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族等25个民族。优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植物资源,加上多民族的传统使本地区形成丰富的食俗文化。据调查,广西各族民俗中常用植物有近200多种。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之间,所食用的植物又有所不同,形成了广西民族食俗文化的多样性。在广西,壮、瑶、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喜食五色饭与糯米糍粑;侗、苗、仫佬、毛南、水族喜食酸菜;水族喜吃“辣椒骨”;侗、瑶、苗等民族喜欢打油茶;壮族、京族喜欢嚼槟榔。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广西能不断地延续,成为广西开…  相似文献   

2.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分析黎族与植物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探讨黎族人在适应环境、生产方式、传统民居、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族医药、布料制作、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与当地植物资源的关系,分析了黎族人民对植物资源的认识、利用和保护方式。分析认为,黎族人一直居住在热带森林地区,植物资源在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利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黎族人的许多传统知识和经验对当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呈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被学术界誉为“活的人类学博物馆”。本文探讨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互动关系,在论述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分析原住民对自然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以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圣境文化和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植物保护文化为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对自然保护的作用以及历史贡献,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协同进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自然圣境,连接文化与自然的入口 文/郭净 人们关于社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知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个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开始用"自然圣境"这个术语来描  相似文献   

5.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使用的植物进行调查和分析.该文简要介绍了3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植被多样性;统计得到90种民间用于建筑材料的植物,报道了其使用部位、使用方法及使用民族,其中以傣族利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探讨了影响不同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植物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民族文化、社...  相似文献   

6.
李超荣 《化石》2019,(1):43-45
<正>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在我三次赴祖国宝岛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如史前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历史文物陈列馆、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胡适纪念馆、台中自然  相似文献   

7.
祁国琴 《化石》2011,(2):13-15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第三展区的主题是台湾地区的南岛民族。台湾地区的南岛民族是广布于太平洋诸岛和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南岛民族的一支,是台湾地区史前文化的继承者,被称作台湾地区的原住民,其含义是指汉人来台湾岛前原来居住在岛上的居民。原住民的居住地区本来遍及全岛,但目前只有居住在中央山脉、花东地区和兰屿岛上的原住民保留了部分传统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关于社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知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开始用“自然圣境”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些传统,表明我们的环保运动,正回到本土文化的根基上。  相似文献   

10.
刘德欢  肖灿 《植物学报》2020,55(3):396-396
正农业民俗形成于农民对自然的长期观察与生产实践,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不仅是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是进行农业劳作的指导手段,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以采茶农业民俗舞蹈为主题,研究我国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与特质,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我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播。由季中扬和杨旺生共同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农业民俗研究: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一书收录了丰富的农业民俗相关研究,可为民族文化形式与文化特质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幸福人生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都须臾不可离开自然的基础。自然保护区是仅存无多的代表自然价值的地理空间,但在自然保护和人类利用的权衡中,也常有矛盾冲突甚至危机重重。据此,本书中主要讨论了自然保护区的历史使命和人类生存战略问题,试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乃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广泛领域的密切联系,揭示自然保护区以"自然为本"的本质,以及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人"在捍卫自然生态利益上的局限性等。人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7年1∶10000航片以及2002、2005和2008年QuickBird数据,应用Barista软件以及GIS、RS技术,提取了沈阳市铁西区居住区建筑物的三维信息,采用道路密度、绿化率、建筑平均高度、高度标准差、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建筑体形系数以及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等指标,分析了1997—2008年铁西居住区改造过程中三维景观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8年,铁西居住区工业建筑面积比重降低,商业与其他公共类建筑面积比重增加,居住、教育与医疗建筑面积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研究区建筑数量减少,建筑覆盖率及体形系数降低,容积率、平均高度、高度标准差及道路密度、绿化率升高;在居住区有限的空间内,人口与经济活动容纳能力提高的同时环境质量也有所提高,建筑高度变异程度增大,建筑能耗降低.人口密度、人均GDP与容积率、道路密度和绿化率呈正相关,与建筑覆盖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但是,很多人至今依然不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或简单地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建设,甚至出现以建设生态的名义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生态文明作为人们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精神信仰,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神山森林文化传统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云南山地民族的传统文化里 ,对绿的图腾和对树的崇拜无处不在 ,神山森林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生态文化传统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会在自己居住的村寨附近选一片葱绿茂密的山林作为自己的风水林或水源林 ,有的甚至作为神山森林顶礼膜拜 ,严禁任何人砍伐和破坏。村寨和神山上的参天古树也往往成为神树和村寨的标记加以崇拜和保护。我们把山地民族这种文化传统称为神山森林文化传统。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体现一种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 ,有着深刻的自然保护意义。1 神山森林文化的生态学内涵及生态学意义文化 ,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城市只有居住、工作、休闲、交通四大功能,人们的关注逐渐放到了怎样居住舒适、如何将自然与城市完美的结合、怎样做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上。建设城市林业,发展城市林业可以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魏源 《植物杂志》2009,(8):30-33
说到图腾,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龙图腾”、“狼图腾”等文化现象。在这里,龙与蛇,甚至包括狐狸、猫头鹰等动物被赋予了象征性含义,代表了人类或某一民族的某种个性、某种精神。比如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狼则隐含了勇猛、顽强的个性和集体、协作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7.
魏源 《生命世界》2009,(8):30-33
说到图腾,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龙图腾”、“狼图腾”等文化现象。在这里,龙与蛇,甚至包括狐狸、猫头鹰等动物被赋予了象征性含义,代表了人类或某一民族的某种个性、某种精神。比如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狼则隐含了勇猛、顽强的个性和集体、协作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将滇西北藏区传统生态文化应用于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 以推动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的方法, 调查了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个藏族村寨(巴珠、柯功、追达)的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等, 应用SWOT分析法和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 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 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 社区生计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圣境是社区水平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自然圣境是基于传统信仰文化并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保护形式, 藏民社区长期遵从和实践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东乡族因居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而得名;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先被识别的民族,还组建起东乡族自治县。1998年迁至酒泉市的玉门小金湾乡。迁居户主要居住在安西(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玉门次之,肃州区再次,敦煌零星可见。东乡族集神话、音乐、史诗、舞蹈、曲艺、剪纸、绘画、刺绣等艺术和技艺,以及东乡族礼仪、节日、民族体育等活动,是东乡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侗族民间在饮食习惯、常用医药、传统民居、生活用具、生产方式、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该地区侗族日常生活涉及的植物约122种,在侗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染料植物、信仰植物、民居建筑及生活用具植物等。黔东南侗族在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知识对植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