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s)是一种嗜人体皮肤和黏膜的DNA病毒,约80%有性行为的女性可能感染HPV。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则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HPV感染亦与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引起除宫颈癌外的其他泌尿生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系统、呼吸道系统、眼科、皮肤等其他系统或器官肿瘤。对HPV感染所致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肿瘤病因和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以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73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HPV检测、生殖道病原菌检测,判定宫颈病变程度,统计高危型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和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732例妇女HPV感染率为44.95%,高危型HPV占85.11%,HPV-16在高危型HPV中占比最高。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中感染率最高的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18.99%,存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高危型HPV的检出率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低危型HPV检出率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型HPV检出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常见生殖道病原菌感染和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高危型HPV感染率越高,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作为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生殖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多种生殖道炎症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在介导HPV感染及诱发宫颈病变中也发挥潜在作用。同时乳杆菌是健康女性阴道微环境中最常见的优势菌,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宫颈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维持健康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环境对减少HPV持续感染和预防宫颈癌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生殖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阐明广西柳州地区自然人群中18~45岁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中和抗体和DNA流行情况,并探讨其与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相关性。2013年3月至7月在柳州市招募2 300名18~45岁女性,采集血清以假病毒中和试验(PBNA)法检测HPV16/18型中和抗体,同时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进行液基细胞学诊断和HPV DNA检测,对细胞学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对采集的组织学标本进行病理诊断。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HPV DNA阳性率及HPV中和抗体阳性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宫颈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广西柳州地区18~45岁女性自然人群中,HPV16DNA或中和抗体阳性364例(15.8%,95%CI:14.4,17.4),HPV18DNA或中和抗体阳性164例(7.1%,95%CI:6.1,8.3)。CIN3在不同年龄组的卡方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5),HPV16和HPV18型DNA阳性是CIN1+(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及以上)、CIN2+(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与癌前病变未发现统计学相关性。HPV16/18型感染是宫颈癌癌前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发现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与其相关,表明接种疫苗仍是18~45岁女性预防HPV感染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尖锐湿疣样本中HPV病毒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男性和女性尖锐湿疣样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检出率及病毒类型,为研发相关防治疫苗提供依据,以HPV 外壳蛋白DNA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引物,SSP-PCR扩增检测样本中HPV的感染率和病毒类型。收集了北京及邯郸市医院门诊尖锐湿疣样本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检测发现所有样本中存在着高浓度的HPV病毒DNA。男性样本中有5例感染HPV6型,6例感染HPV11型,2例为HPV6+HPV11混合感染。女性样本中有3例感染HPV6型,2例感染HPV11型,4例为 HPV6+HPV11混合感染。被诊断为宫颈湿疣的4位女性还在其含宫颈粘膜脱落细胞的样本中检出了HPV16、HPV18、HPV33、HPV35、HPV45、HPV54、HPV56或HPV58等高危险型病毒类型。所有检测到的HPV病毒DNA片段均TA克隆并将测定的DNA序列存入了国际基因数据库GenBank(DQ003066-DQ003079)。调查没有在单纯的男女尖锐湿疣组织块中检测到除HPV6和HPV11以外的其他HPV类型。该研究建立了灵敏可靠的HPV分子检测及分型方法,尖锐湿疣中HPV的检出率达100%。 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导致男女尖锐湿疣的HPV病毒类型没有显著差异,主要为HPV6及HPV11型。  相似文献   

6.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癌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7068例21-58岁妇女官颈细胞进行13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该人群中13种高危型HPVDNA的总检出率为23.45%。在检出的1440例HPV阳性者中,宫颈癌、官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Ⅲ)及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CINⅠ)的高危型HPVDNA检出率分别为100%、100%、65.06%。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言颈癌的防治应重点预防HPV感染,而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应是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成年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及其基因类型分布状况,为本地区HP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技术分别对10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100例样品中,HPV DNA检出率为19%(19/100),其中HPV16 DNA感染率15%(15/100),HPV58 DNA感染率3%(3/100),HPV18 DNA感染率2%(2/100),HPV 16与HPV18双重感染1例。结论:本地区成年女性HPV感染主要以HPV16多见,而HPV16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因此对HPVDNA阳性者定期随访,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防治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DNA杂交技术对2 761例妇科门诊就诊者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2 761例样本中,HPV感染有768例,阳性率27.82%,HPV感染人次972人次。检测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813人次,占感染总人次的83.64%;检出低危型HPV(6,11,42,43,44)73人次,占感染总人次7.51%;中国人群常见型HPV(53,66,CP8304)86人次,占感染总人次的8.85%。165例样本中包含了25种亚型的感染。结论 DNA杂交技术检测HPV基因分型,可一次检测多种亚型,有利于对HPV多重感染的诊断和宫颈癌的防治,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女性阴道微生态体系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体系之一,在维护女性生殖道健康中起到关键作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女性不同健康状态下的阴道微生态环境,为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保护女性的生殖道健康。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已经应用于妇产科领域中的阴道炎症、妇科肿瘤、计划生育、围产医学及生殖医学。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能引起人皮肤及粘膜的多种良恶性肿瘤,特别多见于女性生殖系统如宫颈癌、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但由于HPV尚不能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增殖,因此目前对其研究主要用核酸杂交和PCR方法,检测HPV DNA。本文采用光敏生物素标记HPV16、HPV18 DNA探针,分别对宫颈癌组织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PV16、18DNA并以正常宫颈组织做对照。以同样方法用HPV6b DNA探针检测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组织中HPV6b DNA。结果如下:18例宫颈癌组织中仅有1例与HPV16 DNA探针杂交阳性(5.7%);10例与HPV18杂交刚性(55.6%);4例为HPV16+18混合杂交阳性(22.2%)。12例尖锐湿疣组织中8例与HPV6b DNA杂交阳性(66.7%);12例假性湿疣组织中有6例与HPV6b探针杂交阳性(50%)。1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魏薇  周瑾  刘莹 《生物磁学》2011,(7):1385-1387,1372
子宫颈癌是一类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并严重危害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因素。自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得200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全世界广泛认可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子宫颈癌的最主要生物学因素。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HPV病毒的生物学结构、女性生殖道HPV病毒的感染途径以及HPV病毒诱发子宫颈癌机制的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子宫颈癌是一类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并严重危害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因素。自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得200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全世界广泛认可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子宫颈癌的最主要生物学因素。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HPV病毒的生物学结构、女性生殖道HPV病毒的感染途径以及HPV病毒诱发子宫颈癌机制的最近的研究进展进行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杨燕  刘会玲  虎镯  高飞艳  杨毓琴 《生物磁学》2011,(21):4069-4071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成年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 illoma virus,HPV)TL其基因类型分布状况,为本地区HP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技术分别对10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100例样品中,HPVDNA检出率为19%(19/100),其中HPVl6DNA感染率15%(15/100),HPV58DNA感染率3%(3/100),HPV18DNA感染率2%(2/100),HPV16与HPVl8双重感染1例。结论:本地区成年女性HPV感染主要以HPV16多见,而HPV16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因此对HPVDNA阳性者定期随访,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头颈部肿癌临床活检新鲜组织和石蜡包埋组织的两种处理标本,分别采用核酸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技术,分析了头颈部肿瘤组织基因组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同源序列,并研究HPV16的感染同头颈部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喉鳞状细胞癌DNA中有HPV16 DNA同源序列,检测频率在20.0%以上。2.PCR扩增石蜡包埋肿瘤组织DNA中HPV16的URR(病毒基因上游调控区)中的序列,电泳分析扩增产物在喉乳头状瘤、喉癌、鼻腔内翻性乳头瘤和口腔癌中检测率分别是11.1%、20.0%、42.9%和27.3%。3.研究表明HPV16 DNA阳性率与喉癌原发部位,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乳头瘤病毒可能是头颈部肿瘤的病毒病因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关系,从食管癌高发区安阳市取到一例76岁的中国女性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通过直接SCID小鼠致瘤实验,可长成移植瘤。取出组织做组织培养并多次纯化传代筛选后,成均一单层细胞。分别进行免疫荧光,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鉴定,染色体分析,细胞致瘤实验及瘤体切片HE染色等确定是上皮细胞来源的癌细胞。利用细胞STR分型结果显示,基因座均未出现三等位基因现象,无人类细胞交叉污染。对细胞DNA分析发现存在HPV18型的DNA。利用蛋白检测实验发现有HPV病毒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所建细胞株为有HPV核酸存在并能表达病毒癌蛋白的新的食管鳞癌细胞株。为我们进行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细胞学材料。  相似文献   

16.
头颈部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HNC)包括口腔,咽部,鼻腔以及喉部的肿瘤,拥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杂的发病机制。而在所有头颈部肿瘤中,喉癌占所有恶性肿瘤中的3%以上,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因此喉癌在所有HNC中应受到特殊的关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小的双链DNA病毒。已有大量研究表明HPV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而目前HPV感染对HNC,尤其是对于口咽部肿瘤的致癌作用和临床意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是HPV感染对喉癌的作用目前尚未阐明。因此我们回顾了近年来关于HPV感染与喉癌相关性及其潜在致癌性的研究。尽管目前对于HPV在喉癌中的检出率多中心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初步的研究已经表明HPV高危亚型的感染,如HPV16和HPV18等,与喉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V病毒DNA与肿瘤细胞存在基因整合,同时喉癌细胞中P16的表达增高。但针对HPV感染后导致的相关疾病的预防及可行的精准性治疗措施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通辽地区女性患者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和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凯普导流杂交法,对364例妇科就诊患者宫颈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HPV基因检测总阳性率为17.03%(62/364),阳性患者中单一感染率为70.97%(44/62),多重感染率为29.03%(18/62);共检出16种HPV亚型,包括高危型12型,低危型4型,感染以HPV31、HPV18、HPV16三种亚型最多见,所占比例分别为13.09%、11.90%、10.71%。结论:通辽地区妇科门诊女性患者HPV感染以HPV31、HPV18、HPV16三型较为多见,常见感染亚型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但又具有独特的地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8.
摘要:微生态学是近年新兴的学科,女性生殖道是一个重要的微生态区域。生殖道微生态体系是由正常的解剖结构、生殖道各种菌群、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局部免疫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随着阴道微生态平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阴道微生态和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内在关联引起了极大的重视。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宫颈病变影响了阴道微生态环境,长期的阴道菌群失调也会反作用于宫颈,导致宫颈的病变加重甚至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阴道微生态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7月我院105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同时选取60例正常宫颈组织为正常组,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CDH1基因启动子Cp G岛甲基化状态及高危型HPV DNA状态,分析CDH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高危型HPV DNA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56.19%,明显高于正常组的6.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癌组的高危型HPV DNA阳性率为84.76%,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型HPV DNA与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一致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患者的WHO组织分化程度分级、FIGO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型、肿瘤大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WHO组织分化程度分级、FIGO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型、肿瘤大小具有关联,并与高危型HPV DNA阳性具有一致性,可以作为宫颈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空泡细胞(Koilocyte)的形态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并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和PAP染色的方法对宫颈疾患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和抗原进行了检测,分析HPV DNA及抗原检测结果与空泡细胞出现的关系发现,空泡细胞阳性的病例中HPV DNA及抗原的检出率较低,并且部分空泡细胞阳性的病例中也可测出疱疹病毒Ⅱ型(HSV_2)抗原,结果提示:空泡细胞并不是HPV感染所特有的,空泡细胞作为诊断宫颈HPV感染的特征性指标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