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在水稻三化螟卵块密度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卵块被稻红瓢虫咀食掉,有的留下一小部分,有的全部被吃光。这种瓢虫(Alesia discolor Eab.)在江西省抚州地区分布极为普遍,一般平均每百丛有虫128只,密度大的则达200余只。由于三化螟卵块密度大(3000—6000块/亩),又正值早稻收割—分蘖时期,可能因食  相似文献   

2.
三化螟为害水稻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水稻的产量损失率不仅与蚁螟的为害时间、为害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管理措施和气候条件有关。在两个亚系统的二元非线性模式确定以后,给出了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模型在IBM PC/XT微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3.
4.
本研究探讨了水稻三化螟白穗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选取9块水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 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tor幂法则,研究三化螟白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三化螟白穗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度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此基础上,采用Iwao法确定了三化螟白穗的田间最适理论抽样公式;田间调查时,可用白穗丛率估计白穗种群密度,其公式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和简易估计公式可在三化螟白穗调查、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三化螟发生趋势预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桂南双季稻地区,早稻的增产与否对全年的稻谷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早稻的病、虫、风害都比较少,只要禾苗生长良好,丰收即已在望。并不象晚稻那样,非得要全部收获以后才能决定产量的多少。而在早稻生育期间,一般来说,也是前期病、虫害较少,后期则较多。因此,在早稻孕穗期以后做好各种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以防患于未然,这已经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严重任务了。本文就是从这点出发,并根据多年历史资料,应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对水稻三化螟第二代的发生趋势(螟害白穗率)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  相似文献   

6.
晚稻中后期二化螟为害特点及严重发生原因剖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年来 ,浙江省仙居县晚稻中后期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日趋严重。分析原因 ,一是单季稻等桥梁田面积的不断扩大 ,使 8月底至 9月上旬田间出现了全年发生量最大的 2代主蛾峰 ,卵孵化盛期与连作晚稻抽穗期吻合 ;二是冬春气温升高 ,发生期提早 ,2代虫源寄主、水稻移栽期等的多样化 ,使 3,4代发生期拉长 ;三是因 3代主峰和 4代的螟害发生具有“隐性”的特点 ,其测报和防治工作被忽视 ;四是二化螟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提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 马边县是大山区,位于东经103°14′—103°49′40″,北纬28°04′30″—28°24′30″。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1,100毫米左右。冬春冷凉干燥、夏秋温暖多雨。 全县耕地面积22万亩,其中稻田3万亩,历年都遭受稻苞虫的为害。1973年稻苞虫特大发生,90%的稻田受害,全县因稻苞虫为害稻谷比1972年减产236万斤。近年来结合预测预报,对稻苞虫进行了如下观察。  相似文献   

8.
詹金庭 《昆虫学报》1977,(3):289-293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在赣中地区每年发生 4代,如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22℃以上)则有不完整的第5代。山区则有3代幼虫过冬现象。一般1、3代为害造成枯心苗,2、4代为害造成白穗。以混栽区或纯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而单季早、中、晚稻为主地区,因其发生前后期缺乏充足食料,故发生数量小,为害亦轻。现就赣中地区近年来三化螟发生的情势及防治技术措施提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行三化螟发生期的预测方法,主要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的检查结果,加上不同世代、不同温度条件下所需继续发育的虫态历期,或以前后两代间的期距对照日历推算,从而得出所欲预测的虫态出现期。另外,在划分防治对象田和确定防治次数与适期时,一般根据螟虫发生期与水稻苗情的配合关系进行分类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对稻蓟马Thrips oryzac Williams的发生与为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 一、稻蓟马在稻田及植株上的分布 1.分布与品种布局的关系 一般说,不同品种混栽区较同一品种成片区,稻蓟马发生量大、为害重。混载区因品种不同而生育期参差不齐,往往在秧田和分蘖期稻田内,稻蓟马集中发  相似文献   

11.
水稻螟虫,在南部稻区一向为主要害虫。因此防治和保证粮食增产就成为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实现粮食计划产量的极其主要因子之一。近年来为配合全面防治、重点消灭的方针,同时为了避免突击、被动、不及时,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已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为了继续巩固和提高今后的测报水平,重点地研究和总结主要对象的发生规律,生态因子和发生特点,就成为植保工作者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是叙述三  相似文献   

12.
根据Fuzzy数学原理和三化螟生物学特性,组建了四代三化螟发生动态综合预测模型经对福建省将乐县16年四代三化螟发生期、发生量回报及1995年的预报,拟合率及正确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我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很大发展,耕作制度不断改革,相应地农田小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田间小气候的改变,一些病虫出现了新动向,灯蛾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一大障碍。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为落实毛主席关于“同病虫害作斗争”的伟大教导,保证农业大上,近两年来,我们采取专业组织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ea的发生为害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62—1963年,在湘南、湖中、湘东和湘西等山区调查,得知湖南省水稻三化螟垂直分布最高为海拔1,025米。但不同山系的最高分布不一,一般都止于海拔800米以下。气候因素是影响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 从湖南省三化螟的平面分布看来,它的踪迹遍及全省,但根据它们的发生动态,可划分为五个发生区:(1)第3—4代经常猖獗区:(2)第3—4代间歇猖獗区:(3)第3代经常猖獗区;(4)第3代间歇猖獗区:(5)轻微发生区。我们认为,水稻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是左右平面分布猖獗程度的因素。 讨论了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大田防治应有重点,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区,不必进行;400—700米的地区,视种植制度复杂与否来决定;400米以下地区,若双季稻或迟熟中稻面积较大,则必须着重进行。猖獗区要注意防治,轻微区要总结原因,找出根治螟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根据田间三化螟幼虫的化蛹率,参考天气预报,加相应温度下的蛹历期,预测发蛾期,是目前三化螟发生期近期预测的常用方法。在本地,除幼虫滞育比例很高的第三代以外,对其他世代发蛾期的预测都适用。但据我站1965-1980年田间幼虫化蛹高峰期和实际发蛾高峰期资料检验,这一方法的预测结果,比实际发蛾高峰期显著偏迟。检验方法是以剥查化蛹高峰  相似文献   

16.
现行测报办法在三化螟特定化蛹率发生期的确定方法上存在二个问题:一是与化蛹进度近似正态分布的事实相矛盾;二是由于相当一部分4龄幼虫不经5龄阶段而直接化蛹,使规定方法不好使用。针对这一缺点,本文提出以平均化蛹速率外推法和化蛹进度对化蛹日期的回归法确定特定化蛹率的发生期,经检验实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三化螟的年间数量变动作为一个离散系统,然后根据马尔柯夫链模型研究其轻、中、重发生的初始概率、转移概率,预测其今后7至10年的发生趋势;同时设置不同条件的转移概率,模拟未来5至7年的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棉田玉米螟的田间发生为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春  邵晓泉 《昆虫知识》1994,31(5):277-279
灯下所诱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üenée)雌蛾,二、三代分别为76.05%及59.91%,蛾峰后4~5天出现卵峰。主茎叶及棉株下部的卵量随产卵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减,而趋向棉株上部及外围。二代卵以下部2~3层为多,三代卵以2~4层果枝为多,内围多于外围;93%以上的卵产于绿叶反面;棉田卵寄生的高低与施药有关,且明显低于玉米田;二代5~10层蛀茎占总数的84.44%,三代4~8层蛀铃占59.79%。卵密度不同,蛀铃分布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杨金生  束兆林 《昆虫知识》1993,30(4):228-229
通过1985~1990年的田间调查和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是为害草莓苗的优势种。成虫产卵趋向于有机肥多的田块,虫口密度较无机肥高0.29~0.5倍,为重点防治对象田。8月中下旬,草莓繁苗生长期是蛴螬严重为害时期,在幼虫大量为害之前,7月中下旬田间初见被害株时,为防治的最佳适期。选用50%辛硫磷、50%甲基1605乳油,亩用0.2~0.4kg,控虫保苗效果好;草莓采果苗秋季大田定植时,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3kg,与肥料混合施用,具有明显的保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粟穗螟发生为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富  潘学贤 《昆虫知识》1991,28(4):211-215
<正> 粟穗螟 Mampava bipuntella Ragonot是四川省高粱穗部主要害虫之一,以取食高粱籽粒而直接造成为害,常年损失5—20%,严重影响了高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地测报及控制粟穗螟的发生为害,作者于1985~1989年对粟穗螟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就粟穗螟发生为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