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基与微循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10%到30%的胸痛患者并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但50%到65%患者的细小冠状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即微血管型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A),目前尚无针对MA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既往7篇微血管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西地那非,喹那普利,雌激素和经皮脊髓电刺激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并未发现L-精氨酸,多沙唑嗪,普伐他丁和地尔硫卓对本病有明确疗效。然而,这7篇研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纳入的样本量较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临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将来的相关临床试验中需统一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评估无阻塞性冠脉病变所致胸痛的冠脉微循环障碍以及相应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率,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膜皱缩并分裂成多个凋亡小体,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小减少并伴有狄氏腔胶原沉积和基底膜形成,同时可发现WP小体。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凋亡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细胞形态改变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肝星状细胞内脂滴数和体密度的变化,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星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肝窦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星状内脂滴数减少,典型肝星状细胞数量减少,过渡型肝星状细胞数量增多,超微结构显示核被膜表面不规则,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多扩张,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絮状物质,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细胞周围胶原原纤维量明显增多。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少变小,有的肝窦内皮细胞内出现WP(Weibel—Paladebody)小体。狄氏腔中胶原纤维沉积增多,肝窦内皮细胞下有基底膜形成。结论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形态改变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蛇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放射免疫测定法,凝集测定法,免疫电泳检测,荧光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在蛇毒检测中的应用,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7.
郭水英  冯蔚芬 《蛇志》1997,9(1):28-28
66例甲襞微循环出现大量白微栓追踪观察结果郭水英冯蔚芬李亨莉黄敏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科福州3500011992年至1996年4月,我们对甲襞微循环出现大量白微栓的66例患者,收住院后跟踪观察,现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66例均为收住院的患...  相似文献   

8.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满荣 《蛇志》2001,13(1):61-64
神经生长因子 ( Never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员。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内源性的可溶性蛋白家族 ,具有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分化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及影响神经元形态可塑性的功能。目前已发现的有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 3、 4、 5 ( NT- 3、 4、 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BDNF) ,睫状节神经营养因子( CNTF) ,以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NGF是神经营养因子中第一个被发现和确认的 ,它的活性最早报道存在于两种肉瘤组织和蛇毒中 [1]。多年来 ,人们对蛇毒 NGF分离纯化、结构、生理…  相似文献   

9.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锋  曹宜生 《蛇志》1999,11(2):38-38
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是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对神经元的存活,神经纤维的生长和分化以及再生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有关研究已成为发育神经学、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电针和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的效应,探讨电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的机理及电针对前庭-眼反射(VOR)的影响。方法: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致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VCS)模型,采用直线加速度(LA)和水平旋转(HR)诱发眼震电图(ENG)、经颅多谱勒(TCD)、激光多谱勒血流计(LDF)和血液流变学,检测VBI家兔NEG频率、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内耳血流量(IEBF)、血液粘度和细胞流变性变化。结果:模型组ENG频率、BA血流速度和IEBF显著降低,全血中、低切变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DI)显著增高。西比灵可显著降低全血粘度和EDI,加快BA收缩期血流速度(Vs),但对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明显作用。电针不能降低血液粘度和EDI无明显作用,但改善IEBF和LA诱发的ENG作用较西比灵显著,并有增快Vs、Vd和Vm的趋势,电针和西比灵对HR诱发的ENG均无改善作用。结论:VBI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前庭和水平半规管功能障碍,电针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改善VBI,并可能主要通过增强内耳微循环局部调节改善内耳血供,恢复前庭囊斑对LA的敏感性。电针效应优于西比灵。VBI模型前庭器官内血流分配及前庭信号转导可能存在复杂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坤  邓立普 《蛇志》2010,22(3):255-257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蛇类有2700多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我国的蛇类有200多种,其中毒蛇类有50多种,包括10多种剧毒蛇如眼镜王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人后能致人于死亡。在我国,蛇伤病人较常见,  相似文献   

12.
13.
周承书  严元刚 《蛇志》1990,2(3):34-35
利用蛇毒制成抗凝剂国外已有27年历史,国内对此项研究开始于1981年,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963年以来,国外已有红口蝮蛇毒、矛头蝮蛇毒、东部菱斑响尾蛇毒、尖吻蝮蛇毒等商品供应于临床,国内已有蛇岛蝮蛇抗栓酶、长白山蝮蛇抗栓酶、江淅蝮蛇抗栓酶、去纤维蛋白酶等产品已相继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血栓、栓塞等闭塞性血管疾病。经基础研究和上千例次临床实践证明,在我国,蛇毒抗凝剂具有药源广;疗效佳、毒副作用较少的特点,部分产品已居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一种得推广应用的药物。本文简要介绍该药的临床应用,供用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清栓酶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微循环变化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龙 《蛇志》1992,4(1):16-18
本文报导40例脑心血管疾病在清栓酶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对比观察,其中脑血栓组20例,冠心病组20例,两组均在清栓酶治疗2~3疗程后复查,分别对其甲皱微循环微血管袢的形态及功能,血液流态和微血管周围变化等三方面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治疗前甲皱微循环改变是明显的,临床症状较重,治疗后甲皱微循环障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随着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显著的意义 P<0.05,P<0.01.从临床对比观察所见,脑心血管疾病的微循环改变与病情有关,其改变与病情轻重相吻合,与疾病转归相一致,提示微血管病变是动脉硬化临床可识别的象征.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是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中间环节.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明显改善,提示清栓酶有着较好的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蛇毒及一些动物毒素的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何子安 《蛇志》1995,7(3):20-22
蛇毒及一些动物毒素的研究和利用何子安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300050天津地球上有毒的动物,据统计仅海洋动物就有一千多种,陆上动物中仅毒蛇就有197种(有人报道250种).我国的毒蛇有42种(有人报道50种)。此外世上还有膜翅目动物70...  相似文献   

16.
抗蛇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毒蛇咬伤是一种突发的严重急性中毒事件之一,病情变化快,症状凶险复杂。随着毒理学的进展发病机理逐步明确;抗蛇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综合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抗蛇毒血清以高效、安全、特效为发展方向,并希望从植物及化学药品和血清中找出高效解毒剂,提高蛇伤的救治水平,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去整合素是蛇毒中的一类蛋白质,能识别和作用于多种细胞膜上的整合素家族粘附分子,从而影响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小板聚集、骨吸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等。  相似文献   

18.
宁永成  王月英 《蛇志》1992,4(3):4-6
本文对不同产地的蝮蛇毒和眼镜蛇毒、五步蛇毒等十六个冻干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测试.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的氢谱图。从谱图中可看出:每种种属蛇毒均有其特征的核磁共振氢谱,此法在准分子水平上是鉴定蛇毒的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蛇毒降纤酶的主要药理作用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0  
汤圣希  舒雨雁 《蛇志》1999,11(3):1-5
蛇毒中 “凝血酶样酶”( Throm binlike Enzym e, T L E) 由中国卫生部定名为降纤酶 ( Defibrase, Df)。类同生理凝血酶 ( Throm bin, Tb) 能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 ( Fibrinogen, Fg), 但只解离 Fg 结构的肽链 A, 而不象生理凝血酶能同时解离肽链 A 和肽链 B; 经 Df降解的 “脱肽链 A 纤维蛋白”是可溶性单体, 不接受血中稳定因子 (第十三因子, ⅩⅢ F) 的催化交联, 易被血中溶纤酶 ( Plasm in, P1) 迅速消溶并被吞噬细胞所消除, 不产生 D I C现象; 蛇毒 Df的直接效果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血中的含量, 从而降低血液粘度, 得以疏畅血流, 用于防治血液高粘滞伴发的血管闭塞性疾病; 蛇毒 Df能激发组织溶纤酶原激活物 (t P A) 的释放, 促使溶纤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溶纤酶, 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F D P) 得以消除, 使血栓崩解。蛇毒 Df能阻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延缓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范礼斌 《蛇志》1993,5(3):9-11
生物体内含有多种磷脂酶,按水解底物部位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即磷脂酶 A_1、A_2、B、C、D(图一).其中蛇毒中的磷脂酶蛇毒 PLA_2的共同化学特征是(4):①水解磷脂底物 C-2位的酯键;②对胶束聚集的(micellar aggregate)底物水解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