬.  相似文献   

15.
<正>1996年,我刚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参加植物科学绘画工作,也是初次接触与植物分类研究学科相关的老师和内容。在年底的时候,经张春芳老师的引荐,非常有幸认识了王文采院士,希望我能够为王先生的研究服务。初遇王先生的时候,见先生身穿藏青色外套,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先生面目和善且慈祥,交流中语言和蔼可亲。我在内心感受到一股暖流的同时,也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2月13日晚,北京时间8点48分(布里斯班时间10点48分),突然接到陈孟勤老师的幼子陈骏先生发来的微信"家父今天下午6点30分病故"。闻此噩耗,身心俱焚。瞬间把我带回仅数月前和陈老师相见的最后一面。2013年10月,北京的金秋时光,我因昆士兰大学和中国的合作事务,去北京访问,特地抽空去陈老师家中拜访恩师。当时他和夫人住在长子家中,恰逢陈老师女儿从美国回家探望父母。陈老师的弟弟又特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20日是朱洗先生90周年的诞辰。为了纪念朱洗先生,“生物科学信息”编委会薛攀皋同志约我写一篇文章,我的确也觉得有好多话要说,表示我的怀念。但一提出笔来,思绪起伏,真不知从何说起;尤其在朱洗先生辞世后一段日子里和那“历史悲剧”年代过后的几年中,好几位同一辈的知名老科学家已经写了不少介绍和颂扬朱先生生平,重大的科学成就和贡献,以及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情操的文章。记得当我还在念书的时候,从朱洗先生撰写的“生物学丛书”开始知道了他。书中丰富的  相似文献   

18.
正听到郭礼和老师不幸逝世的消息时,我感觉很突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我不是郭老师的"正牌"学生,只是打了个擦边球,侥幸当了老师的学生。我和郭老师的缘分源于1988年:当时郭老师已经是知名的基因工程学教授,而我是在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工作的工人,正赶上我厂和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厂里派我和另外几位同事到郭老师课题组学习人  相似文献   

19.
柳渝 《化石》2021,(1):13-19
<正>记得少年时看过介绍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化石的记录片,但是当时这个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并没有激起少年的我的好奇。在法国生活几十年后的今天,与法国古人类学者Pierre-Fran?ois Puech的相遇,让我重新了解和体会了这个100年前将中国置于世界聚光灯下的古人类学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联瑛 《生命世界》2022,(12):38-41
<正>虽说是一直关注王文采先生,也知那几日他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但11月16日下午,从孙英宝老师那里得到王先生仙逝的讯息,还是顿感震惊,心中一片空白,我放下了正在做的事情,任凭悲伤……悲伤之余却怎么也不能入眠,与王先生多年交往的点点滴滴,不绝如缕,萦绕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